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农村流通发展滞后的表现,包括农村消费水平偏低,农村零售业态结构单一,农村“商流”、“物流”不畅,农村流通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低;并指出流通业态创新是扩大农村消费的着力点,营造流通创新环境是扩大农村消费的基础。 关键词:农村 商贸流通业 消费水平 于2008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这是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定位。
目前,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不平衡,相对落后的农村商贸流通业已经严重延缓了农村的市场化进程,抑制了农民的消费,成为农村发展面临的新瓶颈。 流通业发展滞后是制约农村消费扩大的瓶颈 农村消费水平偏低。农民收入结构中相当部分的收入来源于农村本土之外,这些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只有通过城市实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始终保持较低的水平。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大量农民工返乡,农民收入增加的难度更加突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将产生新的制约。
农村零售业态结构单一。由于农村商业网点的“小、散、乱”,商业网点大多是传统的夫妻店、杂货铺、代销店,经营能力小,规范化、组织化程度低,零散度高达90%以上,产业竞争力相当低。而且,大部分农村店铺的硬件设施较差。单一、落后、无序发展的零售业态格局,严重影响了农村商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农村“商流”、“物流”不畅。农村商贸流通业主要担负着将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消费资料和农业生产资料从外面运进来,同时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运出去的任务。由于农产品营销网络和农村物流体系不健全,农民购买商品及卖出农产品都不方便。农村消费市场大部分是以路为集市、以简易棚为摊点,规模偏小、设施简陋、场地狭窄,导致农村流通渠道不畅,交易成本很高。不畅的农村“商流”、“物流”,必然给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带来障碍和困难。
农村流通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低。我国农产品种植生产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缺少有效市场信息和专业技术的指导,缺乏品质检测和分级分类标准;在农产品销售阶段,没有定向的目标市场和销售对象。农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农村批发市场仅有少量的市场开始采用了电子商务交易技术。
扩大农村消费,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商品双向流通不畅等问题。改变农村消费滞后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于加快农村流通业态创新的步伐,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商品流通发展趋势,满足农村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流通业态创新是扩大农村消费的着力点 农村流通业态创新应在农业产业化、零售商业经营连锁化的基础上,对组织形态和交易方式进行创新,建立多种形式的经营业态,并使各种经营业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一)发展农村连锁经营,构建农村现代商业网点体系
连锁经营是现代流通业发展的一种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是发展农村商贸业的主要手段,必须真正建立起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连锁经营管理模式,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连锁经营方式。在县级市场有必要设立直营店,其特点是易管理、好协调,具有店面展示作用,可以吸收周围乡镇经营者加盟,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直营店同时充作商品集散、配送中心和加盟店管理中心,有利于捕捉市场动态、实现统一管理、净化流通秩序。另外在乡镇级市场以特许加盟方式为主,其成功率高、复制快,对经营者原有商圈可有效利用。
(二)加强有形市场建设,重点扶持产区批发市场建设
现阶段,有形市场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中仍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城乡农贸市场为农民与农民、农民与市民、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农产品交易提供了一个主要渠道,今后的建设方向是既便于交易,又不影响交通和市容。注意做到以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条件,把零售商贩和消费者吸引到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市场内来交易。有形农产品市场建设重点在批发市场。当前,在办好农贸市场和各类消费品市场的同时,要重点发展一批跨区域、辐射力强的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而批发市场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产地批发市场。
(三)推进批发与物流对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当前,我国农村物流尚处于商流和物流合二为一的阶段,农产品生产者的采购和销售运输主要依靠自行解决。农产品批发企业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数地处城市近郊地区或县城附近,可凭借自身的设施设备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及信息网络优势,与现代物流配送相结合,建立农产品批发物流配送中心,既发挥批发集合、分流、衔接和沟通的功能,又发挥物流配送的集中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作用,为多种零售业态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对区域物流中心点的建设,强化本区域在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组织管理、经营运作、信息服务等物流活动中的区域中心地位,成为区域物流活动或物流组织管理的枢纽。
(四)发展批发代理制,建立新型利益共同体
批发商业通过合同等契约形式与生产农户、生产基地、乡镇企业订立代理协议,取得“销售权”,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形成长期稳定的“产——批”合作关系。实行代理制,能帮助农民迅速掌握市场信息,减少农产品积压,促进销售,减少交易次数,降低销售成本,避免和减小农民的商业风险损失,使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实现价值。
(五)培育龙头企业,增强发展活力
结合正在实施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骨干流通企业为龙头,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向农村城镇布点,规范发展新型“农家店”,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以区市级店为龙头、镇级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充分发挥骨干龙头企业物流配送功能,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同时,积极推进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继续扶持、发展贸工农一体化企业集群,大力兴办加工、储藏、运销龙头企业,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路子。 营造流通创新环境是扩大农村消费的基础 在农村流通业态创新中,政府行为应限定在制定政策、确定扶持措施、建设基础设施、对流通业态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尽可能解决在公共服务范围内。
提高农民增加消费开支的能力。要启动农村消费大市场需要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做出重大调整,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和二次分配中,农业和农民还处于不利地位。大力发展和普及农村信贷消费,促使银行积极发展个人金融服务业务,开办消费信贷项目,制定鼓励农民利用消费信贷的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对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消费。
加强流通业创新指导和规划。制定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及实施纲要,从宏观上加强对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使农村商品市场的建设逐步从无序向有序转变,从分散向规模转变,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从低效向高效转变,尽快扭转当前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加速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转变传统重城市轻农村、重生产轻流通观念,尽快改变当前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把农产品市场建设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在国家财政支持的农业项目下增加支持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项目;重点用于新建、扩建和改造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科技含量及网络建设。
努力优化消费环境。加大市场秩序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市场上串通定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以次充好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积极鼓励和扶持中小零售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充分、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