内容摘要:本文首先比较了武汉、上海两地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发现优势、寻找差距,提出加快武汉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武汉 上海 服务业 比较 武汉是我国中部的经济中心,是大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建国以来,武汉拥有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制造业较为发达。在当前实体经济放缓的形势下,发展服务业可成为武汉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上海是我国的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基础好、潜力大,长期以来坚持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两轮”驱动为其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源动力。本文旨在比较武汉、上海两地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发现优势、寻找差距,提出加快武汉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多角度比较武汉与上海两地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一)武汉与上海服务业在总量上的比较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可以近似看成通常意义上的第三产业,其涵盖面很广。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水平的标志。从总量上看,武汉2007年GDP为3141.9亿元,其中第三产业产值为1572.75亿元,占GDP比重的50.1%。上海2007年GDP为12188.85亿元,其中第三产业贡献了6408.5亿元,占52.6%。2007年武汉的GDP仅为上海的四分之一,但两城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大致相当,说明了武汉服务业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大。但从第三产业总量上看,上海的第三产业GDP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4%,而武汉仅为1.6%,总量上的落后要求武汉加大力度促进服务业发展。
武汉2002至2007年第三产业产值同比上年的增速分别为10.1%、13.5%、13.9% 、13.3 %、18.6%,上海同一时期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速为10.9 %、9.0%、14.1%、11.1%、12.0% 、17.1%。对比可知,近五年来武汉的第三产业发展一直迅猛增长、速度惊人,而上海在这一时段前期由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重心定位不清影响了服务业增速。总的来说,武汉和上海服务业的发展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二)武汉与上海在服务业产业结构上的比较
从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上看,两地的主导行业有所差别。2007年武汉在服务业产值中贡献最大的六个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占总额的19.1%;其次是金融保险业占12.4%;第三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贡献了11.6%;第四是房地产业,占8.5%;第五和第六分别是教育产业和住宿和餐饮业,同占8.4%。上海同年服务业产值最多的六大行业为金融保险业占其总额的18.9%;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占16.8%;再次是房地产业,拥有12.6个百分点;第四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占11.3%;第五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7.8%;第六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7.4%。武汉服务业前六大行业总计贡献了第三产业GDP的68.4% ,而上海在相同情况下前六大行业的贡献为74.8%。
比较两地服务业产业结构,上海在总量和比重上优势明显,金融保险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尤为突出,但其他服务行业发展优势并不显著。武汉除了在教育领域比重上有一定优势外,其建设中部金融中心、大力振兴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划在产业机构比重上体现的不够明显,与上海仍有一定距离。武汉服务业与上海相比的主要差距还体现在传统服务业发展比重过高,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以现代服务业的主体之一金融业而言,武汉不仅证券化率(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比重)和人均保费收入等远低于上海,而且在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保险等机构数量和质量方面,也远远落后于上海。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程度还体现在其吸纳的就业人数上。2007武汉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212.64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48.1%。同时,在上海就职于服务业的人数为512.62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56.4%。武汉与上海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绝对数相差299.98万人,比重上,上海高出武汉8.3个百分点。上海服务业各行业就业人数都远高于武汉,其中在金融保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表现尤为突出。武汉有必要研判形势,拓展服务业经营的范围,增加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服务行业,分担全社会的就业压力。
(三)武汉与上海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比较
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看,武汉与上海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各有侧重。武汉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732.79亿元,其中投资于第三产业高达1250.63亿元,占总额的72.17%;上海同一时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458.61亿元,其中第三产业为3052.67亿元,占总额的68.47%。武汉在第三产业领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虽然在绝对数上仅为上海的41%,但比重上武汉服务业获得的投资额高出上海3.7个百分点。2007年武汉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33.1%,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高达83.5%;而同时上海的第三产业增长率仅为11.6%。由此可见,武汉第三产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基数较小,但成长的空间巨大,近年来增长迅猛,特别在公共服务领域进行了巨额投入,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落在了民生上。
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增长。2007年武汉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18.30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4.8%;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占了84.2% ,总额为1278.22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占13.3% ,达到201.19亿元。上海同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847.79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占了79.5% ,总额为3058.25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占14.5% ,达到556.48亿元。从总量上看,上海消费品市场优势明显,武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相当于上海的39.5%;但从增速来看,武汉消费品市场明显更加畅旺,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高出上海2.1个百分点。 加快武汉服务业发展的策略 (一)调整服务业产业结构
加强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区的服务业合作,提高自身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与影响力。武汉可与国内服务业较发达的城市进行合作,采用并购、联盟和网络化等手段从外部承接来高增加值的知识服务。大力发展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息服务产业、咨询服务产业等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智能产业和高利润、高附加价值的生产者专业服务,从整体上增强武汉区域服务业的知识含量和专业化程度,使其运作接近国内一流水准,进而推动服务业整体快速发展。
(二)通过生产服务业提升城市服务业素质
通过生产服务业提升城市服务业素质,推动武汉及其8+1城市圈生产服务网络的全面建设。构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积极改造提高传统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利用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加快区域型生产资料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综合货物集散枢纽等各类专业市场建设。完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以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加强高速公路、港口(内陆)等公共运输网络建设。加强现代物流基地建设,积极发挥港口等物流通道作用,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全面推动物流业的纵深发展。健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整合地方金融机构,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推进金融制度和产品创新,拓宽金融服务领域。
(三)构筑武汉城市圈共享式的网络化服务体
建立投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发展信用担保、筹资融资、产权交易、土地交易、闲置设备调剂等相关服务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为中小企业与国内外投资者的合作创造机会。打造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开展技术开发、产品设计、设备测试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促进中小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搭建市场开拓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形象、产品推广、展览展销等服务,指导中小企业制订营销策略、创新营销方式、扩大营销渠道。
(四)加快公共服务行业的优化升级
进一步增加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对公共交通、城建、医疗等行业增加财政补贴,加大监管力度。同时深化商务贸易往来、劳务市场、产业投资、科教文化、信息化建设、交通运输等服务领域的改革,创建金融、科技、咨询、商业、市政公用事业发达、具有快捷高速公共交通系统的“总部经济”中心。 参考文献: 1.彭建祥.武汉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武汉商务,2008(2) 2.赵书华,王雅贞.北京与上海、广州现代服务业比较[J].江苏商论,2007(2) 3.尤安山.沪港现代服务业比较(上)[J].沪港经济,20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