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从欧尚、百安居、沃尔玛等外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我国的流通领域便不复往日的平静,种种迹象表明,零售业的格局面临全面重整。作者认为我国的流通企业面对外资的进入大可不必悲观,外资企业虽然给中国流通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促进了中国流通业的成熟发展。虽然外资企业有资金、管理和技术等优势,但是中资企业同样有本土文化的优势,只要中资企业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努力学习、借鉴外资企业经验,同时积极吸纳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那么中资企业仍然会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 自从欧尚、百安居、沃尔玛等外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我国的流通领域便不复往日的平静,先是多家中国超市如北京城市之光、天津永昌、福州华榕等相继倒闭,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而后许多商家联手协作,组建巨型“商业旗舰”,同时企业行动的背后又不断出现政府调控的身影。种种迹象表明,我国零售业的格局面临全面重整,而整个商品流通业的形势从中可窥一斑。 一、商品流通业的政策调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商业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与大众生活消费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业流通业已从末端行业走向先导行业。这首先体现在政府对商品流通行业结构政策的调整上。 为了促进我国商品流通行业的发展,原国家经贸委于去年年底出台了《“十五”商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主要目标就是经过5年的努力,提高我国商品流通企业竞争力、增强流通效率和服务功能,形成适应现代消费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流通产业结构,促进流通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流通在经济增长中的先导性作用。 《纲要》中已经明确指出:对于企业规模和组织结构的调整,一是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现有的大型商业企业要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积极发展多元投资主体。一方面,要通过资金纽带的联结,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也要大力通过商品、商号、配送、管理技术等方面的联结,把众多的中小流通企业连接起来,充分发挥大公司的品牌优势、采购优势、管理优势,积极发展和壮大现有的流通网络; 二是重点发展培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规模效益突出、管理规范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组建与多种产业相结合、融资功能强、面向国际市场的大集团。为流通企业兼并、重组、多渠道融资和境外投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流通企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控股、收购、租赁等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中小流通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有序组织、规范操作国有资产有偿转让。 对于目前我国面临的整个商业环境,资本的涌入、企业与商家的新型关系、多种商业业态的出现都使中国商业界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振荡,不论商家还是生产厂家都面临着行业重新洗牌与定位。在这多变的商业环境下,作为中国的企业,更应该保持灵活的经营战略。 二、商品流通业门槛对外资降低 从今年3月起,外资进入中国外贸流通领域的门槛大幅降低,2003年3月开始实施《关于设立中外合资对外贸易公司暂行办法》规定,外商可以设立合资公司进行进出口业务的地区,由原来仅有的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的6家试点扩展至全国,外资进入进出口流通领域的限制从此打破。 在此次实施的新《办法》里规定,外方投资者及中方投资者可用货币资金、实物以及无形资产(包括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场地使用权)等出资。同时规定,2003年12月11曰前,对中方在合资外贸公司注册资本中所占比例低于51%的申请暂不受理。这预示着今年底将可能允许外资控股外贸公司。 新《规定》无疑会引起中资企业强烈的防范心理,因为它们所面临的冲击将更加猛烈。真正的较量即将开始,若不想束手待毙,只有奋力抗争! 虽然我国流通业在过去20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外商相比,整体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都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流通的组织化、集中化水平低、流通产业结构不合理,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加速流通业企业的现代化建设。 自从入世以后,中国的超市企业便不断加速“圈地行动”,纷纷联手以期实现在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做强做大的梦想,其中我国最大的连锁企业-联华超市公司宣布:联华将在2008年前投入100亿元,发展到8000家网点,实现年销售额800亿元,年利润8亿元;同时通过合理并购重组,加快特许加盟步伐,联华将从原来以上海、江浙为主的区域性公司转变为全国性公司。 在去年9月的“北京2002年大型流通企业峰会”上又有消息传出:到2005年,北京将形成18家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初步建立大企业主导型流通格局。这18艘超级流通企业“旗舰”中,将有4家来自现代百货业,3家来自超市连锁业,5家来自专业连锁店,而中式饮食业、食品加工业、物流配送业也将分别有2家。 流通企业的迅速扩张令有些业内人士担忧,毕竟规模的扩大只是表面的强大,而在规模背后的供应链、管理、技术、资金流等配套因素能否跟上发展的步伐应该值得我们思考。 还有两年时间我们就要面临流通业的全面开放了,可以说保护期已经到了最后阶段,那么作为国内的商家,必然要增强自己的实力与外资公司抗衡,规模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现代化的运营手段。我们正在积极筹办的“第二届中国商业论坛”,目的就是深入地探讨在新形势下,中国商业流通业发展的趋势及企业如何应对的具体方案。 三、“师夷长计以治夷” 在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格局下,中国流通企业应该及时调整心态,没有必要惧怕、排斥外资企业,而应积极地向外资企业学习、借鉴。吸取别人的经验,将会加快自己的成长速度、缩短成长历程,“师夷长计以治夷”在今天的商战中仍不失一种有效的战略对策。
外资企业无论在管理机制、运营手段还是经营理念上都比中资企业先进,这与他们长期的发展历史有关。 比如沃尔玛:谁都知道沃尔玛物美价廉的商品一直使它在零售领域的价格战中独占螯头,有人以为这仅仅缘于沃尔玛规模的庞大。其实不然,沃尔玛的低价策略是通过降低成本来实现的。例如采购方面,沃尔玛是全球性的供应链,批量进货使其往往能以低廉的价格进货;而且沃尔玛常常提出商品设计方案,直接要制造商开发生产它们需要的商品,这些自有品牌的商品价格自然可以很低廉;再有,沃尔玛的办公场所非常简陋,只有20%的正式职工,其余的都是兼职人员,所以能够将管理成本降得很低。 据统计,沃尔玛的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只占全部成本的16%,而中国连锁超市则会达到30%左右,沃尔玛与供货商之间始终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供货商一同分享库存数据,供货商不但为沃尔玛提供库存解决方案,每个月还要交给沃尔玛一份顾客需求调查报告。而这一切都是在一个物流系统平台上精确、高效地运行。一般订完货,15分钟以后信息就能全部进入超市采购中心,几分钟后进入厂家,厂家同时开始工作,连夜配送,大部分订货送货一天完成,库存率极低,据统计,这种供应链管理曾使沃尔玛销售额上升45%。现在,外资超市正积极将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搬到中国。 面对外资进入中国流通业,我国的流通企业大可不必悲观,外资企业虽然给中国流通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促进了中国流通业的成熟发展。虽然外资企业有资金、管理和技术等优势,但是中资企业同样有本土文化的优势,只要中资企业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努力学习、借鉴外资企业经验,同时积极吸纳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那么中资企业仍然会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