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般消费品“买方市场”状态的形成,零售商业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其行业特点已决定了零售商业公司稳定增长的趋势,即使是行业中最具生命力的连锁超市业态,短期内(1至2年)的增长也是比较容易预测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零售商业的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给投资者的想象空间有限。正是考虑到国内零售商业的现状,以及加入WTO后零售商业的开放,我们认为,零售商业上市公司的二级市场机会在于购并和重组。
一、重组是零售商业的必然选择
目前国内的零售商业,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内忧是指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业态单一、区域化分割明显,而且由于竞争的日益加剧和通缩的影响,导致零售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外患是加入WTO三年后(即2004年底),零售业将在数量、地域、股权比例方面取消对外资的限制,外资零售商将挟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强大资本实力对国内零售企业造成更大压力。
因此,通过重组和兼并收购来壮大企业规模、丰富经营业态、打破区域分割,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实现汰弱留强的行业性整合,是国内零售商业的必然选择。
二、零售业上市公司重组的模式
由于各公司在行业中所处地位、资本规模和竞争力的差异,因此各自的重组模式呈现出非常大的差异。
1、作为核心企业,参与本地商业的重组。
这是近两年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通常发生于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特征是政府行政力量主导,以上市公司为核心,整合国有商业资源。上海的第一百货、友谊股份、华联商厦,北京的王府井、北京华联,南京的南京新百、南京中商,还有广州的广州友谊等,皆属于这种模式。但在这种模式里,受一些非市场化因素的影响,重组成本较高,在跨业态整合时更是如此。
此模式的二级市场价值在于,在商业公司较集中的地区,会造成富余的壳资源。
2、跨区域的并购或合资。
由于本地零售市场竞争激烈、资源饱和,或出于“跑马圈地”的目的,部分上市公司进行区域外的拓展,采用了这种模式,例如主营超市业态的华联超市、北京华联,主营传统百货的大商股份、王府井、第一百货。其中大商股份(收购牡丹江、本溪等地的商场)较多地采取了并购的方式,其他公司则以合资为主。
从拓展零售网点的意义、零售网络的控制力和降低成本的作用方面比较,连锁超市业态采用这种模式的意义要大于百货业态,收购的意义要大于合资的模式。
3、外资介入重组
外资介入重组可以分为合资和外资并购两种情况。
目前由于仍有限制,所以仍以合资的方式为主。但从2004年底开始,零售商业大规模的外资并购会成为趋势。据笔者分析,外资将会选择具有网点优势、品牌优势且有过与外资合作经历的公司作为并购的对象。同时,外资对于传统百货的公司可能更感兴趣,因为我国超市化率低,未开发网点资源还比较丰富,但传统百货的网点资源牵涉到多年形成的商圈效应,短期内不可再生,因此会对外资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
尽管外资并购是目前的市场热点之一,但实际上对于零售业来说,真正的外资并购3年后才会大规模发生。市场价格是多种预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大部分零售商业上市公司的股价还没有反映出外资并购带来的基本面变化。
4、跨行业重组
以上三类均属于行业内的重组,此外有一些上市公司由于在零售行业竞争优势逐步丧失,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存在转型的需求。通常有自主转型和被动转型两种情况,前者是公司通过出售资产和再投资的过程实现转型,后者是公司控制权发生转移后通过资产剥离和资产注入实现转型。
比较而言,后者对于股价的刺激更加强烈,自1999年至今,已有包括青岛国货(现健特生物)、津国商(现南开戈德)等12家公司发生了控股股东的变更,进入其它行业,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些公司的二级市场股价都经历了大幅地上升,升幅最小的也超过100%。
三、未来最具有重组潜力的公司
未来最有重组潜力的公司以下面几类
1、政府介入类。
这一点以上海本地商业重组最为典型,上海对于做大本地商业的态度非常坚决,从以往案例看,是促进本地商业向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上海本地的零售业公司有相当一部分要进行进一步的大规模重组。
2、股权结构特殊类。
在目前两市所有的零售业上市公司中,有21家公司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低于30%,意味着在收购成本和获得要?/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