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市集聚的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城镇化进程将使城市流通业遭遇供给、就业、空间、生态、资源等一系列严峻挑战。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发展经济、惠及民生的重要载体,在城镇化进程中应该有效破解难题,发挥就业支撑和服务保障作用。
面临四大挑战
一是供给压力。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化发展将为流通开辟极大的增量市场,随着人口大量聚集到城市,新的社区商业、商场、购物中心等城市商业设施紧缺,城市需要新增大量商业配套服务设施以满足不断增加的消费需求。另外,城镇化不是卫星城和郊区的升级版,迁入城市的居民需求层次多样化,需求产品从低档到高端、从朴实到时尚。新的商业配套设施要更加注重经营内容的多样化、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方能防止配套不全出现没人居住的“空城”。
二是就业压力。城镇化将使大规模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城市需要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消化大量新增就业者,否则,将会造成社会不稳定。服务业和制造业相比,劳动力吸纳力更强,是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场所,能够吸纳大部分的农村转移人口,也为一部分不适合工业就业的农民找到出路。流通产业点多面广、门槛低,其发展将成为吸纳就业的最大容器。在未来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流通业需要产生新的业态和形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
三是空间压力。在城镇化进程中,个别地方政府把城市建设作为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盲目建设大广场、大型购物中心、商业街区等形象工程,城市规模和占用土地面积迅速扩大。城市的面貌千城一面,城市布局、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体系和功能雷同,不能形成有效互补,城市开发强度逼近极限。
四是生态压力。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依赖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资源换增长”的发展模式仍然存在,严重地消耗资源和危害环境,城市的生态系统逼近极限。流通业发展要注重绿色、低碳、集约、智能,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否则,节约集约、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将成一句空话。
科学应对城镇化压力
流通业应科学编制城市商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商业设施。
一方面,要扩大增量,讲究质量,满足需求。城市商业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同步,改变城市商业设施疏密无序的状态。从注重有形市场、显性市场、传统市场、低附加值市场向注重无形市场、潜在市场、新兴市场、高附加值市场转变,为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增量留有消化余地。
另一方面,要遵循规律,商业设施建设速度和数量要科学规划,防止建设滞后或重复过剩。商业发展要遵循城镇化规律,制定长期发展规划,适度超前,根据实际情况,在一些流通业发达的新城区可以采取跨越式发展。布局要合理,错位发展,防止同质化。出台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法规,进一步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将市场资源配置纳入可控、有序的轨道。
流通业应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发挥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进城当工人的传统模式不复存在,城市的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商贸流通,农民缺少竞争优势。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要探讨和鼓励流通业新业态产生,提高流通业在国民经济和就业结构中的占比。另一方面,流通业要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技能培训机会,使农民快速适应城市就业需要,有效开发和配置人力资源。
流通业应集约利用土地,优化商业地产使用效率。充分挖掘现有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激活现有闲置土地资源,提高单位经营面积效益,解决流通业土地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制定法律法规,规制零售企业的规模扩张和大型商场的扩建,改变企业盲目占用土地资源抢占网点的现象,避免土地资源粗放使用。
节能降耗,流通业应鼓励智能、绿色、低碳流通方式。资源利用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加快智能流通建设,节约流通成本,避免耗能过度增加。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规划城市商业空间发展布局,合理确定城市商业开发边界。探索建立公共财政支持零售业节能降耗的激励机制,研究促进居民绿色消费的支持政策。地方要根据本地资源优势,把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结合起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商业发展模式,避免跟风炒作,急功近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