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东部发展的战略实施已经很多年了,但是不论何时都须重视流通业在促进就业增长中的特殊贡献。对广东省和珠三角各地区的对比分析表明,流通业在广东范围内的就业吸纳作用凸显,而在珠三角地区其就业贡献相对于产值贡献却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结构偏离。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对珠三角地区2005-200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经济增长及城镇化虽已有效带动就业增长的情况下,流通业发展是促进珠三角地区就业增长的有效产业因素,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没有有效带动就业增长,许多因素依然面临弹性不足的问题。推动珠三角地区流通业就业效应的发挥,应将流通产业的结构调整视为关键环节。 广东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其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广东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珠三角的发展壮大,而珠三角的发展与流通产业对就业的吸纳紧密联系,为此笔者通过指标计算和模型构建,对珠三角地区流通业的就业贡献进行定量分析,以阐明流通业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实际贡献程度。 流通业影响就业增长的实证描述 现有关于流通业就业效应的研究成果认为,流通业的微观规模相对较小,所需资本投入较少,资本的流通性强,专用性弱,对人力资本的要求相对不高(王德章等,2006),总体来看就业容量大、安置成本低(陈建梅,2007),因此流通业必将随经济增长而发展成为解决城市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之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观点认为应当将流通产业作为基础产业来看待(黄国雄,2005)。
基于此,笔者首先根据广东数据考察流通业影响就业增长的一般趋势,而后再对珠江三角洲数据进行实证描述,以便与广东省一般趋势进行比较分析。
(一)对广东省流通业的实证考察
依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长不仅带来财富的增加,而且还会带来就业的扩大。为考察流通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弹性依赖关系,笔者首先依据广东2005-2009年间的统计数据计算出流通业的就业弹性,并与经济增长对就业带动的总体弹性进行对比。
通过就业弹性在时间序列上的一般走势和数值对比(见图1),可以发现:其一,随着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带动作用还比较平稳,特别是2006-2009年有略微的上升。2005-2009年间,广东总体就业弹性平均保持在0.9左右,1个单位的经济增长能带动0.9个单位的就业增长。2009年,总体就业弹性更有了明显提高的趋势。其二,与总体经济增长相对于就业增长的强弹性相比,总体经济增长与流通业就业增长之间也呈现出相对显著的强弹性依赖关系。依据上述同期数字对比,平均1个单位的经济增长同样能够带动0.9个单位的流通业就业增长,并且自2006年起,流通业的就业弹性开始呈现逐年持续攀升,2009年流通业就业弹性已近1,逐步成为实现就业增长的重要产业因素。 尽管流通业就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依赖关系正逐步强化,但这种弹性依赖关系在本质上还不能反映出流通业的先导产业性质,也无法体现出流通发展的先导程度对其就业增长的影响。为此,笔者构建了流通业产值增长指数和流通业就业增长指数,以便通过对比分析考察流通业产值增长的先导性对流通业就业增长的带动作用。
根据流通业产值增长指数与就业增长指数对比趋势图(见图2)可以看出,除了2005年外,流通业产值增长的“边际就业增长贡献”正得到持续的增强。2005-2009年间,流通业产值增长指数波动幅度不大,表明流通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先导性。此外,流通业的就业增长指数也在经历了2005年的波动调整之后,自2006年开始出现持续而迅速的大幅攀升,说明流通业产值增长的先导性正体现出阶段性的“边际效益递增”。 (二)对珠三角各市数据的指标描述
上述分析表明,在广东范围内,流通业正逐步成为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产业因素。为了进一步分析珠三角地区流通业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本文根据珠三角9市的数据计算出流通业产值及就业贡献度指标。对比分析发现,二者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偏离。
就流通产值贡献度而言,5年来珠三角各市的产值贡献度均保持在0.1243-0.2801的区间范围内,平均水平逐年小幅下降;而从流通业就业贡献度来看,各市也均保持在0.0257-0.2224的范围内,平均水平呈逐年小幅下降。如果进一步对比珠三角地区流通产值及就业贡献度的区位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平均而言,珠三角地区的产值贡献度区位商处于1左右,而就业贡献度区位商都大于1。这表明与全省相比,珠三角地区不仅流通产值具备一定优势,从理论上讲具备较好的就业创造潜力;而且,流通业就业贡献度也处于更明显的强势,现实中流通业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得到了一定的发挥。但从广东平均水平的流通业产值与就业贡献对比却发现,流通业产值的增长所带来流通业边际就业贡献的也有所下降。与5年内0.1752的平均流通产值贡献度相比,流通业的广东平均就业贡献度约为0.1144,说明相对于产值贡献来讲,就业贡献还没有体现出一定的比较优势。这两项指标的时序走势也进一步表明,在广东流通业平均产值贡献度逐年小幅下降的同时,流通业的平均就业贡献度也在逐年小幅下降,这预示着随着流通业发展,流通业产值贡献的减少将带来其就业贡献更深层次的下降。因此,与珠三角地区较低的流通业就业贡献相比,其就业贡献相对于产值贡献的结构滞后性偏离更需引起重视。 珠三角地区流通业发展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分析 (一)模型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珠三角地区流通业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实际贡献、挖掘与上述滞后性偏离有关的深层次原因,笔者进而对珠三角地区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考虑到多种因素对就业增量的影响,为最大程度地减少估计偏差,就必须将其他因素对就业增量的影响予以剔除,这就有必要引入控制变量。根据表1变量的确定,为了便于分析变量之间的弹性变化关系,本文对所选的各个变量分别取自然对数,构建多元回归模型为:
LnE =β0+β1LnC+β2LnEc+β3LnNc+β4LnPGDP+β5Lncity+ε
其中,βi(i=0,1,2,3,4,5)为估计值,ε为残差项。
在样本的选取上,笔者分别以2005-2009年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的9市截面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所用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历年的《广东统计年鉴》。根据表1对变量属性、统计口径及计算方法的规定,计算得到各个变量值。 在对样本进行回归之前,笔者发现,所选样本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其一,样本点明显过少,不符合最小二乘估计法关于大样本(n>=30)的假设;其二,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全部大于0.5,故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估计将可能带来较大偏差。考虑到上述问题,本文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 PLS)进行模型估计,整个过程均运用EVIEWS4.1软件实现。
模型拟合参数(表2)表明,各回归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模型具备较高的预测准确度。DW统计量大致除2007年外符合要求,模型基本上不存在误差序列相关性,笔者进而得到表3的标准化偏最小二乘结果。 就本文所关注的流通业发展指标而言,2005-2009年的回归结果表明,流通业产值、流通业就业以及城镇化率均对珠三角地区的总体就业所产生的影响都在逐渐的增加,1个单位的流通业产值增加、流通业就业扩大及城镇化率的增加所能带来就业的增加分别从-0.62、0.69、-0.37上升到-0.05、0.96和1.14个单位。与此同时,流通产业活动单位数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珠三角地区的就业增量却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甚至转变为负向影响。除2005年和2007年以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系数均为负值,1个单位的生产总值增量将引致0.84~2.19个单位的就业总量下降;而2009年活动单位数每提高1个单位,就业总量约下降0.02个单位。
(二)对模型结果的进一步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流通业产值、流通业就业以及城镇化率带动就业增长的弹性均大于0.5。这就意味着,就业增长不仅依靠流通业“量”的扩张,而且也必须进一步从结构方面提高珠三角地区流通业的就业弹性,以便能够通过数量增长、结构优化即“质和量协调发展”来增强流通业的就业带动作用。考虑到近几个年份的PLS回归系数变化不大,并且根据前文分析,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珠三角各市的指标特征变化明显,数据结果并不具备典型的代表意义,笔者在此选取2009年为代表,对各个省份的横截面数据展开进一步分析。
首先,根据前文的统计标准和计算口径,分别计算珠三角9市的流通业产值及就业构成比例,并分别与广东省内其他地区进行对比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与广东省内其他地区相比,珠三角地区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两大子产业的产值与就业偏离度明显过高,成为影响流通业就业吸纳作用的结构因素之一。一方面,批发和零售业占流通业总产值的59%,而就业比重却为33%,结构偏离高达26%,说明目前该子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弱;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产值比重为25%,而就业比重高达45%,结构偏离20%,表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就业承载压力明显过大,未来一段时间内其就业吸纳的潜力将被降低。对比广东省内的其他地区可以发现, 珠三角地区流通产业的内部结构偏离使得流通总产值增加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就业吸纳功能,也是导致其就业促进作用弹性不大的重要原因,这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PLS模型中流通业产值系数的负弹性。
针对流通业产业活动单位数促进就业增长的弹性不断下降的状况,笔者首先计算了珠三角地区人均流通业产业活动单位数。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人均产业活动单位数明显不足,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仅为341.24个/万人,比东翼4市少167.89个/万人,比山区5市仅多31.27个单位数;住宿和餐饮业仅为563.18个/万人,比东翼、西翼和山区分别少361.26、501.03和364.6个单位数。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前提下,较低的人均流通产业活动单位数必然加大劳动要素之间的竞争,从而使得流通产业活动单位带动就业增长的弹性被降低。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珠三角地区的消费需求仍然未能有效释放,从而未能带动流通产业活动单位的有效增加,而消费需求的滞后性则可能源于不尽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事实上,基于分配不尽合理的收入非均衡性增长不仅会影响到消费需求结构自身,而且还将进一步影响到流通产业单位内部的要素需求结构,过高的收入差距将引致要素需求偏向资本密集型。
鉴于此,笔者进一步计算了流通产业活动单位内部的就业密度。从数值对比可以看出,与广东省内其他地区相比,珠三角地区流通业产业活动单位的就业密度也比较低。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平均为29人/个,比西翼低19人/个,比山区还低3人/个;批发和零售业就业密度也仅为2人/个,比东翼、西翼低1人/个,比山区低5人/个。这些数据表明,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优势还相对较弱,而这又体现了流通产业单位内部的要素需求结构相对于其他地区更加偏向于资本密集型,从而也会降低其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因此,依据以上分析,2009年流通业产业活动单位数带动就业增长的负弹性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释。
根据之前的理论推断,流通业就业带动总体就业增长的高弹性可能与收入效应有关。表4的数值对比显示,珠三角地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比广东省内其他地区高出143~236个百分点,而恩格尔系数则比广东省内其他地区低20~28个百分点,表明珠三角地区居民消费能力相对较高,生活水平相对很高。这反映出,在珠三角地区流通业发展的同时,收入状况可能也因此得到有效改善,从而引致社会消费能力相应提高,流通与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基本建立,因此流通业发展所带来的消费响应和生产带动性作用都很明显,流通业就业所能带动的总体就业增量也就相对较强。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依据本文的实证描述和偏最小二乘法回归结果,主要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结论: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城镇化程度的深化已引起就业的增加,并与就业增量呈现同向变动关系。一方面,这反映了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虽具有一定的非均衡性,收入差距的持续拉大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未能引起社会总需求相同程度的增加,但是在城镇化迅速推进的同时,在社会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的前提下,已基本形成了制度性的吸收转移劳动力的机制,从而使城镇化对于就业增长的带动作用得以有效显现。
在经济增长及城镇化有效带动就业增长的情况下,流通业发展成为促进珠三角地区就业增长的有效产业因素,流通业产值、就业贡献的加大以及流通企业增长速度的加快都将显著带动就业增长,尽管这种增长也面临弹性不足的问题。前面的实证分析还说明,流通业的就业贡献相对于其产值贡献呈现明显的滞后性结构偏离,而且这种偏离还将通过流通的传导机制,引发消费结构的非均衡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制约了流通业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带动效应。
(二)建议
在推动珠三角地区流通业发展的同时,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流通业的就业带动功能,而流通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将是关键性环节。这种流通结构调整的政策效应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通过流通业内部相应子产业的结构调整,培育流通产业的就业吸纳导向。一方面,确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在流通业中的主导性地位,加大其产值比重,在最大限度利用其就业吸纳能力的同时,适度降低其就业负载压力,从而加大其吸纳就业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针对目前批发和零售行业就业吸纳导向不足的现状,须强化批发和零售业的就业吸纳功能。内部子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非良性增长格局,成为提高流通业就业吸纳作用的关键环节。 组建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吸引专业人才。支持有实力的流通企业在市场竟争中做大做强,通过加大国内流通企业之间的并购力度,实现优胜劣汰,优化流通资探配置,在流通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中产生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引导支持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大型流通企业集团需要熟悉现代流通的高素质人才。主要体现在:一是具备熟悉现代流通规则、世贸组织规则、国际惯例等的基本素质的人才;二是应具有对现代流通企业的管理能力。熟知现代流通方式如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能够利用现代管理手段的人才;三是要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的人才;四是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发挥中小流通企业劳动力密集的优势,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流通企业。近年来,我国失业人员进入小企业已成为就业市场的特点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在珠三角中小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75%以上,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吸纳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必须加快发展。与此同时,还应通过重组整合及结构调整,适度提高现有流通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产业集聚不仅会使产业内部的潜在就业机会得到持续的释放,也将使单个流通产业活动单位内部的就业增长点不断增多,从而强化就业吸纳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晓东,谢莉娟.论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财贸经济,2010(2) 2.陈建梅.提高流通业竞争力对扩大就业的贡献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7(5) 3.广东统计年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4.广东省不同地区的统计年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