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庆农产品流通具有一定优势,也存在诸多问题。应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按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并注重农产品的加工开发,争取把重庆建成西南农产品加工开发基地;同时,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大农产品出口力度;还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农产品流通业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一、重庆农产品流通的现状
重庆农业是全市举足轻重的经济板块。要在本世纪初前20年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在农村人口占80%的重庆来讲首先得解决三农的问题,而搞好农产品流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如果农产品流通不畅,就会出现买卖难、卖不到好价钱,造成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经过20多年的发展,重庆农产品流通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经济成份、少流通环节和以农产品集贸市场交易、营销员队伍贩销为主,加工企业粗、精加工为辅,供应出口为补充的流通格局。市场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2002年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的数量分别为512个和91个,交易额分别达到了100亿和90亿。2003年重庆市有主要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3个,其中有蔬菜市场7个,干鲜果市场7个,水产品市场1个,粮食市场7个,仔猪市场1个。目前重庆观音桥市场、杨家坪市场、盘溪市场、南坪市场、菜园坝市场、陈家湾市场、北碚天生桥市场等10余个市场成交额超过亿元;而石柱黄水黄连市场、石柱南宾兔毛市场、江津先锋花椒批发市场、壁山丁家辣椒市场、荣昌饲料市场、永川来苏仔猪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知名度。其中盘溪市场被农业部授牌列为全国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同时,重庆市蔬菜营销协会、重庆市永川果业集团公司、重庆绿色产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和团体相继成立,成为联系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市场的重要纽带。
二、重庆农产品流通的优势 1.货源丰富,名优产品多。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稳定的货源保证
重庆农业可开发利用的资源富集,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现有栽培植物近千种,饲养动物40多种。其产量、质量大多在全国名列前茅。如:黄连年产千余吨,是全国生产量的40%;生漆产量居全国第二,质量为全国五大名漆之首;有100万担的优质烤烟基地;有一大批名特优水果基地,长寿的沙田柚、梁平柚、垫江白柚、丰都红心柚、巴南五布柚多次获得全国农博览会金奖;生毛兔年产毛1000余吨,成全国第一位;等等。
目前重庆市特色优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1]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各区县除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的产业带以外,还建立了奉节的10万亩脐橙,永川以优质黄花梨为主的百里水果长廊,长寿、垫江,梁平一带50万亩名柚产业带,江津巴南10万亩花椒,万盛武隆10万亩狲猴桃,涪陵的6万亩中药材和27万亩青菜头,开县的30万亩竹林,长寿700万只良种禽蛋基地,三峡库区100万亩香桂生产基地等等。第二,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这些农产品加工企业除生产如涪陵榨菜、白市怿板鸭、江津米花糖等传统特色产品外,还推出如鱼泉牌榨菜。双叉奶,珍珠兰花茶、彭水晶丝红苕粉、十里香冬菜尖,红枫牛肉脯等一批名特新产品。到2001年3月,全市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企业有550个,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个,市级龙头企业40个。
2.交通、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发达。使农产品的快速流通成为可能
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同时具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的特大城市。重庆现已成为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立体交通网络已初具规模。“8小时重庆”和“村村通公路”工程,缩短了城乡距离,为农产品进城打开了方便之门,带动了农产品流通效率;农村电网改造效果明显,通讯设施不断完善,村村通广播电视节目的实施,拓宽了农产品信息渠道。
3.人口多(3000多万人口),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量大;农村人口多,农产品生产量大,生产成本低。农产品供求市场潜力大。
4.地形、气候有利于农产品特别是特色和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重庆是山城,山多、丘陵多。气候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立体性、多样性明显。这种地形、气候不适宜大面积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但利于种植蔬菜、水果,养殖畜牧业等,特别是有尚未被污染的秦巴山脉、武陵山脉及广大的丘陵地区,使重庆完全有条件生产无公害、无激素和无农药残留的绿色农产品。同时重庆有强大的农业科研教学基地。因此重庆完全有能力以高科技为基础改造传统农业,大面积发展绿色和特色农产品。
5.重庆具备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的区位优势。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中西部结合带,承东启西,是撬动“连接中国11个省市区,跨越东、中、西三大经济带,辐射近4亿人口的长江流域”这一杠杆的支点。有学者指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发沿海地区,90年代实施长江发展战略,21世纪进行西部大开发,这就形成了“弓箭”战略:沿海经济特区形似一张弓,长江形似一支箭,西部形似一支强有力的手,重庆正处于扣力点上。可以说,重庆发展的力度有多大,箭就能射多远,能否箭指太平洋,重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6.西部大开发和重庆市的优惠政策为重庆发展农产品流通创造了政策优惠条件。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在物流基础设施(交通、通信等)建设上加大投入,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同时,重庆市委、市府已做出决定,今后凡整车运输农产品的车辆在本市范围内免收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所有路桥费。这些必然为重庆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
三、重庆农产品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农产品大路货多,优质品少;种类多,名牌少。质量、品种难以跟上市场需求的步伐。如大米,本地产米积压难卖,城镇居民大多在吃外地大米(据介绍,重庆市常年从外地调入粮食35万吨,优质大米七成以上靠调进),这对于长期在全国有粮食产量优势的重庆来说的确是一种尴尬。
2.加工开发落后,产品附加值低。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不到40%,农产品加工、保鲜、储存、包装技术研究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国外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是3:1,甚至4:1,我国仅为0.8:1,而重庆仅为0.3:1。可见重庆农产品加工开发业的发展空间相当大。
3.市场建设滞后,销售规模小,分布不太合理,有市无场和有场无市并存。(1)批发网点少且分布不平衡。目前全国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000多个。3000多万人口的大农村城市重庆,2003年主要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仅有23个,且分布不平衡,多集中在江北区、渝中区等。近年来,居家人口迅速倍增,大型商店林立,购买力相当旺盛的南岸区等,仅无一家农产品批发市场,难怪以麦德龙、百盛、好又多、江南商都等为代表的国内外商场的生鲜超市总是生意兴隆,还不能满足需求。这块空缺应该补上。(2)批发市场销售规模小。根据2001年《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在全国年成交额超过亿元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东部地区占70.2%的份额,而中、西部地区分别只占17.1%和12.7%的份额。重庆更是如此。2003年,重庆市农贸市场交易额最大的是江北观音桥盘溪市场,达70.22亿元,其次是渝中区学田湾农贸市场(5.15亿元)、菜园坝农副产品批发市场(4.36亿元)、北碚天生综合批发市场(3.22亿元)等。深圳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超过100亿元(全国超过100亿元的只此一家)。(3)批发交易方式传统、单一。以现货交易为主,远期合同交易很少,采用拍卖、网络交易等现代化交易方式的更是甚少。(4)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意识不强。很多市场只是提供集中交易的场所而已,稍好一点的配有一定仓储设施,供客商存放货物周转之用。再好一点的引进少量必需的服务机构进场,如银行、运输公司等,提供资金、运输服务等,但大多都由客商自行办理。而从目前批发市场的竞争来看,批发市场能否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已成为影响市场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之一。(5)农贸市场,一般都存在“脏、乱、差”,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掺“水分”现象,存在无效物流和潜在高成本的问题。对农产品卫生、防疫和安全等的有效监控较缺乏。
4.物流成本高。据有关统计,重庆产品特别是鲜活类农产品的物流费用相当高,达45%—60%[3]。而美国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
5.管理不规范,宏观调控能力不够。管理部门职能交叉,涉农部门齐抓共管,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由产、供、销不同部门分散管理,即农业产前生产资料供应由供销部门负责;农业产后农产品收购销售由商业部门负责;农产品出门由外贸部门负责;农业部门仅仅负责产中生产。这种分散管理造成部门之间扯皮内耗,农产品计划、生产、加工、运销、出口等环节分散独立,宏观上很难形成农产品营销的统一性。同时,由于国家涉农部门重复交叉,财政、金融计划、税收调控权分散于各部门,农业部门没有统一协调权力,因而缺乏调控能力。
6.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化建设还很不完善。不能即时从网上得到所需信息和发布信息,网上交易额较少。信息设备的配备不够齐全,在仓储、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仍然以手工为主,没有自动化信息网络,不能优化调度,有效配置,对客户不能提供查询、跟踪服务。由于缺乏准确的信息,往往造成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
7.交易主体竞争力弱。大型骨干企业少,供销社又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目前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是个体经营者。他们缺乏组织,规模较小,力量分散无法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8.农产品出口额小。据统计,2003年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212.4亿美元,其中山东47.5亿美元、广东29亿美元、浙江17.8亿美元、辽宁17.2亿美元、吉林13.1亿美元、福建12.9亿美元、北京10亿美元、江苏8亿美元、黑龙江6.8亿美元、上海6.7亿美元、河北5.8亿美元、天津4.8亿美元、重庆1.2亿美元。可见,重庆农产品走出山门,冲出国门的太少。在这方面我们要加倍努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重庆农产品流通发展的对策
1.从生产入手,按标准化生产,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农产品质量。这是实现农产品价值及增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益的基础。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不仅是解决国内农产品“卖难”的重要环节,也是冲破国际贸易绿色技术壁垒的最佳对策。重庆应尽快按WTO农业框架协议关于动植物检验检疫要求和主要国家省市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抓紧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各区县也应尽快组建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逐步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监测有力的多级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检测体系,使农产品生产有章可循,避免损失。据重庆市有关部门统计,2002年1——5月份我市茶叶出口仅300多万美元,比2001年同期减少600多万美元。其主要原因是欧盟对进口茶叶农药残留指标检测由过去的20多项增至100多项,检测标准最高提升了200倍。[4]
2.注重农产品的加工开发,争取把重庆建成西南农产品加工开发基地。重庆农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并涌现出一批知名龙头企业。要继续鼓励大型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尤其重点对粮食、油菜籽、畜牧、水果等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此应特别注意农产品的开发加工要多样化:[5]一是从空间上看除了常见的品种外,多发展“名特稀”产品;二是从时间上看,多发展反季节农产品;三是对同种产品开发出多用途,以适应不同的消费需要;四是对同种产品分成不同的等级以适应不同的消费档次。五是要实现农产品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形成梯次开发。如小麦的一次加工成粉,二次加工成食品,相应下角料成饲料等。同时加强制成品的包装,使农产品保存时间长,保鲜程度高,方便消费,宣传产品,创造品牌,从而达到农产品的增值。
3.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建设,特别是批发市场建设。(1)根据重庆市政建设规划,可在南岸区、沙坪坝区等,适当建设几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政府部门可以采取一定倾斜措施,积极培育一批能够主导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大型批发市场。(2)积极推进远期合同交易和远程交易,逐步改变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即期现货交易为主的局面,使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批发市场。发展远期合同交易和远程交易,可以使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价格成为大宗交易的价格和众多买卖者之间竞争出来的价格,从而能够产生出较好价格信号。为此,当务之急,应加快批发市场的法制化建设,使远期合同交易和远程交易成为必要和可行。(3)积极推行拍卖制。农产品实行拍卖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经验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交易方式,它具有透明度高、信息集中、价格合理、交易规范、成交迅速等优点,应积极推行。
4.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第一,要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政府应给予重点支持。一是农村道路建设,要从乡乡通公路到村村通公路。二是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要发展与改进各式农用运输车。三是加强粮库、棉库、糖库、保鲜库、冷藏库建设。目前重庆市农产品专用仓库,如冷藏库、保鲜库严重不足。四是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特别是针对连锁超市所需配送食品的加工配送。当今重庆农产品配送中心几乎是空白。五是提升产地、销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要从初级形态向中级、高级形态发展。第二,要培育与壮大从事农产品物流主体。未来10年重庆至少需要1万名执业物流师,但近来市民营企业家联合会举办的“首期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报考现场会”上,仅有20余人参加报考。而据了解,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首期报名人数均逾1000人。重庆物流业越做越大,行业竞争会遭遇人才尴尬。
5.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农产品流通业的宏观调控和指导。(1)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组织及农民的引导和扶持。政府要根据农业生产的现状和农村市场发展的需要,做到有规划、有政策、有措施健康地培育农产品流通组织,重点扶持在当地新生的、有活力的流通组织,并制定其享受工商、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同时要引导流通组织依法经营,有序竞争,按市场化原则搞好行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2)健全市场交易规则,规范流通组织的运作。当前政府要尽快制订有关市场交易的规则,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市场活动有法可依,无空子可钻。政府也可以从直接管理市场转变到间接管理(3)做好市场的配套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集中力量发展公共设施的建设。尤其要把仓储、交通基础设施、信息网终系统的建设作为支持农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来抓。要合理布局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设置地点和农产品产地的市场建设和销地的市场建设,形成大、中、小相结合,批发与零售相结合、产销相结合的农村市场体系。
6.加快信息化建设。(1)培育新的信息主体,建立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一是发展各类民营流通组织(如营销大户、经纪人,特别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依托乡镇涉农服务部门(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服务站、经营管理站等);三是建立专业信息中介服务组织(如各类经营实体、中介组织、咨询公司等)。(2)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提高网络技术对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的支撑作用。一是广泛宣传网络经济。各级政府和新闻媒体要开展对网络经济的宣传,报刊、电台、电视台要开设网络经济专栏,农村职业中学等要增加网络知识课程,在广大农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抓住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当前主要是发展宽带业务、扩大信息到户和网络资源共享。要加快网络硬件基础建设,发展和普及宽带业务;接通乡村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解决终端入户难的问题;发展网络间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打破农产品流通信息来源有限、存储不够、信息流不畅的局面。三是推进信息主体上网工程。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经济部门,要将有关农产品信息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开,并积极推进农产品经纪人、信息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等信息主体上网工程。要不断扩大农产品的网上销售,积极推动种植养殖大产和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利用网络,将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供应信息上网发布,以拓宽农产品销售的信息渠道,节约流通成本。
7.大力培植和发展农产品流通企业。(1)大力培植农产品贩运大户。 贩运户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否定,他们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无疑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方向。至于他们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商贩们的行为,也应在发展中加以规范。(2)对现有农产品流通企业进行彻底的股份制改造[6]。改革现有农产品流通企业,完善“公司+农户”的模式(让农民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到公司的决策和管理中来),可以通过“置换,参股,拆股,扩股”等形式对其进行彻底的股份制改造,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企业行为。一是置换。公司与农户置换部分股权使农户(生产单位)成为公司(流通企业)的股东,农户的生产成为公司基地的生产,公司成为农户自己的流通企业,这样公司与农户就成为统一的利益群体。利益的一致性,有利于联合对外,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二是参股。公司通过参股到农户的方式,建立稳固的生产基地,保证基本的货源供应,并通过基地标准化生产的示范作用带动农户的生产,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产品的质量。三是拆股。将公司股权分拆,转让给相关产业,如包装业、运输业、农资、农机等行业,从而形成相关的产业群体。四是扩股。允许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来,鼓励城镇剩余资本向农业产业转移,从而加速公司的资本聚集,扩大公司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