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特别是“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文章从统筹城乡的视角出发,运用计量软件对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当期消费与当期收入,滞后一期的消费,及滞后一期的收入之间不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存在短期均衡关系。 关键词:消费函数模型 消费行为 误差修正模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我国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期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其根本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统筹的重点在“乡 ”,而关键在“农”。
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仅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促进国民经济积极稳妥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解决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包括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以及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等。因此,缓解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矛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消费是拉动内需的主要力量,农村消费作为国内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城镇消费市场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挖掘,而农村消费市场却一直呈现疲软的态势。然而,我国13亿人口中有50%-60%的人口在农村,可以说这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他们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加快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居民的收入以及相关的教育、医疗、养老等保障水平都将得到不断提高,其消费水平也会随之大幅提高。
但从总体情况来看,与城市消费相比,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疲软,农村消费滞后和消费后劲乏力等现象非常严重。目前,我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统筹城乡工作迈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时期,同时,国家国民与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提出了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因此,在我国新的发展时期,在工业化、城镇化基础上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社会大背景下,研究影响农村消费的因素,探索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有效路径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理论和社会现实意义,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更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
农村消费函数的理论基础及影响消费的因素
现代消费函数理论是指建立在消费者行为假设的基础上,用来揭示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某种依存关系的一系列理论和假说。主要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随机游走假说以及预防性储蓄理论等。
在这里主要运用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等经典假说来分析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指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总消费随着总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现期收入Y与现期消费C之间具有稳定的函数关系,即C=f(Y)=a+bY(a是指自发性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到自己当前收入的影响,而且受到自己过去的收入及其消费水平的影响。这种消费的“不可逆性”,叫做“棘轮效应”。布朗将过去的消费纳入了其消费函数模型,提出了广义相对收入假说,认为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具有滞后性的特点。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模型检验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1985 -2008年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性消费支出的名义数据,通过以1985年为基期的农村家庭纯收入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指数平减后得到实际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模型估计。其中,PCt和PIt表示农村居民的年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和家庭人均纯收入,对PCt和PIt分别取对数lnPCt和lnPIt,以消除变量的异方差性。
(二)平稳性检验
使用经济计量模型软件Eviews3.1的ADF法进行单位根检验,并根据AIC准则来确定佳滞后期。由△lnPCt 、△lnPIt表示的一阶差分序列的t值都是显著的,则可以做出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lnPCt和lnPIt是平稳的。
(三)协整检验
建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的回归模型如下: (1) (注:方程(1)中第一排括号内数字为各变量的t统计量数值,第二排括号内数字为各变量的实际显著水平的p 值。R1为拟合优度,R2为调整后的拟合优度,DW为杜宾自相关检验,F为方程显著性检验。) 各个参数是符合经济理论含义。方程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F检验,模型拟合较好。但由于0 根据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和布朗的广义相对收入假说,引入消费者的前期收入和前期消费。滞后一期消费为lnPCt-1,滞后一期收入为lnPIt-1,经检验可知lnPCt-1和lnPIt-1也是一阶单整的,回归得到: (2) 各个参数经济意义合理,方程通过F, t检验。DW值为1.568285,DW介于(du,4-du)之间,故方程误差项非自相关。 采用ADF法,对方程(2)的残差ECM进行单位根检验(C,0,1),得到残差ECM的t值(-4.175772)是显著的,序列为平稳序列,但对其协整关系还需进一步证明。根据协整临界公式:C=-4.13138(T=23,N=3.5%)。由于-4.175772<-4.13138,是协整的。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及滞后一期的消费和支出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四)误差修正模型
由上分析时间序列lnPCt,lnPIt,lnPI t-1 及lnPCt-1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用序列lnPCt,,lnPIt,,lnPI t-1及lnPCt-1的一阶差分△lnPCt,△lnPIt ,△lnPIt-1, △lnPCt-1对误差模型进行估计。 (3) 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方程通过t检验和DW检验。△lnPIt,ECMt-1的回归系数通过t检验,其中消费与收入变量的符号与长期关系的符号一致,都为正号。同时误差修正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 回归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短期变动对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存在正向影响,本期纯收入变动每增加1%,本期人均生活性消费变动将增加1.462%;上期纯收入变动每增加1%,本期人均生活性消费变动减少1.73%;前一期的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的短期变动对本期生活性消费支出存在正向的影响,前一期消费支出每增加1%,本期人均消费将增加1.18%;此外,由于短期调整系数显著,因而它表明每年实际发生的生活性消费支出与长期均衡值的偏差的142%被修正。
政策建议
模型检验可知,当期收入、消费者的前期收入和消费者的前期消费是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其中当期收入是决定本期消费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我国在统筹城乡的过程中,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第一,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要通过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生产技术科学化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并通过农业产业化来推动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第二,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切实保护农民的农业主体地位。
第三,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推动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效益。但是现实中农用地非农化,农业非粮化现象日趋凸显,加之农业现代化企业经营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必须不断完善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
第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公共服务包括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性支持,不断深入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增强农民技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就业培训的投资力度,鼓励和扶持成人职业教育学校和就业培训机构发展。通过培训农民实用技能,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层次,以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需要。
第六,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一是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基础道路交通等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的改善,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二是积极建设农村生活饮水、农用电网、电视电话通信等生活条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第七,完善城乡收入分配机制。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效率优先、平衡社会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同时兼顾社会公平。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有目的、分时段地缩小地区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综上所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突出地表现在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悬殊。本文通过计量模型,检验了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诸多因素,最后得出当期收入是决定当期消费的主要原因的结论。统筹城乡,重点在乡,关键在农,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的根本任务。因此,扩大农村的消费需求,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农民素质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措施,在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并通过完善城乡收入分配机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朱信凯,雷海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2000(11) 2.刘建国.我国农户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分析[J].经济研究,1999 3.刘天祥.经济起飞过程中的农村消费品市场培育研究[M].工商出版社,2001 4.李子奈,潘文卿编著.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闻潜等著.消费启动与收入增长分解机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6.李晓西.宏观经济学(中国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