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后危机背景下,通过商业创新扩大消费来落实我国扩大内需战略,既是应对不利国际经济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的最佳选择。本文认为我国实施商业创新必须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环境创新为保证、以市场创新为依托、以为系统创新为纽带,借助后发优势,以超常规创新抢占商业创新的制高点。 关键词:后危机 扩大内需 扩大消费 商业创新 后危机背景下扩大内需战略实施的紧迫性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全球各经济体大体上都经历了一个GDP增长的“V”形变化。随着全球经济逐渐步入复苏轨道,世界已经走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
随着我国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效用的发挥,我国经济率先实现了远超预期的V型复苏,正引领全球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2010年一季度我国GDP累计实现80577亿元,创下了11.9%的同比涨幅,已经超过我国GDP的潜在增长率。但是,世界经济形势仍未完全稳定,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依然存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的影响正在显现,特别是全球市场的剧烈动荡,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强烈的冲击,并暴露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结构不均衡等突出问题。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过高。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8年以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逐年上升(见表1),1980-2007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从12.5%上升到66.2%(陈德明,2009),这造成了我国外向型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增长,国内需求不足。一旦遭受严重的外部冲击,经济外部失衡必然会影响我国经济。2007年,我国净出口为2622亿美元,净出口对GDP的贡献为19.7%,而危机发生后的2008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急剧下跌至9.2%。
其次,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商品出口的壁垒不断提高。本次金融危机不仅直接减少了我国商品的出口需求,使我国商品在国际竞争中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而且,各国因来自其国内的巨大压力,对我国的贸易壁垒不断提高,贸易摩擦不断增多。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我国分别遭遇71起和10起,占全球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35%和71%。同时遭遇保障措施案件10起、特保案件2起。2009年前三季度,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约102亿美元。其中,反倾销调查59起,反补贴调查9起。同时遭遇保障措施13起,特保案件7起。单就美国而言,2009年前三季度,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58.4亿美元,同比大幅上升639%(陈双喜等,2010)。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趋势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针对目前我国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度正在减弱的局面,我国要保证国民经济的优质、稳步增长必须要找到新的路径,必须对“三驾马车”的排列位次进行重新调整。胡**主席早在十七大报告中已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首先强调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这一论断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当前背景下,扩大内需不仅对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具有紧迫性,而且还是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解决我国深层次经济问题的最佳方案。目前我国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故扩大内需,借助需求总量的扩张,切实调整好发展中主要经济社会关系至为重要。 通过商业创新扩大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原动力 扩大内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资与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两个基本面,也是确保经济持续增长首先要处理好的重要经济关系(王学渊,2010)。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对拉动经济所起的作用不一样,投资需求属于过渡性需求,借助扩大投资需求可以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从长期来看则收效甚微。 然而,投资具有“立竿见影”的特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和最快捷的手段。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各级地方政府扩大内需的“着力点”仍然在投资,“着眼点”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兴奋点”主要在安排各种大大小小的建设项目上(储东涛,2009)。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我国在2008年提出了扩大内需的10大举措,到2010年总投资达到4万亿,加上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的投资规划,投资数量非常大。这种过度投资,虽然在短期内具有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但到了产出期则会由于消费需求不足而抑制经济增长,从而导致经济增长上下波动。因此,不能将投资本身当作目的,投资的目的是增加生产、促进消费,投资需求实际上是消费需求的派生物,投资只能为消费服务,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而且,过度投资还会带来重复建设、效能落后等严重问题。
与之相反的是,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保持旺盛的消费需求才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明显偏低。居民消费率的世界平均水平在60%左右,其中:高收入国家为60%-65%,中等收入国家约为55%-60%,低收入国家一般高于65%。而我国2008年居民消费率仅为35.3%,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余斌,2010)。并且,本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更主要影响在于降低了人们对宏观经济的预期,消费者预期和消费者信心明显下降。我国的消费者预期指数从2008年5月份的97.0下降到2009年3月份的85.9,消费者信心指数也从2008年5月份的94.3下降到2009年3月份的86.0(见表2)。
针对我国消费水平偏低的现实情况,不能简单地用“消费能力不足”来进行解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中隐藏着巨大的没有释放出来的消费潜力,使我国成为了全球增长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我国立足于国内市场发展自身经济,具备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国内消费水平低、需求难以启动,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商业通道和商业服务效率被人为抑制,消费需求无法释放。目前,我国对扩大消费的重视还不够、措施不多、力度不大,没有对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原动力予以充分认识。过分的消费需求不足必须要予以关注和解决,大力促进消费势在必行,而要扩大消费就必须实施商业创新,改变我国流通业发展的落后局面。 实施商业创新的路径选择 商业创新是指在实体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中,凭借先进理论、思维方法、经营管理方式和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商业格局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所进行的全面改造和提升。大体包括十个方面,即商业体制创新、管理机构创新、商业结构创新、企业制度创新、商业秩序创新、信用体系创新、中介组织创新、基础设施创新、技术手段创新和产业政策创新(宋则,201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商品流通产业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商业服务领域大大提高了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与处于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中的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与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国商业发展水平仍严重滞后,创新能力薄弱。在目前的情况下,为了同商业地位、作用空前提升的重大转变相适应,我国必须加速商业创新步伐。
(一)商业创新须以观念创新为先导
创新的根源性阻碍首先是观念上的而不是技术层面的,不是来自业务领域和产品、人才或资源等物质性因素,而来自管理者的商业观念(吴二娇等,2009)。商业创新首先要更新思想,创新不仅在于新的内容和形式的出现,同时需要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与之相适应,并往往要有超前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为之提供理论指导(张业栩等,2008)。以往的商业创新研究和实践存在思路和眼界过于狭隘的问题,必须要跳出商业去看商业,去审视商业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才能够寻求新的突破,从根本上提出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新思路。商业企业还要相应建立起促进创新的长效机制,选择适合自身的创新尺度和策略,通过不断创新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商业创新须以环境创新为保证
良好的商业发展环境是商业创新得以成功、取得实效的基本保障。实现商业环境创新,一是要改革分配制度,增加人们对收入的预期,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教育和住房等社会热点问题,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得居民敢于消费、愿意消费;三是要培育新型消费模式增强我国商业的竞争力,尽快缩短其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差距,进一步促进我国商业的繁荣;四是要拓宽消费领域,鼓励创新,促进一些新兴消费形式的发展,如网络消费,引领居民消费结构从一般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再向服务品渐次升级;五是要加大消费信贷规模,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鼓励合理的跨期消费;六是要加强商业网点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挖掘消费潜力;七是要加大市场监督和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商业欺诈行为,营造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外部环境。
(三)商业创新须以市场创新为依托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近五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254.93元增长到2009年的5153元(见表3),农村的消费潜力大幅提升,成为了扩大消费的重要市场。
因此,在寻求商业创新道路时,要注意到农村也存在着商业创新的迫切希望和积极性。要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顺畅流通;进一步拓宽“商品下乡”的范围,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村消费结构升级;针对农村市场监管不到位的实际,加强治理,规范市场秩序,严把产品质量关,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要充分发挥工农、城乡互为市场的内在依存关系,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
(四)商业创新须以系统创新为纽带
商业创新可以从多个侧面展开,现有的研究和实践都是侧重于商业创新的某一方面,缺少系统的规划来统揽商业创新整个全局。如果在商业创新过程中只着眼其中某一方面,就会人为地割裂商业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从而导致各商业创新要素发展不平衡,难以产生协同效益,导致商业创新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审视商业创新活动,力争做到多层面、多侧面协调创新。强调系统创新与在商业创新中要遵循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原则并不矛盾,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五)商业创新须以超常规创新为“催化剂”
纵观人类发展史,每次重大的危机都会激发新的变革,本次金融危机也必将会加速各经济体的经济结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好会获得更快的发展速度和更强的竞争优势。危机之后的结构调整、产业发展与技术革命的出现是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前奏,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写未来的国家力量比较并决定全球经济格局。前不久,英国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与数字经济“构建英国未来”, 美欧日宣布“发展新兴产业,实现结构转型”。现代商业连接着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同时起到引导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引导低碳生产的作用尤其突出。我国在商业创新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把握低碳经济等世界发展最新趋势,超越发展的常规,在低碳经济潮流和高度开放的商业环境之下,形成我国商业的新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占据商业发展的新制高点。 参考文献: 1.陈德铭.关于国内外贸易的几个认识问题[J].求是,2009(7) 2.陈双喜,潘海鹰.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发展面对的不稳定因素及对策选择[J].国际贸易,2010(3) 3.王学渊.扩大内需应以促进协调发展为基轴[J].当代经济,2010(1) 4.储东涛.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原动力和主阵地[J].现代经济探索,2009(2) 5.余斌.破解扩大内需三大关系[J].新经济导刊,2010(1) 6.宋则.新世纪商业创新的理论思考[J].商业时代,2010(3) 7.吴二娇,刘璟.从美国次贷危机探视广东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未来与发展,2009(6) 8.张业栩,米贵琪.浅谈商业零售企业的创新与发展[J].商业时代,2008(16) 9.郑联盛.世界各国抢占经济后危机发展“制高点”[EB/OL].http://www.chinaccm.com,200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