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流通业的竞争被喻为耐力跑。在经历了一小段助跑阶段后,外资将完全放开束缚,进攻中国市场。今年就是第一年。
受委托为“十一五”流通产业发展规划面临作背景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在“现代流通与企业核心竞争力”论坛上公开了部分调研结果,报告直指中国流通产业和流通企业的“软肋”,任兴洲说,中国企业如果不正视自己的短处,就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强大。
中国流通业亟需提高核心竞争力 IC图
产业结构不合理
首先让任兴洲担忧的是,我国的流通产业特点是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偏小,中小企业仍是流通业的主体,单体分散经营的流通主体仍占较高比重。这意味着我国流通产业总体竞争力的低下。
据她统计,目前,在全国1700多万个流通主体中,单体经营的个体商户:93%;规模以上流通企业比重仅为1%;销售额亿元以上的大型流通企业仅有200多家,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仅有10余家。
2003年,批发零售业前100家企业的销售额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而同期沃尔玛公司销售额就达2630亿美元,占美国当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8%,相当于中国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7%。
另据有关部门对全国273家重点大型商场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这273家重点大型商场的商品销售总额仅相当于沃尔玛的8.13%。国内最大的流通企业———上海百联集团2003年的销售额也仅相当于沃尔玛公司当年销售额的1.9%。总体分析,中国零售业的零散度高达90%;而欧美国家只有40%左右,日本为50%。
另外,流通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也造成了竞争力的薄弱。主要表现在:
我国现代流通业在流通总量中所占比例小,流通现代化水平低。以满足初级交易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与业态形式大量存在,新型流通方式发展虽快但规模很小。以零售业为例,百货业仍是中国零售的主导业态,销售总量占零售业的53%。而新型业态比重较低。相比之下,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流通方式与现代流通方式的比例远优于中国,而一些发达国家的流通结构则更为成熟、合理。
从连锁经营等现代组织形式所占比重看,截至2004年6月末,中国拥有限额以上连锁零售法人企业(集团)仅为1284家,占全部限额以上批发流通贸易、餐饮法人企业的比例不足4%。
目前,中国连锁企业实现的零售额在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仅为7.8%,国内连锁业最发达的上海也只占10%。
批发业发展严重滞后。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国有批发体系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线断网破”之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批发体系始终未能有效形成。无论是消费品批发还是生产资料批发都与快速发展的流通业不相适应。现代批发体系在商品分销和配置资源的作用明显较低。
流通企业的竞争力不高
尽管有百联、大商、物美这些在近几年崛起的中国商业巨擘企业,但是任兴洲指出,中国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外国流通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她说,这些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中国企业快速扩张能力较差,财务运作能力不高。
国内零售企业的扩张能力较弱。无论从扩张所需的资金能力、管理能力、人才支持能力各方面,都不能与国外零售企业相比。内资零售企业负债率普遍较高,资金积累能力不足。从内部资金积累能力来看,零售企业利润总额的平均值为1.5亿元,相当于外国零售企业均值的0.7%;利润率平均值为1.2%,较外国零售企业的3.7%低了2.5个百分点。
中国企业营销技术能力低。中国零售企业在运用价格促销、陈列促销、广告促销、服务促销、敏锐捕捉市场需求等营销技术能力方面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中国企业成本控制能力弱。2003年中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平均值仅为9%,而外国零售企业则达到了24%,相差15个百分点。从中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分布情况来看,毛利率低于5%的占了30%,5%~10%的占了35%,10%以上的占了35%,分化形势非常明显;而外国零售企业中,毛利率在20%以上的占80%以上。这表明中国零售企业对采购成本、物流配送成本的控制能力较国际领先水平差距很大。
中国企业流通效率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明显偏低。
一是流通速度低。1992~2001年全国国有工业企业的流动资本周转速度年平均1.44次,而日本1973~1998年25年间制造业年平均流动资本周转速度为7.5~8次。据测算,中国国有商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次数为2.3次。日本的非制造业(包括批发、零售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次数为15~18次。一些跨国连锁公司如沃尔玛、麦德龙等的流动资本周转次数年均可达到20~30次。
二是库存率高。
三是物流成本过高。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6.7%。日本1997年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9.6%,美国2000年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0.1%。可以看出,在物流效率方面,中国有较大的提高潜力。中国企业人才聚集能力不强,品牌价值能力低。
中国流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属于经验型人才,其比例在85%以上。另外,由于外国流通企业待遇优厚及良好的企业氛围,在人才争夺方面优势明显。在品牌建设方面,外国零售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约为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