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区域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重要标志。服务业竞争力是一个地区服务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直接体现,研究区域服务业竞争力对推动区域经济总量的扩张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扩大就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区域经济,服务业,竞争力
服务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如何正确评价地区服务业的竞争力,是各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以黑龙江为例进行研究。
一、对服务业竞争力内涵的探讨
产业竞争力是指产业获得并利用资源参与竞争的能力,是一定综合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服务业竞争力内涵界定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西方学术界关于服务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主要有服务业竞争力的八要素理论和服务业竞争力的四阶段理论。服务业竞争力的八要素理论是从服务概念划分的角度来体现服务业竞争力的。八要素理论认为:“服务概念可分为结构要素与管理要素,结构要素即传递系统、设施设计、地点和能力规划;管理要素,即服务接触、质量、能力和需求的管理、信息。服务业的竞争力就可以从这八个要素方面来体现”。服务业竞争力的四阶段理论是根据服务传递方面的竞争力将服务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提供服务阶段、学徒阶段、获得出众能力阶段、提供世界一流的服务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服务业竞争力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国内的相关研究也不多见,主要有王小平在其《服务业竞争力》一书中提出,服务业竞争力既包括服务产业内部服务企业竞争力又包括了服务产业竞争力,而且服务企业竞争力是基础,服务产业竞争力是对服务企业竞争力的综合。服务企业竞争力是服务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上通过出售服务而表现出的赢利能力,服务产业竞争力是建立在服务企业竞争力基础上的服务产业赢利能力。
综合国内外对于服务业竞争力内涵的研究就会发现在这些研究中都没有给出服务业竞争力的确切定义。服务业是指专门从事生产服务产品(有形或无形)的行业和部门,因此,服务业竞争力涉及服务业本身以及有关要素、关系和行为多个方面。一个地区的服务业竞争力是该地区服务业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才等环境和条件下,相对于其他地区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
二、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取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取
产业竞争力评价采用的技术方法是系统评价技术,它是系统工程中发展较快而且研究比较活跃的领域。系统评价方法可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类,综合评价则是从多方面对评价对象满足评价主体需求的程度进行定量测度的方法,也称多属性评价或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是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有效方法。另外,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数据网络分析也经常应用在这一领域。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考虑到各项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本文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可以较大限度地克服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的影响。
因子分析法是处理区域经济多因子变量,并显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科学的经济数量方法。通过因子分析对原始变量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可以浓缩数据信息,以便用最少的综合指标来概括和显示最大量的经济事实,从而达到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和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的目的。该方法从大量的可观测因子变量中通过因子分析计算,把众多的因子变量概括、析取和综合为少数重要因子,并通过对各因子变量的综合得分值进行相对次序排列,从而建立起最基本、最简洁的概念体系,最终达到区域经济诸因子之间差别明显化和可操作化的目的。服务业竞争力可以通过选择一定评价服务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进行比较。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要能够客观、准确反映区域服务业竞争力,抓住服务业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征,尽可能用少而准确的指标把欲评价的内容表达出来,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和尽可能量化的定性指标,因此,因子分析法是比较适合的方法。
(二)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服务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本文遵循着综合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直观性和科学性等原则,在借鉴和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服务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包括四大项共十六个指标的体系,详见表1。
三、以黑龙江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根据以上服务业评价的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了包括黑龙江省在内的31个省级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对黑龙江省服务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并与其他省级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原始数据,依据因子分析方法的原理,运用经济学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计算。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结果表明原有的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其次是进行主因子的提取。采用主成份分析法进行因子的提取,其中共有三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可以作为原指标的转换体系来评价服务业的竞争力问题,并根据其反映的内容分别将其命名为成长能力因子、发展水平因子和比较优势因子。然后将各个因子的得分系数与相对应的数据相乘得到因子的得分,并以各个因子的信息贡献率作为加重权数,计算综合得分,公式如下:Zi=0.49F1i+0.30F2i+0.21Fi3i(i=1,2,3,…,31)按照上述公式计算各地区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名,详见表2。
由表2可知,服务业竞争力排在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和广东,这三个区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就表明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的强弱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经济发达的地区服务业竞争力也强。
黑龙江省服务业在三个主因子的得分上分别为-0.01614、-0.57938、-0.69672,都表现为负值,也就是说黑龙江省服务业的成长能力和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并且不具备比较优势。与同处于东北地区的吉林和辽宁两省相比,吉林省在三个主因子的得分分别是0.261044、-0.61284和-0.64442.从数字上分析,吉林省服务业目前的发展水平要稍低于黑龙江省;比较优势因子的得分与黑龙江省的得分差不多,但要优于黑龙江省;成长能力的得分为正,不仅高于黑龙江省的水平,而且还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辽宁省在三个主因子的得分情况是0.553874、0.283688、-0.93879,辽宁省的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成长能力高于黑龙江省,而且都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数字解析表明,与全国其他省级地区相比,黑龙江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成长能力和比较优势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得分-0.32803,仍旧是负值,排在第20位,从综合排名上看是比较靠后,落后于同处东北的吉林省和辽宁省,处于较低的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竞争力水平,说明整体上缺乏竞争力。从单个因子的排名上看,黑龙江省服务业成长能力因子、发展水平因子和比较优势因子上的排名分别为12、21和24位,虽然三个主因子的得分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成长能力的因子得分相对来看还是比较靠前,而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则相对靠后,说明黑龙江省服务业的整体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且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相对的成长能力是比较强的。较强的成长能力是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希望所在,因此,应加强对服务业的引导,在不断优化其内部结构的同时,协调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四、黑龙江省提升服务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黑龙江省的服务业的地位不断的上升,产值比重已超过第一产业,上升到了第二位,但与其他的地区相比较而言,黑龙江省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是较低的,缺乏竞争力。2007年,安徽省与黑龙江省的总产出大致相当,但是安徽省服务业竞争力却排在第16位,高于黑龙江省的排名。2007年山东、河北和河南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都低于黑龙江省,但是它们的服务业竞争力排名却分别是第7位、第14位和第17位,均高于黑龙江省的排名。可见,黑龙江省需要不断地优化服务业的发展环境,促进服务业竞争力的提高。
(一)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
发展服务业和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注重市场规律的作用,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服务业的无形性、不可分性、异质性和易逝性等特点都表明与其他产业相比,服务业的生产和交易将涉及更为复杂的合约安排。作为一种合约密集型产业,服务业的发展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度提供保证,因此,政府应尽可能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为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基础。
(二)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
国内外的发展经验都表明了产业政策在服务业发展中的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产业政策的设计与实施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服务业的发展,对黑龙江省这样服务业还不发达,且处在经济转型期的大宏观背景下,加上老工业基地这一特殊性,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鉴于不同服务部门在促进经济发展、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差异较大,相关部门应根据各服务行业的特性,制定不同的产业发展政策,使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协调一致,从而发挥服务业的就业正效应,并促进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全面提高黑龙江省整个服务业的竞争能力。
(三)实现服务业协调发展,优化内部结构
黑龙江省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尤其要注重城乡协调和传统与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首先,协调城乡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应以构建工业服务体系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乡村应以构建农业服务体系为主,发展农村服务业。以服务带动市场化、以市场化带动企业化、以企业化带动城镇化,最终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其次,协调传统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黑龙江省目前正处于整体产业结构变革和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变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保持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因此,黑龙江省在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适度的发展传统服务业,并积极、全面推进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升级,结合实际,选择并培育新兴服务业,着力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
(四)建立多层次的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
人力资本对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创新十分关键。服务业是一个行业众多、门类庞杂的产业,既包括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的服务部门,也包括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部门。由于不同类型的服务行业或部门在产业性质、技术含量和服务业特点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们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同,所以应建立多层次的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詹姆斯·A·菲茨西蒙斯,莫娜·J·菲茨西蒙斯.服务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2.
[2]王小平.服务业竞争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23.
[3]路正南.产业结构优化与竞争力评价的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58-59.
[4]薛微.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53.
[5]吴士元.我国省级地区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3,(3).
[6]吴玉鸣.我国31个省市区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最新评估[J].中国软科学,2000,(10),
[7]刘荣明.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及调查方法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9-32.
[8]李朝鲜,李宝仁.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04.
[9]李健生,夏春玉,周芳.东北地区服务业发展方略探索[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