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是协调城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PEST分析方法对城乡流通体系建设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 建设环境 PEST分析法
政治环境对城乡流通体系建设的影响 (一)国家层面对城乡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
我国政府连续多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涉及到流通体系建设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具体政策。2004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2005年提出在继续搞好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注重发挥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等。2006年提出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2007年提出健全农村市场体系。2008年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2009年确定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2010年提出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这些政策对促进城乡流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政府部门对城乡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
2004年以来,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城乡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城乡流通体系的建设。2005年,《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力度。商务部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2006年,《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具体目标。2006年起在全国实施“双百市场工程。2006年实施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2008年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这些政策较大程度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十一五”期间,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全国建成农村超市52万个,覆盖全国80%乡镇和65%行政村;农村超市商业面积达4500万平方米,平均单店面积87平方米;建设2667个物流配送中心。“十二五”期间还将继续实施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等,推动城乡流通体系建设。
(三)政府对城乡流通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
为了更好地推动流通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在财政、资金等方面给予商贸流通业很大支持。国家通过安排财政资金,以补助或贴息的方式实施农村现代流通建设工程。2006年,国家拨付补贴资金5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双百市场工程”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所承担项目的贴息和直接补助。2007年以来,国家为了鼓励农民消费推动了“家电下乡”工程。规定“家电下乡”的补贴资金13%,分别由中央财政负担80%,地方财政(省级财政)负担20%。2011年末,全国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18亿台,实现销售额5059亿元,发放补贴592.2亿元。2007年中央财政正式设立“新网工程”专项资金,全力推动“新网工程”发展,五年来中央财政扶持资金逐年增加,目前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4.5亿元,扶持系统“四大网络”建设项目4177个。
经济环境对城乡流通体系建设的影响
(一)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
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增加了对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流通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公路、冷藏设施和批发市场等。近年来,我国投资建设了连接城乡的公路。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城乡批发市场,改善了市场环境。随着国家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城乡流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中,这必将推动城乡流通体系的建设。
(二)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促进了商贸流通业发展
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购买力的增强,扩大了城乡市场规模,调节了市场的结构。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上看(见图1),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加1058元,增长17.9%。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4%,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从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构成上看(见图2),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加2701元,增长14.1%。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4%,增速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从2006-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状况分析可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11年同2006年相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3587元增加到6977元,增加了3390元,增长了48.59%。年均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1759元,增加到21810元,增加了10051元,增长了45.08%,年均增长7.68%。从增长趋势上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现上升趋势,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下降趋势。近两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上升速度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但从绝对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展总趋势看,两者差距还较大。从历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从2004年开始,差距有所趋缓。从2009年开始,差距有缩小的趋势。2010年该收入比为3.23:1,而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
社会文化环境对城乡流通体系建设的影响
(一)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有所提高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九年义务教学的教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提高了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使城乡消费者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2009年,我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数达到983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9.9%;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2.4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
(二)城乡消费支出结构发生改变且消费层次出现升级趋势
随着城乡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水平有所提高,消费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2011年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0.4%,城镇为36.3%。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低,说明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82元,年均实际增长7.8%,比“十五”期间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速度高1.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结构序列变化为吃、住、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穿、家庭设备及服务。农村居民消费的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的支出水平分别为1801元、264元、835元和234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54.9%、77.7%、1.3倍和1.1倍;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和其他商品的消费水平分别为461元、367元、326元和94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88.2%、 24.1%、94.0%和72.5%。以上数据说明一方面反映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向享受型、发展型结构转变;另一方面文教娱乐费用支出在消费结构中后移,也反映出农村学杂费减免取得实效,“十一五”期间,农村住户拥有现代家庭生活的耐用消费品普及率明显提高。
城镇居民消费全面升级,各类消费支出均呈增长态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471元,同2005年相比,年均实际增长8.2%。消费结构有所变化,作为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衣着和其他用品类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趋于基本稳定,而交通和通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所占比重逐渐提高。“十一五”时期,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4805元,年均增长10.5%。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5.7%。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标志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城乡消费增长较快且市场不断扩大
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919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9552亿元,增长17.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4367亿元,增长16.7%(见图3)。
技术环境对城乡流通体系建设的影响
第一,技术创新对城乡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交通运输、信息通讯领域创新为城乡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与创新,都会带来生产与消费两方面的变革,同时带来流通产业在企业制度、经营业态、流通组织、治理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技术革命推动了交通运输手段和通讯领域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流通业活动原有交易费用的结构、水平及与市场范围之间的函数关系,极大地拓展了流通业活动的空间。
第二,生产领域的技术进步影响着商品流通的规模与结构。技术创新为市场提供规模更大、品种更为多样的商品。
第三,技术进步为商品流通创造了更广泛的消费需要。技术创新促进了生产的极大发展,花色品种繁多的商品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复杂化的消费需求,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特别是网络贸易的发展,企业可以与消费者之间沟通,鼓励消费者参与产品决策,让顾客选择颜色、款式、包装、运输方式等。因此,消费者选择商品的范围和空间的极大扩展进一步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
第四,技术创新使流通企业的经营方式向现代化发展。技术创新使流通方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新的交易形式不断出现,新的交易组织应运而生。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机械化、自动化技术为连锁经营企业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配送系统、信息网络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为连锁经营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活动领域,使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加强,竞争力得以提升。与此同时,随着流通产业的迅速发展,与流通产业相关、为流通产业服务的其他行业如信息业、金融业、保险业、证券业等也迅速发展。
第五,技术创新可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现代信息技术对流通产业竞争力提升最根本的影响在于流通效率的提高,而流通效率的提高最终体现为流通成本的降低。技术的不断创新,特别是目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迅速发展,标志着流通产业技术密集化趋势日益明显。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几乎使流通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接近于零。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无论微观还是宏观经济运行效率在技术层面上都具备了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也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
总之,良好的宏观环境,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任保平.建立城乡双向流通商贸流通体系的必要性及战略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0) 2.杨伟.城乡商贸双向流通战略的可行性研究[J].市场论坛,2009(11)
3.张如意.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对策思考[J].经济纵横,2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