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以及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也正在改变农村流通的各个环节,我国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及时和准确的信息对他们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环节的运筹非常重要。本文就信息化带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化 农村流通 现代化 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的内涵与现状 (一)内涵
农村商品流通信息化是指通过在农村商品流通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农村商品流通各环节的创新,降低流通各环节的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动态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农村商品流通业。
所谓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就是建立一个高效、发达、顺畅的现代化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构建新型流通渠道、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等。发挥流通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引导和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培育和发展各类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和龙头队伍,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农业产业的集中化和规模化,加速农产品的周转和流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最终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流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神经”。农村流通现代化主要涉及农产品、农用生产资料(农资产品)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流通现代化。它一方面让农产品多进城,解决农民卖难问题;另一方面工业品多下乡,解决农民买难问题。
实现并不断提高连锁化、网络化、信息化。连锁化、网络化、信息化是现代流通的三个核心要素。连锁化能通过统一进货、统一定价、统一促销、统一核算,降低经营成本,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网络化能对所有试图进入其覆盖的市场的经营者产生吸引力,并成为他们盈利的重要源泉。信息化则是现代流通技术的关键,起带动的作用,有了信息化才能使连锁化和网络化具有稳定高效的技术保证。只有具备了这“三化”,农村流通才能告别传统进入现代,而且这“三化”的建设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得到提升。
(二)现状
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现状表现为:商品流通规模持续扩大;现代流通方式迅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农产品产量及交易量稳步增长;改制后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优势明显;农村市场网络日益健全;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 西部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农村商品流通蓬勃发展的时代,从西部农村商品流通领域的现状看,由于历史、地域、交通等方面的原因,目前还存在“一旧六少一低”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
观念旧,认识低。许多农民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买卖集市、圩市,对新型的流通理念、方式组织等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只注重加大生产元素投入的粗放型生产,对于如何加速农产品的流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附加值漠不关心,对农村流通的现代化更是闻所未闻。
市场少,不规范。目前,西部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不足,农村市场少、流通主体规模小、实力弱、不规范,农村的销售网点与城市相比要少得多,销售网点分散,商品档次和品质比城市低。农村商品流通组织、物质技术构成、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条件与城市相比低得多。
渠道少,方式单一。农产品卖难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的流通网络不健全,流通方式单一。全国共有2400多个农村产地批发市场,平均每个县不到1个,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成规模的更是廖廖无几,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都倾向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对农村的投入相对较少,很多乡镇没有交易市场、普遍存在以路为市的现象。
品种少,不经济。西部农村居民消费者居住较为分散,农村日用品向农村分散流通,导致流通环节不断重复,流通成本不断增加。农村日用品消费存在着如下特点:品种不多,档次不一,消费分散,替代性较强。农业生产资料流通表现出一定特性:农业生产资料在供应、传输以及销售等方面过去被特定部门垄断,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选择性较小,而且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存在习惯性消费心理,新的农业生产资料在农村如何推广成为主要问题。
保障少,不安全。农村消费存在“不安全、不方便、不实惠、不放心”的问题,农村农资流通市场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市场经营尚不规范,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甚至有不法厂家及经营者囤积农资,牟取暴利,使得部分地区农资价格不稳,农资供应也得不到保证。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作为“粮食的粮食”,一直是农民消费的主要产品,占农民消费的50%以上。农村流通安全体系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增产增收。
信息少,程度低。西部地区地处边疆,基础设施薄弱,信息不畅,农村流通领域组织化程度低,信息化水平发展滞后。
人才少,组织散。西部地区的现代流通人才缺乏,农村流通组织发展缓慢,缺乏有效的监管。
水平低,不适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形势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消费需求发生了重大转变,对农村流通提出了新的要求。就目前来看,西部农村商品流通水平已远远不能适应农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 以信息化带动西部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现代化的对策 目前,政府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西部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的建设,应以信息化带动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
(一)从思想上予以统一、重视
以信息化带动西部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现代化的建设,取决于人们理念的更新和思想认识的提高,要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通过组织开展培训班、研讨会及推介会等各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和活动,努力形成共建农村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共谋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供销社的作用,各部门、各单位应把农村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的发展建设作为事关经济发展大局、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充分认识到物流是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不断规范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要加快信息化进程,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村物流和商流的各个环节中去,给生产和流通企业以有力的支持。以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发展以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服务方式,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为核心,提高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鼓励生产资料分销企业完善服务功能,整合物流资源,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发展,鼓励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相结合、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三)加大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应对农产品流通中心合理布局,加大对农产品流通设施的投入,指导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现代流通业态的对接,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行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同时应抓紧配套工程、公路网络化、城市快速路网、农产品物流中心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尽快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仓储配送设施,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提高农产品流通技术水平。
(四)加快建立农村商业信用体系
衡量流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产品和涉农企业要有很高的商业信用,要遵守职业道德,建立产品的信息跟踪制度,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推进流通现代化需要建立商业信用,商业信用的提高也会促进流通的现代化。要大力推行“黑名单”和“黄牌警告”制度,将那些不讲商业信用的农产品和涉农企业记录在案,公开曝光。另外,在杜绝假货进入市场的同时,要下功夫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商业零售业的服务水平,经营的商品品种和价格要立足于满足大多数农村老百姓的消费需求,让农村老百姓在热情服务中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
(五) 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信息化
农产品流通加工可以减少农产品损失,延长保存期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丰富人民生活,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因此,应加大力度把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信息化作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西部各中心城市建立农产品流通信息中心,强化农产品流通中心的流通加工信息功能,积极引导流通中心根据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特点,积极开拓,不断进行技术、加工工艺、加工方法、原料采购、运输、销售活动的创新,逐步实现加工规模化、技术设备现代化、资源利用综合化。
(六)把信息化作为生产、销售各环节管理的必要手段
生产、销售是农产品的两个重要环节。产的要有好质量,销的要有好市场。要实现我国农村流通跨越式的发展,信息化成为生产、销售各环节管理的必要手段,要在村综合服务社、专业合作社和经营服务网点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七) 加强信息化建设以降低流通成本
商品流通范围的加大,使得农村的商品生产不再只是局限于方圆几个村落之间,很多地方的农产品已经销售到几个省,甚至全国,有的产品更是销售到了国外市场。产品的供应必须从全国甚至国外市场考虑,因此,能够及时获得信息就成了农村商品流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村信息流通不畅,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我国每年有几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烂在地里的更是不计其数,如此之多的农产品足以供养2亿多人的生活。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环节多,收费点多,造成流通成本较大。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一般占产品总成本的30%至40%,而鲜活产品则占60%以上。而世界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占产品总成本的10%左右。目前我国粮食从产区到销区的物流成本占粮食销售价格的20%-30%,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左右,由于运输装卸方式落后,每年损失粮食几百万吨。
(八)为农民提供准确和及时的信息
农村信息的缺乏使得农产品市场缺乏,限制了农业的盈利能力。农村交通和通信相对落后于城市,为农民获取信息增加了难度,他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高于城市,而且由于交通闭塞,信息来源渠道不规范,致使信息对农民生产、经营的指导性大打折扣。出现有好的东西卖不出去,无法判别信息的真实性的问题,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由于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不到保证致使农民在投资方向的选择、产品的选择上产生极大的盲目性和盲从性,于是就会出现供求关系不对等。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上一年度看到某些产品销售价高,第二年农民便盲目地都去种植这种产品,又加之销售信息不顺畅,大批产品就会积压,农民遭受巨大损失。
(九)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网络建设的“神经系统”
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虽然有所发展,但距离农民的需要还有很大的距离。供销合作社设计了“新网工程”,提出了四大网络的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并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网络建设的“神经系统”。另外,国家各部门都在积极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化服务,开拓农村流通市场。商务部开办的新农村商网每天点击率60万-100万。这些都为促进农村商品流通,帮助农民发家致富,推动地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离农村流通现代化还有很远的距离。农村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快速获取准确有效信息的途径,以此来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获取各种管理和技术知识,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仝新顺,吴宜.农村流通现代化研究综述.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 2.刘建湖.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现状与对策.商业时代,2006(13) 3.张无畏,李明.加强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商业时代,200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