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被称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神经”。但在我国外贸市场,80%的出口订单是受制于人的FOB条款;在内贸市场,60%的本土大型民营零售企业纷纷被外资并购,外资零售企业和渠道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如何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我国流通业向现代化转型迫在眉睫。
在刚刚闭幕的2011年全国“两会”上,加速我国商业流通现代化进程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全国工商联提出了推动我国商业流通企业现代化转型的提案。他们认为,我国商业流通企业转型,诚然需要企业苦练“内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更需要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从2010年底发生的康师傅、福临门等供应商与家乐福的零供矛盾,到今年春节期间,家乐福、沃尔玛等超市的“欺诈门”事件,近几个月来,曾经风光无限的外资零售巨头是非不断。外资流通企业在华市场的竞争优势仍在,甚至还在扩大。
2010年沃尔玛成为中国扩张步伐最快的零售巨头。2010年7月16日,家乐福和河北保龙仓商业连锁经营有限公司共同对外宣布:双方通过股权合作形式,组建全新的合资公司——河北保龙仓家乐福商业有限公司。其中,家乐福持股51%。
自2004年12月11日,我国零售业结束入世过渡保护期,向外国商业资本全面开放后,国内商业流通业呈现外资加速度的扩张局面。有数据显示,2004年北京外资零售店仅为32家,到2009年就到达了惊人的2500家。中国商业联合会公布的2009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榜单也显示,17家外资企业门店合计相比2008年零售业的百强门店增长32.3%。
随着我国产业梯度转移,外资商业企业在基本完成了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布局之后,正逐步转向中西部和东北等内陆地区。如2009年,沃尔玛和家乐福分别新开门店51家和20家,其中前者有34家、后者也有7家位于非省会城市。
为何会形成这种局面?有业界人士指出,在国内市场,外资流通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基本都成为全国性的连锁公司,拥有全国性甚至是全球性的采购和分销网络,还有让内资流通企业艳羡不已的资金和管理技术优势。
在北京工商大学洪涛教授看来,外资流通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攻城拔寨,与“内外有别”的地方政策和政府管理有很大的关系。他认为,2008年底外资零售门店审批权下放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后,地方政府为打造区域性国际商业城市,纷纷对外资零售商提供了优惠政策,如低地价、租金和优惠税收等条件,外资零售享受超国民待遇,外资零售大举开店。
事实上,取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的呼声由来已久,并在2008年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将两税合一,内资和外资企业均按25%的税率执行。2010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被业界看作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时代的谢幕,是否真的意味着外资流通企业在我国享受“超国民待遇”的彻底终结呢?
全国工商联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国家从税收体制上实现了内外资企业的统一,但外资流通企业在国内仍有“隐形”的“超国民待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部分地区招商引资政策的差异,对于引进外资有指标、有考核、有激励,对于引进内资流通企业鼓励的力度相对较弱;第二是在商业资源的提供上,开发商更青睐于外资品牌流通企业,外资流通企业通过能获得更好的位置、更低的租金价格。这对内资商业企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使大批的零售商关门停业。
有研究机构指出,一家外资大型综合超市可替换掉20家小型超市,每一家家乐福大卖场开业,周围3公里将有50~100家中小型超市、杂货店、便利店等同业态店铺倒闭。由此形成的市场空间很自然地被外资企业所占据。
对此,全国工商联在提案中建议,从政策上对内外资一视同仁,为商业流通领域的民族品牌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全国人大代表、邯郸阳光集团董事长韩玉臣在此次“两会”上也呼吁,对待外资,我国应“精挑细选”。并且呼吁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民族商业的繁荣和发展,在各级政府的招商引资过程中,应该对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给予公平的租金、税收等方面的待遇。税收制度的 “玻璃门”
除了突破外资流通企业的包围圈,税收制度的不合理,也成了阻碍内资商业流通企业向现代连锁经营模式转型路上的“玻璃门”。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内贸行业(批发零售和餐饮业等)总体税负水平为26.4%,分别比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通讯业高出4.6%、5.8%和13.6%。一方面,商业流通行业税负偏重(外资企业可以享受或明或暗的“超国民待遇”)。另一方面,商业流通业微利经营的状况逐年加剧。双重压力之下的内资商业流通企业想扩大经营规模有些力不从心。
商业流通企业作为服务型企业,单体扩大有一个规模临界点,超过这一点,规模的扩大反而会导致效益的降低。纵观国内外行业发展经验,连锁经营是商业服务业规模化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属地化纳税,在地级以上城市需要独立注册。这种税收制度使内资商业流通企业的规模和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成反比。想要产生规模效益,却要面临重复纳税的问题,但若要避免重复交纳,商业流通行业的规模效益就很难体现。
针对这种税收制度的弊端,国务院曾经出台对于连锁企业以省为单位统一纳税、集中分税的政策,以期缓解这一矛盾。但全国工商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政策在具体执行中,企业为了获得地方的支持,大都在各地甚至是同城的不同区县独立注册子公司,子公司就是一个独立的纳税主体。在实际运营中,各子公司规模、所处环境不尽相同,有的盈利、有的可能亏损。由于独立子公司不能合并纳税,亏损不能冲减利润,导致企业所得税缴纳过高,企业合并利润后,所得税缴纳超过国家基准税赋标准。加之,这项政策在执行上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难度,也影响了地方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指出,我国对服务业(包括商业服务业)一直存在重复征税、出口不退税、与增值税重复征收问题。全国工商联在提案中建议,希望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消费税制度。
此外,全国工商联在调研中还发现,国家对自用物业征收的财产税、对出租物业征收的租赁税,租赁税的比例一般是租金的17%到19%,实际金额一般高于财产税。商业物业是商业流通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商业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商业物业。过高的物业税增加了商业流通企业采取现代连锁经营模式,但过高的物业税增加了商业流通企业的运营成本,显然不利于现代连锁经营模式在商业流通领域的大面积推广与普及。因此,全国工商联在提案中建议,取消征收物业租赁税,推进商业资源的动态估值和充分利用,便于税收标准的统一管理,更有利于推动商业流通企业向现代连锁经营模式转变。
近日,有媒体报道,相关部委已经制定规划,旨在推动减轻商贸服务业税负。这对商业流通企业的转型必将带来重大利好。被“遗忘”的物流用地
与外资企业相比,内资商业流通企业更一个致命的短板是现代化物流服务能力。其实,在外资商业流通企业宠大的门店网络体系的背后,有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作后盾。
在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能力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国内绝大多数商业流通企业选择了自营物流模式强化对供应链的控制。购买车辆、设施,引进物流人才,建设物流基地。
商业流通企业的迅速发展,也导致了物流配送中心物业紧缺,进而造成了仓储租金上涨迅速且涨幅巨大。仲量联行2010年发布的信息显示,在过去5年中,所有物流配送的一级市场及部分二级市场的仓储设施租金都显著增长:大部分市场的增长都超过了10%,而部分市场的增长更是在20%以上。而且仓储物业的入驻率高居不下。据高力国际的调查,上海地区配送中心的平均空置率低于7%。
用地成本的飙升,提高了企业的物流成本。这很有可能造成新建物流设施不仅不会降低成本,反而会提高物流成本。这显然对正在向现代连锁经营模式转型的商业流通企业极为不利的。
流通企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实现物流的现代化,最终实现信息化、机械化运作。物流现代化不仅有利于商业流通业发展,而且有利于工业企业有计划的生产,有利于保障消费安全,更有利于国家“扩内需”战略布局的顺利实施。
因此,在商业流通企业用地成本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商业企业建立现代化平台,就需要各级政府帮助商业流通企业突破土地要素的制约。
从目前各级政府的物流用地规划来看,他们对港口交通设施有明确规划,但对于本地区商品物流还缺乏明确的规划,各地区仍以税收为导向提供物流用地,给企业物流建设增加了复杂度。这也制约了商业流通企业打造高效的现代化物流体系。
对此,全国工商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针对今后我国社会消费品规模还会大幅提高的必然趋势,商品采购仓储、销售配送的物流体系有必要纳入地方发展规划,配套土地资源和城市运输车辆资源,推动商业流通企业实现物流现代化。信息化的投资困局
如果土地是商业流通企业建立现代化物流平台的前提,那么现代化物流平台的灵魂则在于信息化的建设。
3月15日一大早,刚刚来到办公室门口的孙传刚就听到了急促的电话铃,“我们超市的早餐奶马上就要断货了,快点补货啊,……”电话的另一头焦急地敦促说。孙传刚还未接完电话,另一部电话又响了。“肯定又是催促补货的电话。”他无奈地调侃道,“如果不熟悉的人,肯定以为是在‘煲电话粥’。”孙传刚是北京一家超市物流配送中心的主任。
孙传刚说,内资商业流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现状——现代化、机械化程度低,物流配送中心功能不健全,信息系统操作,绝大多数是靠人工操作,信息未得到及时、高效地加工和利用。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将信息化水平不高归结于“国内流通企业信息化投入远远不够”。“从现代化水平来看,国际大企业对信息科技化的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为1%,国内流通企业仅为0.4%。”
孙传刚告诉记者,现在的问题是,哪有那么的钱投入到信息化发展上?一方面要保障正常的门店运营,另一方面为保障市场份额不被外资企业所占据,门店扩张也需要大量资金。的确,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内资商业流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信息化对于流通企业来说,相当于生产企业的流水线。流通企业信息发展总体有三个层次,最基础的体现在运营流程的信息化,从采购、储存、销售、服务的全程信息化;其次是资源的协同化,人财物的运营效率实现信息化管理;最后是决策智能化,通过数据挖掘分析,辅助企业资源投入的决策和运营管理。不同的流通企业规模不同、发展目标不同,信息化实施的阶段性目标也不尽相同。
如此复杂的信息化系统,对于一直微利经营、资金并不宽裕的商业流通企业,要想建立这样一套高效的信息系统,难度不言而喻。“希望国家能对我们给予扶持。”孙传刚悻悻地说。
在这一点上,孙传刚的想法与全国工商联不谋而合。后者在提案中指出,商业流通企业实现管理创新和转型升级,信息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信息化建设耗时长、投入大的特点,使资金并不充裕的商业流通企业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因此,要加速这一进程,建议国家对传统商业流通业在信息建设方面给予专项财政扶持奖励。同时,全国工商联提醒道,国家鼓励扶持引导流通企业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要区别对待,引导大企业自主发展的同时,要培育专业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第三方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