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根木棍要保持水平,上下两端就要均衡用力,一旦某一方向的力量大于另一方,木棍就将倾斜。这个简单的物理原理,如今发生在家电业。
打破均势的首先是下游零售商。7月25日晚19点30分,国美电器与中国永乐正式宣布,双方根据自愿性合约要约,即国美采用换股加现金的方式,对永乐实行并购。交易总金额达52.68亿港元,其中现金4.09亿港元,占比收购总价7.8%%。双方合并后,国美电器董事长黄光裕将出任合并公司董事长,而永乐董事长陈晓则出任合并公司CEO。据悉,黄光裕持有合并后新公司51.2%%的股份,而陈晓则通过零售管理公司和管理层持有12.5%%的股份。按照有关说法,新公司将推行“双品牌策略”,对同一个竞争区域中的两个品牌采用“错位经营,区别两个品牌的差异性”。对于是否只在上海使用永乐,在其他城市使用国美品牌,目前还没有定论。
根据双方的“官样”言辞,合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规模,明确行业领导者地位,减少业内非理性竞争。合并之后,新公司规模将是目前排名第二的苏宁电器的近3倍。瑞银发布的报告则称,增强和供应商的谈判能力是国美、永乐从合并中获得的最主要的好处。然而,到过去4年,家电连锁企业从家电企业获得的返利稳步增长,连锁企业对供应商的谈判能力从来就没削弱过。
分析人士指出,家电连锁业的利润之所以下降,主要原因是销售和渠道费用上涨。面对利润的压力,更实际的解决方法应当是实施对运营成本的控制,而不是跨地区的扩张计划。此外,过去18个月内,主要沿海地区家庭的家电购买量逐步下滑,对这些地区的市场是个负面影响。因此,整合沿海地区的市场并不是缓解单店销售下滑的良方。
无论如何,力量均势已经被打破。从经济学上讲,生产商和销售商之间总要不停地通过博弈来达到新的平衡,因此,家电生产企业总会有办法找回均势。
现在的问题是,用什么办法?
摆在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整合。在销售商日益壮大的力量逼迫之下,生产企业被动走向资本和产能的整合,加大竞争力度,加快淘汰速度。二是自救。在终端渠道上闯出一条新的路子,或自建门店或合作经营,把销售渠道从连锁商手中夺回来。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家电企业的应对之道也不会是单纯的某一种。从现实来看,整合对企业来说就是“放血疗法”,痛楚是在所难免的,但又是最快最有效的办法。自建渠道可以保住企业的话语权,但付出的代价也将加倍——如何在大连锁商的眼皮底下寻找商机?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如何尽快回笼成本?
毕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像格力一样,通过经销商和专卖店就把问题解决了。格力着手自建渠道之早、资本之雄厚,是其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其实,并非只有格力有此眼光,TCL“幸福树”、美的“4S店”,都或多或少有这个意思,只是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罢了。
心细的人或许会发现,无论是格力还是TCL、美的,都是我国家电业的巨头,而其他相对较小的企业,对连锁商的依赖性无疑将更大。对于这些企业来讲,打渠道的主意不是明智之举,关键在于,在整合浪潮到来之前,保持良好的盈利势头。因为,整合可能很快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