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农产品流通组织已不能适应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内涵、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动因(内部、外部)及制约因素,继而提出农产品批发商规模化、建立合作竞争关系、树立品牌意识、连锁经营将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方向。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动因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概述 (一)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内涵
农产品流通组织是指介于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参与农产品流通的各类组织,它不仅仅指专门从事农产品流通活动的专职流通组织,而且还包括从事农产品加工的流通导向型组织以及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服务的各种组织。它是随着剩余农产品出现和农产品市场发育逐渐形成的,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分工的深化而不断演进[1]。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就是为了适应农业分工深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依靠自发的市场力量或强制性的体制变迁推动流通领域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以改善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形式、关系及经营方式和手段,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和效益[2]。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合理化。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的现状
1.农产品流通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在参与流通的各类农村市场主体中,除了传统的国有商业组织外,还相继出现了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相关龙头企业设立的“公司+农户”合作组织等诸多形式的流通组织,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流通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农资经营已形成由供销社农资公司、农资生产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多种市场主体、多种流通渠道共同参与的格局。
2.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进一步提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农产品交易由过去的传统集市贸易扩展到专业批发、“订单”购销、拍卖和期货交易等现代方式,农产品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
3.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国“菜蓝子”工程带动下,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迅速发展。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一批标准高、功能全的大型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各类专业农产品市场逐步形成,构建起了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并已经成为连接农民和消费者、农产品和菜篮子的中枢,向上游联系种植、养殖、加工、检疫、运输等环节,向下游联系采购、配送、零售、消费等环节,构成完整的产业链[3]。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动因 近年来,原有的农产品流通组织虽已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它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创新农产品流通组织势在必行。
(一)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外部动力
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外部动力包括消费者需求拉动力、竞争对手的压力、农产品的供求波动等。 1.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产品长期全面短缺已成为过去,各类产品供求总量平衡有余,正在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农产品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数量供给,而是追求质量、卫生安全、食用方便。农产品流通全面进入市场化阶段,农业的社会化、商品化生产不断发展,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品种和数量不断增长,以批发市场为主要载体流通体系逐渐显现出与大规模、社会化生产需求不相容的弊端。不仅服务质量、流通成本以及在环保、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弊端日益明显,而且这种流通组织体系亦无法承担起日益丰富和持续增长的农产品流通和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4]。因此,消费者需求变化迫使农产品流通组织不断进行变革与整合,如分散的农户向农业合作组织方向发展,形成大型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向功能更强大的物流中心方向发展;农产品零售组织会向连锁的方向发展,实现规模化市场。
2.外国农产品的竞争。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农产品进口关税税率不断下降,进口的关税配额量不断增加,市场准入程度逐年扩大,市场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自2004年起,我国农产品贸易连续6年呈现逆差,由农产品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应该说,农产品市场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涉足的领域,经过三十多年的衍生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与我国农业的这种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相对应的“小规模、大群体”性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随着市场的快速演变,尤其是面对加入WTO后所带来的冲击、挑战和危机,这一流通体系和格局已不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的需求[5]。为应对国外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一些农产品流通组织开始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集团化经营,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流通网络,实施内外贸易一体化。一大批组织化程度高、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开始参与国际竞争,引导农民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组织和策划具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6]。
3.农产品供求波动。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有着自己的特征:农产品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强、季节性明显。因生产周期不同,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小也不相同,使农产品供给、需求价格的形成缺乏连续性,容易形成“断点”和“盲点”,波动由此产生。农产品生产的分散性小规模化与市场需求的集中性大规模化的衔接,往往由于小生产者的“追随效应”和市场信号的“滞后效应”拉大供给与需求的时间差距。从而引起农产品的供求波动。这些特征共同决定了农产品自组织功能较弱,供求很难形成自动均衡的趋势。 (二)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内部动力
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内部动力包括农民追求利润的内驱力、提高自身竞争力、降低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内驱力等。
1.提高获利水平的需要。任何组织的成长最终要依靠利润的增长实现,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组织的本质特征。不论是农产品的经营者,还是农资经营者,其经营的动机无非是获取最大利润。自利性是所有经营主体共同的特性,当组织形态成为利润增长的制约因素时,组织创新将成为必然。实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以及农产品交易由过去的传统集市贸易扩展到专业批发、“订单”购销、拍卖和期货交易等的变革,都是农产品流通企业追求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利润的集中体现。
2.组织持续发展的动机。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永恒的主题。只有持续发展,才能不断地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在不危及后代人发展的前提下获得长期的利润最大化。农村流通组织模式演进引起的服务改善、成本降低、核心竞争力提升,必将为相关主体带来需求的满足,进而增强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内部凝聚力和对外部人才、资金、技术的吸引力,使组织得以壮大和持续发展。
3.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动机。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集中有限的精力和资源,做好自己能创造特殊价值、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关键性业务,将不擅长的业务委托给合作伙伴,可大幅度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增加用户满意度,提高自身及其合作伙伴的经济效益。如农产品的生产供应者和物流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生产供应者将农产品交由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再按订单将农产品发往各个订货处,这样农户就能集中精力进行农产品的生产,而物流企业也能得到稳定的客源,既节省了自身的精力与资源又提高了其合作伙伴的经济效益。
4.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决定因素是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其表现是年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增加及消费结构的优化。具体来看:一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情况。2000年人均纯收入为2 253.4元,2008年增长到4 760.6元,增长了1.1倍。二是农民年均生活消费支出逐年增加,2008年为3 661.0元,比2000年增加1 991.0元,年均增加249元。三是农民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2008年农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 为43.7%,比2000年下降5.5个百分点。农民消费结构正在向追求生活便利、提高质量、注重健康方面转变,用于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的支出增幅明显快于其他支出增幅。不断提高的农民生活水平对农产品流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市场需求条件,迫使农产品流通组织改变现有的不适应消费需求的组织形态,发展新型流通组织,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 5.降低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的需要。我国农产品渠道模式呈现出“权利不平衡性”和“结构不对称性”,渠道权利严重向龙头企业倾斜,农民谈判能力弱,利益得不到保障;渠道结构呈现出“两端小中间大”的不对称性,农户和零售终端规模小,中间流通环节纷乱,造成流通不畅,效率低下。由于“权利不平衡性”和“结构不对称性”,又导致“关系不稳定”,表现为违约率高。这就增加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7]。为了降低交易费用,我国出现了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相关龙头企业设立的“公司+农户”合作组织等诸多形式的流通组织。 三、制约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因素分析 (一)政策法律环境制约 法制不健全,市场监督乏力。我国农村的法制建设还很薄弱,有关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农民的法制意识淡薄,鉴别能力差,致使许多假冒伪劣、三无产品肆虐农村市场。同时,由于地区分割和封锁时有发生,阻碍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市场主体不规范,主体的行为难约束,加上农村流通执法存在的检查的随意性和以罚代管问题,增加了的农产品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使农产品流通的正常经营秩序受到干扰,严重损害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权益。
(二)经济环境制约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在这种城乡二元体制框架下,“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普遍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中存在;受这种体制的影响,人们往往把商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联系在一起,把农村建设与农业生产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加重了城市商业与农村商业的分割和对农村流通组织体系建设的忽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启动后,农村流通组织体系建设有了一定的起色,但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距现状的根本改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城乡二元体制的根本转变尤其需要艰苦的努力[8]。
(三)组织化程度低 我国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规模过小,难以抵御市场竞争的风险;农村千家万户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低,交易费用过高;农户缺乏必要的经济实力和市场信息,经营能力较弱,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势单力薄的农户在农产品流通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单个农户和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机制。
(四)流通方式和流通组织发展滞后 流通组织发展滞后于城市,流通效率较低,由于受到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地区新业态店铺数量很少,规模普遍偏小,个体经营户唱主角,游离于城市经济之外。零售业态大多是传统的集市贸易、夫妻店、杂货店、代销店。据商务部统计,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9]。 四、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方向 (一)组织形式的创新:农产品批发商规模化、集团化 农产品流通的职能应主要是由专门的农产品批发商来完成的,其原因在于,分散于各地的农产品生产者一般资金有限.没有自己的营销力量,对市场不了解,因而他们无力在从事生产经营的同时把农产品远销到城市或国内外其他地区。另一方面,国内外消费市场上大多数的农副产品零售商既没有力量也没有必要由自己到农村辽阔分散的产区直接收购农产品。而农产品批发商作为专门经营农产品批发的商人,却有雄厚的资金,具备各种必要的运输设施,了解市场行情。采购分散在农村各地农产品生产者手中的农产品,然后集中到城市,供销售商销售给直接消费者。农产品批发商通过批发市场形成规模化、集团化,一方面向生产领域延伸,实行前向流通一体化;同时与农产品生产者及其他运销商通过合同关系形成协约一体化。另一方面向消费领域延伸,实行后向流通一体化;同时与批发商、零售商及消费者通过合同关系形成协约一体化。从而促进本地农产品更快、更具规模效益地进入国内外销售市场。
(二)组织关系的创新:合作竞争 合作竞争模式是指将原来流通通道上各个独立的流通环节变为合作的经营流通,创造的成果由各参与组织共同分享,实行供应链管理,以后将不存在流通环节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即产、供、销一体化模式。从发展方向看,农产品流通组织将会通过自办、契约、联营等形式,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将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结合起来,三方建立相互依存、协调运作、互惠互利的战略联盟。零售商既可以通过同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农场、农业合作社订立供销合同,把千家万户生产、加工的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又可以与若干批发商签订合同,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流通及销售不畅的矛盾,密切产供销关系,减少物流层次,加快农产品流转速度。农产品流通组织依靠自身的信誉优势和经济实力,实施自有品牌战略,通过订单农业、加工订货等形式,实现农业生产与流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化。
(三)组织文化的创新:品牌意识 品牌在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流通企业所认识,流通组织的文化创新主要表现在自有品牌意识的建立。实力雄厚的农产品流通组织会以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优势资源为依托,走工商一体化之路,将地方文化注入自有品牌中,提升品牌的文化品位,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流通组织文化。既能使农村文化得到组织内部和社会的认同,又能够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其他文化兼容。
(四)经营方式的创新:连锁经营 连锁经营作为一种流通组织和经营方式创新,适应了大市场、大流通、大循环的经济运行规律,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一是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对于构建农产品入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对农产品的连锁经营具有推动作用。二是城市大中型商业企业或有实力的连锁经营企业,会通过各种连锁经营方式进军农村市场,通过连锁店将城乡结合部、县城或农村乡镇的市场连接起来,建立新型的农村零售业组织,这样会把大店、名店的良好信誉、优质服务、先进管理和丰富商品带到小城镇、行政村[10]。
(五)经营手段的创新:电子商务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通过信息商务化、数字化,可以将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效的结合到一起。这样,解决了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大缩短了流通时间,可以帮助农产品经营者科学决策,合理的安排生产,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现有的流通过程,形成由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安全组成的并以信息流为核心全新的流通流程,可有效避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比如有些涉农企业已经实施了诸如综合性第三方电子市场、专业性第三方电子市场、B2B电子市场、(B+C)2B电子市场模式,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但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需通过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快信息设施建设,建立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建立安全可靠的支付体制等措施来保证[7]。 五、实现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措施 (一)营造有利于农村流通组织创新的外在环境
1.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抓住有利机遇,促进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从客观上促进农产品流通组织的调整和变革。 2.不断适应消费者需求是流通组织创新的永恒主题。一些新的流通组织形式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需求、消费心理的变化,消费环境的改善,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而陆续出现。 3.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建立一种高效灵活、适应性强的组织,而能否建立高效的现代化流通企业组织,直接决定了流通产业的效率和升级,因此为了提高流通组织的运行效率,应大力推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在流通业运用中的贡献率,促进流通组织不断创新,加快流通组织信息化进程。 4、政府应尽快解决我国市场体系中存在的市场分割、封锁的体制格局,对现有流通组织主管部门之间利益进行协调,改变各行其是、各自为政、政出多门、争权争利的局面,争取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流通组织的创新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政府应完善相关的配套扶持政策
1.加大资金扶持和投入力度。省市各级预算安排扶持现代商业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央财政支持商业发展的专项配套资金,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日用消费品农家店的扶持力度。将一部分资金改为基金的形式,保证资金支持的长期性和稳定性。采用贴息的方法,减少农民的利息支出。重点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三绿工程”、“科技兴商工程”、“品牌战略工程”等。 2.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融资渠道,大力吸引和利用外资,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种资本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内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扭转农业信贷资金非农化倾向[11]。 3.税费优惠和减免。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减免农村流通相关费用。对积极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双进社区工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流通服务企业,可给予减免税政策支持。对新办的独立核算农村流通服务企业,自开业之日起,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一年。 降低“涉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包括降低来自种植养殖业的农产品、满足农民需求的工业消费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等在市场流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降低公路运输的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杜绝对农产品运输的乱收费、乱罚款;初步建立起全省统一高效务实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努力改善农产品物流环境。 4.支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制定农村流通服务业在用电、用水、土地使用、网点选址、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着重扶持农产品市场的供水、供电、交易和冷藏设施、通讯和信息系统、电子结算系统、质量检验检测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12]。加强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建设。根据粮食、棉花、食用油、食糖、化肥、农药等重要商品的资源与消费情况、结构,进一步加强储备库规划与建设,为保障市场供应、应付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等创造必要的物资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凤宏.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A].2006年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 [2] 张吉隆,魏静.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J].商业研究,2005(14). [3] 魏国辰.对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探讨[J].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2005(11). [4] 彭芬,张明玉,曹卫兵.《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历史演进研究[J].研究与探讨,2008(11). [5] 王平.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整体制度安排[J].宏观经济研究,2008(12). [6] 李芬儒.关于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创新的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5). [7] 赵晓飞,田野.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创新研究[J].贸易经济,2009(6). [8] 单丹,庞毅.中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9] 马力虎,刘丽兵.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10(11). [10]李芬儒,李曼.河北农村商品流通产业创新的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4(6). [11]商华,王义.关于目前我国政府支持农业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J].理论学刊,2005(7). [12]王晓红.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