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通业是现代经济城市发展的新生命力,是城市功能尤其是中心城市功能发挥的重要载体。北京作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作为东亚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之一,应当重视流通产业的发展,将发展流通产业上升到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 [关键词]流通业;北京市流通业;流通现代化
1北京市流通业发展的现状
1.1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流通业地位不断提升
2006年以来,北京市流通规模不断扩大,集中反映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2006年的3295.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229.3亿元,几乎翻了一番。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在不断提高。流通业在2010年实现产值2918.69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比重为20.68%,产值拉动力达到了1.52。表1从产值角度反映了北京市流通业发展现状的概况。
1.2市场主体中私营及个人经济发展迅猛
2006年以来,北京市流通市场形成了国有、集体、合营、外资和私营个体等不同类型的主体。非公有制主体发展迅猛,有力地推动了北京市流通产业的发展。表2反映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各种不同所有制主体所占有的市场份额。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国有经济以及集体经济的比重在不断地下降,而个体经济及外资等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并占有绝对的优势。这说明北京市流通业已经逐步完成了市场化改革,市场的竞争机制初步建立和形成。
1.3流通业企业数量众多
2010年北京市法人数为384973名,这其中属于流通产业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以及运输服务业法人数总计为13716名,占比例为34.21%。其中批发业占比最高,批发业法人数占全市总法人数的15.38%,最少的为运输服务业,其这一比例仅为0.56%。表3是2008年到2010年流通业及其各行业占全市法人数的比重。
表3北京市流通业及其各行业法人数占比(2008—2010年)(单位:%)行业2008年占比2009年占比2010年占比批发业13.8414.5715.38零售业13.3615.4314.92餐饮业2.472.432.32住宿业1.031.071.03交通运输业0.540.570.56流通产业31.2234.0634.21全市100100100 从表3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批发业在2010年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流通产业企业占比保持了较为平稳的水平。相比较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除餐饮业有少量萎缩以外,其他行业的企业数量占比都有所提高,其中以批发业和零售业最为明显。
1.4批发零售业固定投资增长最为迅猛,餐饮住宿业有所萎缩自2008年批发零售固定投资增长率达到-37.5%的水平,这两年投资增长较为迅猛,而相应的餐饮住宿业固定投资增速开始下降。2010年为-10.5%。表4反映了2008年到2010年三年流通产业分行业固定投资增长比例。
表4北京市流通产业分行业固定投资增速(单位:%)年份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运输服务业2008-37.523.011.5200915.1-26.814.6201052.3-10.50.8
1.5流通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北京市为促进流通业的发展,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如《北京市商业流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以及《北京市商业流通发展项目银行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等。为规范流通业发展,提高流通企业服务水平与质量出台了一系列行业标准与规范如:《北京市流通业发展分类指导目录》、《商业、服务业服务质量》、《北京市商业零售企业促销行为规范(试行)》等。
2北京市流通业发展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北京市流通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企业质量也有所提升,但是还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流通企业单体规模较小,相互间的恶性竞争严重
2010年流通业产值较2009年增加了20%,然而企业数量增加了34.21%。因此,平均每个企业的产出下降了,说明单个流通企业创造的新增价值有所削弱。这主要是因为大量的小规模的并提供近乎同质服务的流通企业大量的出现,这严重影响了流通企业整体的良性发展,降低了流通企业的规模效应,削弱了北京市整体的流通竞争力。
2.2流通业空间布局有待完善
生活在北京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生活在郊区十分不方便。这是因为关乎民生的流通业在空间布局上较为集中在中心城区,郊区的商业无论从层次上还是服务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在南城地区,商业发展相当滞后。
2.3流通业发展现代化水平较低
北京市目前传统批发业还处于变革时期,现代批发业还需进一步发展完善;综合性批发市场过剩,专业性批发市场不足。除了少数大型的综合批发市场,多数批发市场在配套设施、技术支持、市场管理服务等方面仍有不少欠缺。此外,相关的物流服务业也存在资源分散、物流成本高、结构不合理甚至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
2.4社区商业较为分散,商业业态结构不合理
北京市现有社区商业多以楼盘底商或者是临街店铺为主,很少有较为集中的大商业综合体。这不仅降低了社区商业的吸引力,还给居民带来了环境污染,噪声等降低区域吸引力的后果。商业业态也较集中于餐饮和零售,而其他生活性的服务却极度缺失,造成社区内服务层次的缺失,无法满足社区内消费者的综合需求,降低了社区居民的消费意愿。
2.5社区商业运营模式落后
商业地产商为谋求短期的利益而将社区内商业地产分割为小块进行出售,由于商铺面积被分割的很小,大商业难以进入。不利于社区商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产权式商铺的开发终将导致社区商业功能、业态上的混乱,带来的是恶性竞争与商业运营的低业绩。
2.6批发零售业利润率低,税负阻碍其发展
从表5中可以看出批发业总体平均税后利润率仅为4.03%,零售业则更低仅为2.40%。尚不及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这将严重降低批发零售业对资金的吸引力。从税负上来看,零售业的所得税率达到了31.30%的高值,这是在零售业投入产出比高于批发业的情况下导致其低利润率的重要原因。因此,税收政策的“一刀切”原则损害了零售业整体的发展。
2.7法律法规尚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近年来为促进流通业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行为准则和标准,但流通业法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完全,应当从流通业全产业链着手制定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法律条款以形成完整的流通业法律体系。
3北京市流通业发展的建议
流通业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与健康发展,在于提高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在于更好地服务于城乡统筹的战略。
3.1调整中心城区与周边功能新区的商业格局
目前,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商业已经呈现过度开发的态势,而周边功能新区的商业发展却严重不足,这进一步导致了城市整体流通业的低效率运营,也导致北京市人口分布的极度不均衡,阻碍功能新区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要重新调整中心城区和周边功能新区的商业格局。中心城区应当发展高附加值的商业,建立综合性的集休闲、娱乐、购物、商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最大程度地使土地的利用最优化。周边功能新区的商业发展应当有助于该区域功能的发挥。北京市的人口规模和密度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需要在周边的功能新区建立新的副中心地带以承接从中心城区转移的产业,新区的商业要与之相适应。
3.2促进产业与流通业的协同发展
北京市现有流通业的主要业态依旧以服务居民生活的零售业和批发业为主,而服务于旅游和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则相对较少,这不利于城市的持续发展,也阻碍了北京市在区域内发挥其中心城市的作用。因此,应当规划服务于北京及周边地区产业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增强北京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产业与流通业的协同发展。
3.3不同层次的流通业应当共同发展
如果将流通业按照其辐射范围的不同分为:区域性流通业、城市流通业、社区流通业。不同层次的流通业应当共同发展。不同层次的流通业在发挥流通业的功能上呈现互补的关系,任何一个层次的流通业发展出现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都必将影响另外两个层次的流通业的发展。
3.4促进旅游业与流通业的和谐发展
北京市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这是北京吸引众多国际游客的优势,与旅游相关的流通业的发展将严重影响这种优势的发挥。应当根据游区特点,旅客需求发展融入中国文化的特色产业以及为之服务的流通业。应当鼓励特色产品产业化、商标化以及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规模化、正规化。
3.5根据流通业细分行业的不同制定扶植政策
流通业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其包含的行业众多,各行业中经营的商品以及提供服务的种类也十分繁多,产品的特性差异性较为明显。为适应北京市低碳式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北京的优势,应当鼓励流通业中低能耗、高附加值以及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企业发展,针对流通业内不同行业的产品及服务特点制定扶植政策。政策的制定应当征询行业内法人代表的建议,也需要国内相关行业的专家参与研究制定,并持续跟踪政策的实施情况以及结果,对政策不断地进行更新和修正。
3.6大力发展流通业的现代化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者通过政府扶植成立流通技术、流通方式研究中心。推进电子商务、无店零售的发展,建立大型信息交换以及共享中心,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北京市流通业的协调合作能力,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培育本土大型流通企业,在可行性调研的基础上推广商标制及商品可追溯体制。培育本土大型连锁经营店以及专营店,增强对本土企业投资的扶植力度。建立培训中心,提高流通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3.7加强法制,加强流通业规划的实施与监督
完善流通业法律体系,为流通业发展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合理地有效地规划大商业的布局,并加强实施与监督的力度,鼓励商业地产运营企业的进入,禁止商业性质土地的随意开发。例如,可以制定某些片区商铺的最小规模限制等。
北京市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是中国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因此,北京市流通业的发展不仅仅关乎北京城市自身的发展,也关乎中国的整体发展。北京市的流通业应当定位于国际化、现代化、低碳化的流通发展方向,体现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