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经济组织的前提下,以一般企业边界理论为指导,从企业的组织成本和市场的交易成本角度探讨了流通企业边界的基本问题,认为流通企业的存在必须有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在与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对比过程中论证了流通企业存在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流通企业最佳规模确定的影响因素,认为区域市场的容量对流通企业最佳规模确定有明显的限制作用,而流通企业能够把握和控制的因素只有企业的组织成本,力争为探索流通企业的多样化发展路径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企业边界理论,流通企业,组织成本,交易成本
本文所研究的流通企业主要指最典型的流通企业,即零售企业。在经济理论中,对企业边界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阐明两个问题,一是企业为什么存在,二是企业规模多大为最佳。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对这两个问题都有所论述,构成了目前企业边界理论的主要内容。本文以一般企业理论为指导,在对流通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流通企业边界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探讨流通企业规模化发展路径奠定理论基础。
一、企业边界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经济学中,以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主流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都对企业边界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这些内容构成了企业边界理论的主要内容。
1.现代主流经济学对企业边界有关问题的探讨
现代主流经济学虽然没有明确地研究企业边界问题,但其中的一些内容与企业边界问题相关程度较大,现归纳如下。
(1)在不考虑成本情况下,企业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决定最佳规模。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组织,企业的所有行为都必须遵循该原则,在决定企业最佳规模的时候也是如此。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企业在决定生产多少产品,也就是企业规模的时候,是按照边际成本(MC)等于边际收益(MR)的原则来进行的。也就是说,企业生产最后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与生产最后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益必须相等,否则,企业通过调整产量可以增加自己的收益。由此可知,企业最佳的规模,即能够为企业带来最大收益的规模,就是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时相对应的规模。这一结论适用于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不同的市场结构,不同市场结构的差异只是表现在企业面临的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的不同上。当然,这一结论的另一个前提是,企业在扩张其规模时,没有成本费用的约束,或者说资金不是企业扩大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2)在考虑成本约束情况下,企业按照每种生产要素的效率决定最佳规模。前面的分析没有考虑成本因素对企业生产的约束,当放松这一假定时,企业最佳规模就是由每种生产要素的效率水平决定的。假设企业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资本(K)和劳动(L),劳动的工资为w,资本的利息率为r,MPL表示劳动的边际产量,MPK表示资本的边际产量。在不考虑技术要求,即两种生产要素的使用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的情况下,在一定成本约束下,企业是按照MPL/w=MPK/r的原则来决定最佳产量的,也就是说企业确定的最佳产量必须使每种生产要素最后一单位成本支出获得的边际产量相等,否则,企业可以通过调整各种要素的使用量获得更大的利益。
2.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企业边界理论的论述
(1)企业存在的理由。在传统经济学中天然存在的企业,在科斯那里却成了研究的起点。科斯认为,即使在市场经济中,也存在着两种调节资源配置的机制。一是价格机制,二是行政命令机制。前者存在于市场中,也就是所谓的市场机制;后者存在于企业中,但往往被人忽视。在人们通常的价值观中,从人的自由、权利等角度看,一般都认为市场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人拥有的权利,是与人的自由发展相符合的。而企业的存在表明了行政命令机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发挥作用的领域,对此必须予以重视和研究。科斯认为,行政命令机制之所以存在,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有人愿意冒险(企业家),有人保守稳健(雇员),而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是需要成本的,如发现相关价格的成本、谈判和签订契约的成本等,市场交易中的这种契约成本可以减少但不可能消失。企业的存在可以显著地减少契约的数量,各种要素所有者只需要与企业签订一个契约,而不需要和其他企业内部与之协作的所有人都一一签订契约,这就大大减少了契约成本。科斯指出,“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的成本”。[1]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对市场的替代过程。
(2)企业最佳规模的确定。无论是从提高竞争力、获取最大化的利润,还是追求技术进步、实现自我价值的角度看,现实中的企业都存在着扩大规模的冲动,但企业的规模又不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在解决了企业存在的理由后,自然就会产生另一个问题:既然企业可以替代市场,那么企业能不能完全替代市场?也就是说能不能将企业的规模扩大到非常大的程度,将全部的市场交易都包括在企业范围内?如果这种情况能够出现,在降低甚至避免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岂不是对社会福利的提高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如果企业的规模不能无限制地扩大,那么企业最佳规模如何确定呢?
在科斯的理论中,有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即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组织成本是企业为生产某种商品而发生的协调、指挥、控制等费用,交易成本是为从市场上购买某种商品而发生的相关费用。在论述企业存在的理由时,科斯的主要依据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要产生交易成本,而企业替代市场是因为组织成本小于交易成本,这表明科斯是从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对比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在确定企业最佳规模时,科斯仍延续这一思路。从科斯前后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科斯有这样的思想,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时候,企业的组织成本低于市场的交易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企业对市场的替代),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组织成本最终会呈现上升态势。科斯指出,“当组织的交易增加时,或许企业家不能成功地将生产要素用在它们价值最大的地方,也就是说,不能导致生产要素的最佳使用”。[2]组织成本这种上升态势决定了它势必会与交易成本在某种情况下相等,因为市场的交易成本是各种社会因素综合决定的,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假设为处于比较固定的水平。由于前述组织成本和企业规模的相关关系,也就决定了必然会有一种企业规模使企业的组织成本与市场的交易成本相等,此时相对应的规模就是企业的最佳规模。科斯对这一点的表达是非常明确和肯定的,他说,“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3]
3.对企业边界理论的简单述评
主流经济学的企业边界理论没有企业为什么存在方面的内容,主要原因是它视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组织,并将此作为天然的前提条件。在企业规模决定方面,主流经济学抽象掉了许多因素,甚至将现实中对企业发展有很强约束的市场因素也抽象掉了,尤其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根本不需要考虑市场的约束,只需根据自身的条件配置资源,使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就能达到最佳规模。而在一定成本的约束下,企业仍然无需考虑市场的约束,似乎能约束企业发展的只有成本因素,这是现代主流经济学与现实脱节的重要表现。但是,尽管每家企业都几乎不可能准确计算其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它所提出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仍然应该能够成为企业决策时应遵循的原则,或者是企业努力的方向。在确定企业最佳规模的时候,这种认识也是适用的。
新制度经济学从探索企业存在的理由入手,并自然过渡到企业规模确定的问题,其中的逻辑关系十分顺畅,其从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对比的角度分析企业规模确定的问题,实际上是对主流经济学在这个问题上对市场约束忽视的否定,因为交易成本是市场中存在的交易成本,表明企业规模实际上是由企业内外因素共同决定的,这是新制度经济学贴近现实的表现。但是,对交易成本能够产生实际影响的主要是市场的规范程度而不是市场的规模,这表明新制度经济学仍没有将市场规模(或容量)视为企业最佳规模的决定因素。
本文将主流经济学中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作为企业一切决策的基本原则,在考虑企业最佳规模问题时主要从企业的组织成本和市场的交易成本相对比的角度研究企业规模的影响因素。
二、流通企业边界理论的基本内容
前述企业边界理论为探索流通企业边界理论奠定了基础,我们将遵循其基本的逻辑关系,在充分考虑流通企业特殊性的情况下,对流通企业边界理论进行探索。
1.流通企业存在的条件
从使用价值看,企业生产商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当企业将商品生产出来以后,有三种方式可将商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一是由生产企业直接从事商品的销售工作,二是消费者自己到生产企业购买,三是由流通企业从生产企业那里购买商品后再转售给消费者。每一种方式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产生不同的影响,最后被选择的方式必然要既对生产者有利,又对消费者有利。
在生产企业直接从事商品销售工作情况下,生产企业必须支付与销售商品相关的人员、场地、资金占用、寻找市场等费用,我们将此种费用称之为生产企业为销售商品而必须支付的组织成本(X1)。在由流通企业销售商品时,流通企业同样要为组织销售商品支付必需的人员、场地、资金占用、寻找市场等费用,我们称之为流通企业的组织成本(X2);同时,消费者为了购买到合适的商品,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搜寻、比较和分析与价格相关的信息,需要对商品的功能、质量和厂家的信誉等进行基本判断,这种成本称之为市场的交易成本(X3)。在消费者自己到生产企业那里购买时,消费者更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搜寻、比较和分析与价格相关的信息,需要对商品的功能、质量和厂家的信誉等进行基本判断,并承担必要的运输成本,这也是一种市场的交易成本(X4)。其中,构成X1和X2、X3和X4的内容与性质都是相同的,区别只是大小不同。假设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商品的销售价格都是相同的,那么,流通企业的存在必须满足下面的条件。
(1)X2≤X1,即在完成同样的商品销售工作时,流通企业的组织成本必须小于(最多是等于)生产企业的组织成本,也就是说,流通企业的存在必须有利于生产企业。
(2)X2与X1的差额是流通企业的利润,该利润水平必须达到社会的平均利润水平,否则,会影响资本进入流通行业。
(3)X2+X3≤X4,只有满足这种条件,消费者才能够从中获益,否则,消费者会自己从生产企业那里购买商品。该条件转换一下形式,就可以变为X2≤X4-X3,表示流通企业的组织成本必须小于(最多是等于)两种情况下消费者市场交易成本的差额。
可见,流通企业是存在于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双重压力之下的。在现实中,除了本单位职工直接购买本单位的产品这种极少数情况外,消费者直接从生产企业那里购买产品的情况非常少,其中的主要原因是X4非常大,使大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对象由生产企业转向了流通企业。但是对于流通企业而言,来自于生产企业的压力始终存在,如果流通企业不能有效降低组织成本X2,就有可能发生生产企业的组织成本X1小于X2的情况,流通企业就会被替代,现实中生产企业直接投资和控制的专卖店就属于这种情况。因此,流通企业必须努力降低组织成本X2,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与一般企业边界理论不同,对流通企业存在条件的探讨是从多方面进行的,是从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消费者对比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这比单纯从流通企业角度进行分析更现实,也可以视为一般企业边界理论在流通企业中的特殊表现。
2.流通企业最佳规模的确定
根据规模经济效应分析,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由规模扩大而为企业带来的利益最终会呈现递减的态势,也就是说,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再扩大规模不仅没有利益,而且还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根据这种原理,流通企业的组织成本在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前会呈现下降的趋势,超过此种规模则会呈现上升态势。当组织成本与消费者的两种交易成本之差相等时,相对应的规模就是流通企业的最佳规模。
与生产企业相比,流通企业的组织成本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在流通企业规模扩大过程中发挥着明显的作用。在流通企业组织成本中,用于搜寻、比较和分析商品的厂家、价格、质量等方面的费用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以便能够组织到既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又具备性价比优势的商品。而这种行为的效应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同时也能多次发挥效应。一旦流通企业在这方面开展了有成效的工作,那么,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流通企业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调整和完善就能满足需要了,这种效应可以称之为累积效应。另外,这些信息在开设同类商品的交易场所时能够在不影响此前商店运转的情况下发挥几乎相同的作用,即流通企业在只开设一家销售商店时需要做的工作,可用于开设多家商店,这种效应可以称之为叠加效应。累积效应和叠加效应可大大降低流通企业的单位组织成本,并可使带动企业组织成本由下降转为上升态势的企业规模更大、出现的时间更晚。同时,流通企业规模扩大后,其庞大的规模采购优势可使其在与供应商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享受由此带来的价格等其他方面的利益。这都决定了一旦流通企业管理得成功,它可达到的最佳规模往往是许多生产企业难以达到的。
在企业规模扩大过程中,流通企业必须考虑的另一个因素是市场。市场在两个方面对企业规模形成影响。一是市场的规范程度,市场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市场的交易成本,一般而言,市场的规范程度越大,市场的交易成本越小;二是市场的规模,即市场的容量,理论上讲,在一个行业或地区内的企业,其规模不可能超过该行业或地区的市场容量。在主流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中,这两方面的影响都没有体现出来。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交易成本是影响企业规模的重要因素,但交易成本只是与市场的规范程度密切相关,而与市场规模无关,表明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边界理论没有将市场规模这种对企业规模有明显影响的重要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市场规模对生产企业规模和流通企业规模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于绝大多数生产企业而言,市场在地域方面的限制非常小,一家生产企业既可以为本地区的消费者服务,也可以为另一个地区的消费者服务,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市场的地域范围甚至是世界性的,从这种意义上讲,生产企业在考虑市场对企业规模的约束时只需要考虑整个市场的总容量。但是,流通企业则不同,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相比更贴近消费者,而除了一些旅游胜地等特殊地区外,消费者天然地与地域相联系,人们大部分消费活动都是在自己生活所在地完成的,这是难以改变和回避的现实。而对于大多数商品而言,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是有限度的,短期内可挖掘的消费潜力也是有限度的。如一个地区彩电一年的销售量与该地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家庭结构、彩电价格、促销活动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但无论如何,该地区的彩电市场容量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虽然日渐方便的交通等为消费者异地消费提供了便利,但跨区消费不可能成为主流。这就决定了在一具体区域内经营某种商品的流通企业的规模也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这是区域市场容量对流通企业规模限制的表现,而这种限制要比对生产企业的限制明显得多。突破区域市场容量限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增加经营品种,以多品种的商品来扩大区域市场的容量,为企业规模的扩大提供发展空间:二是异地开设新店,在异地抢占一部分市场份额,以此来摆脱本地市场容量对企业发展的限制。前者的典型流通业态是综合性的百货公司,后者典型的流通业态是连锁商店。如果能将二者综合起来,流通企业在规模上就能够达到许多生产企业都难以达到的水平。
当然,影响流通企业规模的因素还包括资金、人才等,这是所有企业规模的影响因素,这里不作过多阐述。
三、几点说明
1.必须全面看待市场交易成本对流通企业规模的影响。
上述分析表明,在决定企业最佳规模时,企业的组织成本和市场的交易成本之差越大,企业的最佳规模也会越大,但这绝不意味着市场的交易成本越高,企业可能的最佳规模就越大。市场的交易成本往往与市场的规范程度密切相关,而市场的规范程度又和经济发达的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一般而言,经济欠发达时,市场规范程度不会太高,导致交易成本较高,但这不意味着经济欠发达国家能蕴育规模庞大的流通企业,因为这时流通企业的组织成本往往也很高。不过,如果经济发达国家的流通企业到经济欠发达国家开展业务,则较容易取得规模优势,因为它是以较低的组织成本与所在国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相比较的。
2.流通企业在发展和扩大企业规模过程中,面临着生产者、同行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多重压力,流通企业的存在必须能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利益。
如果流通企业的工作效率不高,导致向生产者要价过高(如压低进货价格、索要各种费用等),那么生产企业可能会摆脱流通企业的束缚,自己完成销售工作。而来自消费者的压力则通过消费者选择不同流通企业,以此促进流通企业竞争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流通企业既要重视消费者的利益,也要重视生产者的利益。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说,生产者决定着流通企业的生存问题,消费者决定着流通企业的发展问题。
3.多种因素决定着流通企业的最佳规模,但流通企业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组织成本。
本文的分析表明,流通企业最佳规模(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流通企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除了资金、人才等所有企业都需要面对的因素外,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两种组织成本的对比(即X1和X2的对比)、消费者两种交易成本的对比(即X3和X4的对比)以及与流通企业组织成本的对比(即X2与X4和X3之差的对比)都对流通企业的最佳规模产生影响,这表明流通企业的最佳规模是在企业内外不同因素的比较之下决定的,而在所有因素中,流通企业能够控制的只有自己的组织成本,因此,流通企业应把主要精力用于降低组织成本上,为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为此,必须研究流通企业组织成本方面的特点,探索流通企业多路径发展的方式,促进流通行业的整体繁荣。
参考文献:
[1] 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性质 [C]. 转引自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6.
[2] 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性质 [C]. 转引自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8.
[3] 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性质 [C]. 转引自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