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扩大内需成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扩大消费需求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因此,市场热点正逐渐转移到那些以消费升级为核心的产业上,股市中商业板块自然首当其冲。
围绕商业板块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商报记者专访了渤海证券北京西外大街营业部总经理吕国清。
中国商报:商业板块有哪些显著特点?
吕国清:商业板块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现金充裕,这种经营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占用供应商的资金,有“类金融”的特点。因此,商业企业就可以利用他人的资金开展多元化经营。近年来,零售企业多元化经营最主要的两个拓展方向就是房地产和电子商务领域。
就商业地产来说,零售企业投资商业地产,拥有商业物业的所有权。我们知道选址对商业企业最为重要,好的商业物业具有稀缺性。拥有物业的所有权,一方面可以避免因租赁方不续租而造成的对正常经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未来也会享受商业物业升值带来的收益。在资本市场中,商业物业重组价值常常被作为公司价值评估的一个参考。
电子商务领域是相对实体零售经营而言的,是一种新型业态。以其便利性和低成本赢得消费者喜爱。2010年全年网购规模达到5200亿元,比2009年增长106%。我们觉得电子商务领域的蓬勃发展将是未来的大趋势,这一点毋庸置疑。
中国商报:事实上,资本市场也正越来越青睐网购业态。
吕国清:网购以其便利性和低价位越来越赢得消费者的喜欢,特别是被年轻人接受。资本市场偏爱这种业态,因此给予高估值。高估值也恰恰反映出国外资本非常看好国内网购市场的发展前景。例如,中国服饰电子商务企业麦考林,2010年10月27日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首日飙涨56.91%,截至2010年11月1日,麦考林市盈率仍维持在160倍。
中国商报:估值较高是商业板块的共性吗?
吕国清:对。商业板块在资本市场中,属于估值较高的行业。商业板块相对于全部A股的市盈率溢价一直维持在50%,甚至100%之上的水平。
不过,商业板块由于具备股本规模偏小、资产质量优良、内在重组需求较大等特点,因此壳资源价值相对突出,容易成为战略投资者买壳上市的首选目标。商业板块因此是重组题材较为丰富的板块。产业政策支持、外资并购题材的丰富和壳资源价值显著使得商业板块资产重组活动仍将持续,而这也使得商业板块容易成为黑马摇篮。
中国商报:商业类上市公司多是区域性的,为什么缺少全国性的公司?
吕国清:超市的全国扩张比百货容易,因为超市销售的商品多是标准化商品,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百货企业所售商品多是服装、鞋帽等可选商品,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喜好不同,选择风格也不同。所以门店在商品品类的选择和管理上的可复制性相对较差,因此不容易在全国范围内铺店。另一方面,百货企业对物业地址的选择更加严格苛刻,比如商圈成熟度、商圈档次、饱和状况等,而一些老的地段,往往早就被当地企业占据,外地或外资零售商很难再进入。这就是百货企业全国性公司少,而超市类企业多的原因。
中国商报:加息等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的政策对商业板块有何影响?
吕国清:加息主要是为了控制流动性过剩。加息改变市场预期,资金将从投资转向消费,消费对于未来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愈发地强烈。另一方面,作为“现金为王”的零售行业,资金周转快,银行借款规模较小,央行加息对商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成本影响较小。总之,加息对商业行业的影响相比其他行业较小。事实上,温和通胀有利于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央行的持续加息则可能引导资金流向消费,推动消费加速。
中国商报:商业类上市公司的短板在哪里?如何规避?
吕国清:商业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必须快速扩店。而一个新店少则1至2年的培育期,长则4至5年的培育期。零售企业必须要平衡好在快速扩张中,长短期利益的均衡问题。商业类上市公司的短板就在这里。商业企业虽然要快速占领市场,但不可“过快”,否则利润的增长跟不上收入的增长,容易资金链出问题。好的零售企业在扩张中,要注意长短期利益的均衡,具有门店梯队,即老门店盈利能力非常强,能够有效地平衡新门店的巨大资本开支。另外,网上商城的搭建也是要建立在现有供应链的基础上,使得线上线下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