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收购永乐案暴露业界四大“软肋” |
副标题: |
作者:令伟家 来源:2006年08月14日 市场报 人气: 时间:2006-8-14 16:11:19 进入论坛 |
|
|
国美电器收购中国永乐早于7月25日尘埃落定,但引发的余震却一波接着一波。从7月31日到8月3日,国美黄光裕、永乐陈晓、苏宁孙为民相继通过媒体、网络“喊话”。不同表情背后,掺杂着各种各样的唾沫星和口水战。
一起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何以让这些人如此失态?在百思买等外资压境的情况下,这些笑骂甚至诅咒声的背后,又暴露了业界的哪些软肋?
跑马圈地造成“尾大不掉”
国内家电连锁业的发展,有人曾用“超常规”来形容。国美电器在2005年,以每天开设一个新店的速度向二三级市场扩张,而苏宁电器在去年4月23日至5月1日不到10天的时间里,新增连锁店34家,平均每天新开3.7家。
非理性的扩张,使这些家电连锁企业患上“肥胖症”,而没有带来“做强”的预期效果。跑马圈地带来的恶果显而易见:
一是为了弥补损失,渠道商不断挤压供货商利润空间,国美电器甚至被业界称为“价格屠夫”。在今年初的行业峰会上,渠道商和供货商的矛盾公开化。
二是“尾大不掉”。由于急速扩张,相应的管理难以跟进,各门店之间单独进货、单独定价,使供货商的谈判对象并没有减少,交易成本难以降低,部分地区的供货商曾联合拒绝向渠道商供货。
三是各门店良莠不齐,服务水平难以保证。在空调销售旺季,许多人都经历过买了空调却等不来安装的尴尬。
超常规的扩张步伐,终于在今年初酿成了苦果。永乐电器开始关门裁员,国美、大中等的一些店面也门可罗雀。在此背景下,各连锁店开始“修正”扩张之路,从“外延”走向“内涵”,苏宁电器改造内部结构,提升管理水平。而国美电器则凭借实力,揭开了资本市场上的并购大幕。
不练内功练“口功”
7月31日,还没从收购永乐“成就感”中回过神来的黄光裕再次“口出狂言”:“苏宁股价虚高”“国美收购苏宁只是时间问题”,要“打到苏宁国美合并为止”。
面对黄光裕的步步紧逼,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8月3日下午表态,称黄光裕向公众、媒体和投资者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孙为民说,就在黄光裕作出上述表示48小时后的8月2日,他又在做客某网站时说,国美现在没有收购苏宁的机会和目标。
孙为民据此认为,国美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针对苏宁的闹剧,黄光裕前后矛盾的表态,是国美最近一段时间的炒作,潜伏了很大的阴谋。
令人不解的是,对于这些显然经过精心策划的发言和表态,双方高层都指责对方“言辞过激”,自己是“理性回应”。
和老总们的过招比起来,各门店员工们的“竞争”就要直接得多。在过去的几年中,南京等地经常出现邻近门店员工“贴身肉搏”的闹剧。
资本运作能力薄弱
永乐老总陈晓无疑是这次收购案中最大的“失意者”。陈晓苦心经营了12年的永乐品牌仅保留在上海地区,到底能维持多久,谁的心里都没有底。
一切后果缘于一纸“对赌协议”:今年1月,摩根士丹利与永乐管理层约定,如果永乐2007年(可延至2008年或2009年)的净利润高于7.5亿元,外资股东将向永乐管理层转让4697.38万股永乐股份;如果净利润等于或低于6.75亿元,永乐管理层将向外资股东转让4697.38万股;如果净利润不高于6亿元,永乐管理层向外资股东转让的股份最多将达到9394.76万股。
这个“对赌协议”使永乐继去年上半年获得4亿元投资之后,又以20%的股份为代价再次获得5000万美元资金。
永乐显然高估了自己的盈利能力,他为自己的轻率“赌博”付出了代价。为了挽回局面,今年4月,永乐与大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但在永乐宣布与大中合并后,大摩一改此前对永乐的增持行动,开始了一连串的减持,在两个月内分六次减持约3563万股永乐股份,令其持股量降至约15.3%。
摩根士丹利的减持行为被市场认为永乐盈利前景不明朗,永乐在约定的时间内无法达到规定的净利润目标,致使永乐股价一再跌破历史低点。而在市场上还在怀疑国美是否成功收购永乐之前,摩根士丹利却已经三次悄然增持国美电器。
从“增持永乐—永乐收购大中公布—减持永乐—增持国美—国美收购永乐公布”的操作路线来看,摩根士丹利的这种双向操作使得国美收购永乐的成本大大降低。因此,业界认为,大摩才是国美收购永乐的真正“导演”。
有专家评论说,“对赌协议”是导致永乐陷入困境的最直接矛盾。
不正当竞争触犯法规
正当的竞争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但竞争必须尊重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综观本次收购案,触犯法规的事件层出不穷。
对于在港交所上市的国美电器和中国永乐,按照港交所的有关规定,在收购没有正式完成前,双方均不得披露任何相关信息。但是,自7月17日以来,关于国美收购永乐的各种信息被媒体频频披露,甚至包括国美将以1股国美股换取3股永乐股等收购方案的细节。
港交所7月19日向国美电器、中国永乐两大巨头分别发函,要求双方对“合并案”的提前泄密做调查,国美、永乐涉嫌违规操作,而相关人员可能面临港交所的谴责。
港交所的调查还没下文,7月31日,国美高层又高调宣讲并购苏宁事宜,并说苏宁股票“虚高”,国美电器的一些门店甚至将这些讲话内容在店面播放。而就在当天,苏宁电器的股票价格发生波动。7月28日苏宁电器的收盘价为48元,而到了31日下跌至47.050元,此后更是一路走低,到8月3日,已跌至43.500元,也就是说,在3天时间内,苏宁电器的市值“蒸发”了12.78亿元。
一些法律界人士指出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尚不明确,但如果一些手握苏宁电器股票的投资者因为国美高层的此番讲话,而抛售苏宁股票造成损失的话,国美无疑就有了“虚假误导”的嫌疑。
业内人士认为,按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作为竞争对手,国美高层对苏宁电器的评价,诸如在网上广为流传的“要打到苏宁国美合并为止”、这是竞争对手的“最后一声叹息”等言论,实属不妥。而国美电器对于孙为民所说的“黄光裕撒了个弥天大谎”、“是一个阴谋”等言论也深为不满,针锋相对地称此举为“过激言论”。
|
击更多【令伟家】的文章 |
文章录入:wxj 责任编辑:wxj |
上一篇文章: 南京大学商学教授怎么看家电渠道并购?
下一篇文章: 国美并购启示:并购是家电不可回避战役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文章 |
>>热门标签 |
|
|
>>相关文章 |
>>查看更多 |
零售业并购,启动商业地产新航线
企业并购惯性实证研究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特点及其前景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特点及其前景
浅析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
企业跨国并购中跨文化整合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并购惯性实证研究
星巴克1亿美元收购美国连锁面包店
企业并购的渊源
国内零售业进入并购黄金期
浅议企业并购重组中的税收筹划
我国零售业并购将进入“黄金时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