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我国流通现代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更好地完善流通现代化理论,笔者以现代化理论、商品流通理论和系统理论为基础,依据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从物质、制度和观念3个层面提出了商品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每个指标的内涵和代表性做了分析,以期为商品流通现代化定量分析奠定基础。
[关键词] 商品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5. 018
[中图分类号] F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5- 0035- 03 1 问题的提出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国际化使得流通现代化水平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表现为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资源的充分利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运行效益和效率。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在市场经济和买方市场的条件下,经济发展规模不再由生产规模决定,而是由流通规模决定。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流通的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因此,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将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然而,现阶段我国流通业发展还存在流通效率较低、流通产业集中度不高以及流通意识不强等诸多不足之处。此外,关于流通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尤其要界定清楚如何评价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只有对现阶段我国流通现代化水平做出正确的评价,才能发现流通现代化发展中的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因此,构建一个科学系统的商品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十分必要。
2 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对流通现代化指标体系及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宋则、张弘从流通总规模、流通效率、流通环境等11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包括50个一级指标,若干个二级指标的中国流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李飞、刘明葳从商品流通物质现代化、商品流通制度现代化和商品流通观念现代化3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包括三级子系统的指标体系[2]。王成荣 等分别从政府维度、企业维度以及消费者维度构造了一个城市商业现代化基本评价模型[3]。不过,就目前而言,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商品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且已有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偏向理论研究,很多指标存在难以量化的困难。基于此,本文对李飞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改完善。
3 商品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要充分表述商品流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能够切实可行的、可以反映商品流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和目的性相结合。全面性就是要求指标所携带的信息可以用于全面解释不同子系统的基本情况。目的性即要求所设计的指标必须符合系统层和维度层评价所要达到的目的。全面性必须以目的性为基础,只有把两者结合才能设计出概念清晰、目的明确的指标体系。
(2)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科学性是指指标收集过程的科学化,以及数据处理过程的科学化。可操作性亦即获取指标的可能性。在设计指标时要避免采用可操作性不高的指标,寻找替代指标。 (3)动态性原则。为了保证研究的可持续性,使研究结果在时间序列上具有可比性,因此必须选择一些动态化的指标。否则不利于对商品流通现代化过程进行较长期的比较和分析。
3.2 构建内容
商品流通现代化指标的构建应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通过系统层、维度层和指标层来对商品流通现代化的程度做出评价和度量,便于决策者找出商品流通现代化发展中的不平衡点,为进一步改进和规划流通产业建设引领方向。
对于系统层的选取,我们主要借鉴了李飞、刘明葳的思想,从物质、制度和观念层面对商品流通现代化进行评价。物质层面是指铁路、公路、工厂、建筑、机器、收入等金钱物质的东西的增长[4]。对于流通来说,物质主要指参与商品流通活动中的主客体要素。其中,主体要素包括参与商品流通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客体要素是指商品流通活动中所必备的商品要素、货币资金和物力要素3个方面。物质层面虽然是衡量流通业发展水平需要首要关注的标准,但是仅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质层面的流通业发展水平是几乎不可能的。这就需要从制度层面进一步考察,而制度层面的标准,本身也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宏观上表现为市场秩序的程度,微观上则表现为流通过程参与者的社会习惯。观念子系统评价的核心包括:人们对私有财产及私有财产制度的保护意识,这是人们对市场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认同;人们通过中介组织方式推进对合法财产保护的意识,值得强调的是这里的财产不仅包括实物财产还特指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且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更能体现人们在法制观念上的先进性。其次,需要指出的是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仅指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也应包括对生产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这不仅体现了全社会意识形态上的进步水平,也是法制完善程度的体现。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将物质子系统评价界定为商品流通规模、商品流通效率、商品流通贡献和商品流通信息化水平4个维度。将制度子系统评价目标界定为商品流通非国有化程度、商品流通市场化程度和商品流通组织化程度。将观念子系统评价目标界定为商品流通公平程度和商品流通法制观念程度。
商品流通规模是物质子系统中各种生产、消费、投资和物流在数与量上的综合反映。为了消除各地区规模对横向评价的影响,本文所采用的指标体系都将尽可能采用人均指标。其中人均流通业总产值可以真实反映商品流通的生产规模的水平,用流通业总产值/人口表示,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则反映商业规模的大小,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口表示。人均货运量反映的是物流发展的水平,用总货运量/人口表示。人均商品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商品流通的角度观察社会固定资产总量水平,用商品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口表示。
商品流通效率维度是从库存、资产报酬、周转速度等多个方面反映商品流通效率,不仅包括对实物的流动性评价,还包括对资产运用能力的评价,即从质和量两方面对商品流通效率进行评价。商品库存周转率反映流通企业存货的流动性以及存货资金占用量是否合理,用年末库存总额/商品销售总额表示。商品流通总资产报酬反映商品流通行业获利能力和投入产出状况,用批发零售主营业务利润/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资产总计表示。商品流通总资产周转率反映商品流通企业整体资产的营运能力,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与零售业资产总计表示。商品流通固定资产周转率反映商品流通企业固定资产的营运能力,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固定资产原价表示。流通业生产率反映流通企业人均产值水平,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职工人数+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数)表示。
商品流通贡献维度反映物质子维度的外部效应,如流通业对就业、税收和GDP的贡献程度。其中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反映流通业对经济的贡献水平,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GDP表示。流通业就业贡献率反映流通业对就业的贡献水平,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职工人数+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数)/总就业人数表示。商品流通业税收贡献率反映商品流通业税收在财政来源中的地位,用批发零售贸易业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各地区税收收入总计表示。
商品流通信息化维度是商品流通过程中信息传递效率的体现。其内涵非常广泛,所以该指标应综合反映包括科技人员、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劳动效率、科技影响等诸多方面,这些指标都将从不同维度体现信息流对商品流通整体规模和水平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发布的年度科技资料汇编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其科技水平检测结果中所形成的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涵盖32个指标,其中科技人员相关指标4项、科技投入相关指标5项、科技产出相关指标10项、劳动效率相关指标6项、科技影响相关指标7项。由于该部发布的综合指数能全面反映地区科技水平的整体状况,所以本维度就直接引入该指数作为商品流通信息化维度的唯一备选指标,但不失科学性和全面性。
商品流通非国有化程度维度反映流通领域里非国有经济的活跃程度。流通业非国有经济就业人数占比,反映在流通业总就业人口中非国有经济就业人口所占的比例,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职工人数+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企业就业职工人数-批发和零售业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职工人数+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数)表示。流通业非国有经济社会商品零售额占比反映流通业实物方面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用非国有批发零售业社会商品零售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表示。
商品流通市场化程度维度决定了流通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其中商品流通壁垒的程度反映地方商品流通贸易的保护程度,用调查样本企业在全国各社区销售产品时遇到的贸易保护措施/GDP表示;流通业集中化程度,反映产业内资源在不同企业间分布的状况,用零售百强企业销售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
商品流通组织化程度反映了流通业的发展潜力,连锁经营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和运作模式[5],连锁经营企业销售额占比反映流通企业连锁经营的发展水平,用连锁经营企业销售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配送中心配送率反映物流行业的成熟度,用连锁零售企业统一配送商品购进总额/连锁零售企业商品购进总额表示。第三方物流占物流总额的比重反映物流现代化发展水平,用连锁零售企业非自有配送中心配送商品购进额/连锁零售企业商品购进总额表示。
商品流通维权观念维度包括消费者投诉率,反映买方对自己合法权益的保护。对生产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反映对卖方合法权益的保护。消费者投诉率、对生产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两项指标的数据可以从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每年发布的《中国市场化指数》中获取[6]。
商品流通法制观念维度应该包括中介组织的发育程度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指标。其中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从交易者外部机构的发展程度反映人们法制观念的深化,而知识产权保护则衡量人们法制观念的先进性。此两项指标的数据也可以从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每年发布的《中国市场化指数》中直接获取。
4 结 论
商品流通现代化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衡量和监测全国各省区、直辖市的商品流通现代化水平需要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结合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更需要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本文提出的体系科学地从商品流通现代化的3个层面出发,依据指标体系选取原则,较好地反映了商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它涵盖了物质、制度和观念这3个关键层面,从本质上对商品流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剖析。科学运用该指标体系进行各种定量研究,将满足各种商品流通现代化研究的需要,服务于当前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 [1]宋则,张弘.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3):9-13. [2]李飞,刘明葳.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2-17. [3]王成荣,赖阳,等.北京流通现代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15. [4]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层面[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138-147. [5]李飞,刘明葳.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框架[J].中国市场营销导刊,2005(1):12. [6]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80-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