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重组对象基本局限于原商业系统内部的“自家人”,并没有产生生产力增量 广州是中国商界的一块“围城”,外埠诸侯纷纷想杀进来,而本地的零售企业却始终处于困顿之中。
在涉资280亿元的上海百联集团成立的示范效应下,沉寂了一年多的广州本地商业企业又有了新一轮的重组冲动。
《财经时报》获悉,目前广州市政府有关部门与广州友谊组成了一个专项工作小组,专门研究组建广州友谊集团方案。同时,该小组开始对广州友谊、广百股份等商业集团的所属品牌进行调研,并选择确定作为集团扶持发展的龙头企业。
力挺广百上市
广百股份有限公司将是此次广州市国有商业改革的主角。因为按照早前的规划,广百股份和广州友谊(000987)是未来广州商业企业的旗舰和融资平台。
为了它们能早日上市,广州市已经先后发动了两番重组——特别是2001年那次重组涉及124家企业,资产总额达67亿元,但结果皆不尽如人意。
此次重组,广州新大新公司极有可能并入广百股份。2002年,广州新大新公司以9.647亿元销售额排在连锁百强的第57位。
“如果不出意外,广百股份将在今年年底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广百股份董事秘书邓华东向记者透露。
广百股份注册资本为1.2亿元,广百集团以广百大厦入股,持有80%,粤泰集团持有7%,东方宾馆与广州市汽车贸易公司各占5%,广之旅房产公司占2%,市轻工集团占1%。而广州市规模最大的地产商粤泰集团,则是其上市辅导商广州证券的十大股东之一。
据邓华东介绍,广百上市的主要资产是湛江、从化等6家百货连锁店。2002年,广百股份百货连锁店的销售额是10.9亿元,在中国连锁百强中排名第50位。
两轮失意改制
其实早在1992年,广州的国有商业企业改制便已经启动,当时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试点正式实行,其中包括了广州等6个城市和深圳等5个特区。
当时是将广州市市属商业企业合并为广州友谊商店、东山百货、南方大厦和广百集团四大集团。
但在此后的七八年时间里,改制工作基本陷于停顿,直到2000年6月,广州友谊在深交所上市,改制工作才再一次启动。2001年2月,东山百货由职工认购95%的股权,所有制改为民营。
但此番重组效果并不理想,广州市又发动了第二次重组。
这次广州商业重组的总体思路:整合广州现有的国有百货企业,形成两大板块。即以广州友谊商店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购并广百集团的新大新公司形成一个板块;以广州百货大厦为龙头,以广百集团为基础,通过整合物资集团的有效资源,对东百集团、南大集团及3家已托管企业实施先托管后重组,形成另一个板块。
但“这只是由政府简单拼凑的形象工程而已,一些不良资产拖累了好资产。”广东商学院副校长徐印州教授对记者说。广百集团内部企业的总体资产负债率达76.55%。
广州商业围城
来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表明,2002年,广百股份和新大新的销售总额与前一年相比,都出现了负增长,前者下降了12%,后者下降了4%。而同期广州市的社会销售总额增幅为9.8%。 而且,据广州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广州市2002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70.68亿元,与北京市相差无几。另外,2002年上半年,广州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5371元,在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全国十大城市(不含深圳)中居首位。 但这并没有让广州市催生出一家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商业企业,甚至在广东省内,广州百货业也在2000年将第一的宝座拱手让给了深圳万佳。
“重组的对象基本局限于原商业系统内部的‘自家人’,系统外商家则被忽略。这显然违背了商业企业发展的常理。”广州市商业局专家小组成员彭强研究员在接受《财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即便是有嫁接新业态的想法,但广州的商业基本上还是沿着“百货+百货”的业态轨迹前进。“广州市前两次商业重组只是资产上简单的倒腾和人事上的变动而已,只有存量变化没有产生增量。”徐印州教授这样评价广州市的商业重组。
在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六成的大中型综合超市业态上,广州市真正拥有自己品牌也仅是从去年出现的广百世纪超市开始。固守于份额日趋减少的百货业,等于将最具成长性的市场拱手让给了“他人”。有数据显示,2002年共包括家乐福、北京华联等在内的20家零售商涌入广州,新开店面近100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