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国零售业的并购浪潮更加汹涌,从上海九百和上海商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将持有的上海易买得超市有限公司14.8%和2%的股权转让给大韩民国株式会社新世界;到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北京美廉美连锁商业股份有限公司75%权益,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江苏时代超市50%股权,涉及资金12亿元;再到世界第一家电零售商美国百思买集团获得江苏五星电器51%的控股权,新华发行集团收购华联超市实现借壳上市,2006年我国零售业重大并购事件此起彼伏。数据显示,2006年零售业的并购金额已经超过2005年的14亿美元。
根据对2000至2006年我国零售业并购的不完全统计,2000至2005年我国零售业并购发展趋势是并购数量迅速增长,涉及金额日益增加。2001年,我国零售业的并购金额是2000年的3倍多,并购事件数量是2000年的2倍多。2005年,我国零售业并购笔数和金额较前年度均有大幅度增长。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研究报告认为:2005年中国境内并购交易金额达人民币4176亿元,其中零售业内的并购交易金额达人民币111亿元,占到3%的比重。
综观零售业并购的发展,不难看出零售业并购呈现出的区域分布不平衡、外资对内资零售企业的并购增加、零售业并购多为横向并购等特点。
零售业并购特征
我国零售业并购区域分布的基本特征是发展不平衡。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到,不论按并购方所在省份还是被并购方所在省份统计,东部地区是我国零售业并购的多发区。按并购方所在省份统计,上海和北京两地发生的并购事件已经占到所统计事件的45%;以上海和北京两地零售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的并购事件占到了并购事件的近1/3。东北地区和南方沿海地区是并购多发区,东北经济区的并购占15%,南部沿海地区的零售业并购占到8%左右。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北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的零售业并购较少,只占零售业并购的25%左右。跨国并购事件中,外资并购我国零售企业远远多于我国零售企业的海外并购。
我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始于1992年,最初外资的进入主要采取的是“新设投资”的方式,建立三资企业。我国加入WTO以后,以“并购投资”的方式进入零售业的步伐加快,尤其是2005年我国零售业对外全面开放以来这一趋势更为明显。
2001年南京金鹰国际集团购物中心零资产整体兼并扬州商场;2002年华润创业有限公司现金收购江苏苏果超市有限公司;2003年香港顶好惠康超市以不到10亿元的价格取得惠阳超市22家店的经营权;2004年TESCO收购乐购连锁超市50%股权;2005年世界头号家居建材零售商家得宝收购东方家园49%的股权,英国翠丰集团收购欧倍德亚洲控股公司在中国投资的零售业务,Luxottica Group收购北京雪亮眼镜,B&Q(CHINA)B.V.收购ST昆百大持有的百安居35%的股权,荷兰HAL Investments (Asia) B.V公司以2.141403亿元人民币收购上海老字号红星眼镜78%股权;2006年世界第一家电零售商美国百思买集团收购江苏五星电器。
据不完全统计,2001至2005年,外资对我国零售业的并购共计24起。其中2005年前共有9起,2005年一年猛增15起,是前4年并购数量总和的1.5倍。从并购规模上看,外资并购涉及金额比国内零售企业间并购所涉及的金额大得多,绝大多数并购事件金额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个别已经达到十几亿元人民币的水平。从中可以看出外资并购我国零售业涉及的金额占当年我国全部零售业并购金额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5年外资并购占当年全部零售业并购事件的30%,而涉及金额却占到当年全部并购金额的62.83%。
我国零售业的并购以横向并购为主的特色十分明显,因为我国零售企业进行并购的主要动因是追求规模经济效益,通过行业内部的横向并购,企业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做大规模和降低成本,尽享规模经济的好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零售业近年来的并购事件中,横向并购占到了并购总数的70%以上,只有28.19%的并购事件涉及跨行业并购,涉及的行业主要是投资行业与房地产业。
举牌收购的方式增加。过去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使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的并购主要采取协议收购、间接收购、国有股权的行政划转等方式进行。近年来,我国零售业并购开始出现二级市场举牌收购上市公司流通股的新收购方式。举牌并购,一是可以持有升值空间巨大的优质商业资源;二是频繁举牌会引发目标公司股价上涨,举牌企业可以获得投资收益;三是举牌企业还可以利用股权分置改革的契机获得上市公司支付对价、投资收益甚至对公司的控制权。
竞争的加剧促使我国零售企业的并购出现强强联合组建的跨地区巨型企业特征。2001年2月,中国零售业50强的北京西单商场、北京超市发、上海华联超市共同投资成立北京西单华联超市有限公司。2003年4月,原上海一百(集团)、华联(集团)、友谊(集团)和上海物资(集团)总公司归并整合成百联集团,拥有第一百货、华联商厦、华联超市、友谊股份、物贸中心、第一医药和联华超市等7家上市公司。
2006年7月,国美电器以52.68亿港元的“股票+现金”形式并购中国永乐,这起家电零售行业排名第一和第三的企业间的联合将中国家电零售业带入了国美永乐、苏宁电器、五星电器“三足鼎立”的时代。
作为一般竞争性行业,我国零售业正在经历产业战略性调整,国有资本规模缩小并逐步退出,而退出途径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并购。在统计的190起零售业重要并购事件中,涉及国有股权交易的有30起,占15.8%的比重。其中涉及国有资本退出的有19起,占10%。收购退出国有资产的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如四川迪康集团收购成商集团、江苏地华收购南京中商,同时像金鹰集团这样的外资企业也在收购者之列。
我国零售业并购涉及的业态种类较少,主要是百货、超市、大型超市和专业店,还有少量的便利店。企业间的并购多为同业态间的并购,即百货企业并购百货企业、超市并购超市、家电专业店并购家电专业店,只有数量极少的跨业态零售企业间的并购。另外,经营每况愈下的传统百货类企业日益成为被并购的对象。这些经营状况不佳的传统百货类企业往往占据着各类城市黄金地段的商业网点和其他优良的商业资源,在商业网点日趋稀缺的情况下,许多城市的传统百货类企业成为其他强势企业争抢的并购对象。
通过并购增强了独资经营趋势。我国零售业对外资全面开放后,外资零售商在中国独资经营的趋势增强。商务部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批准设立的187家外资零售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有124家,比重达66.3%。同时外资零售商往往通过收购合资公司的中方股权增大持股比例。比如,2005年1月,昆百大将其持有的昆明百安居35%的股权全部转让给B&Q(CHINA)B.V.,使外资持股的比例由65%增加到100%。2006年1月,大韩民国株式会社新世界收购上海易买得超市有限公司中方股权并增资,使外资的股权从49%上升到81%。
并购集中于新型业态。外资零售商在我国经营主要以大卖场、仓储式商场、会员店和普通超市等业态为主,或采用超市、百货和便利店这样的业态组合,且多采取连锁形式,国际零售巨头还将折扣店、便利店及邻里店等新型业态引入中国。外资对我国零售业的并购也多集中于以上的新兴业态,并且均为同业态间的并购,如世界第一家电零售商美国百思买集团收购江苏五星电器等。
零售业并购面临的主要问题
零售企业并购筹资困难。并购资金的来源问题是企业并购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使其无法有效满足国内企业的并购融资需求。目前在深沪两市零售业上市公司共59家,多为中小盘股,利用股票市场实现融资困难。另一方面,我国许多零售商在经营过程中大量占用供货商资金,短期资产负债率高,偿债能力和利润率较低,难以利润积累来支持并购,许多时候只能寻求借贷资金支持进行并购,加大了收购以及企业成长的风险。
并购后企业资金状况恶化。并购耗用的大量资金加剧了零售企业内部的资金问题,使企业财务风险加大。此外,并购后资金链的紧张会影响到并购整合的效果和企业其他方面的成长。
整合是决定并购能否真正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并购过程中难度最大的环节。我国零售业并购整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不能有效整合并购双方的实际资源。存在招牌和店面变了,但各方企业仍独立运作,长期存在多套采购体系、信息管理系统、配送系统,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其次,由于并购企业的资金困难难以为整合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影响了整合的进程并使整合效果大打折扣。第三,跨地区跨行业并购由于经营地区分散,难以在物流体系、信息系统等方面形成有效的整合与共享,如华润并购万佳后就出现巨额亏损。最后,忽略文化整合。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品牌和文化建设尚不成熟,在整合有形资源过程中企业文化整合往往被忽略。
中国零售业目前并购的主体还是国有企业,政府与企业间的联系使政府成为了并购的主导力量,政府凭借政治权力进行干预,比如将持有的零售企业的股权进行划拨、行使其大股东权益或者以其他行政手段促使企业的并购。我国许多地区性的零售巨型企业就是由政府通过经济与行政的干预形成的。政府过度干预使并购的经济因素往往被忽视,“拉郎配”比较普遍,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并购后的协同效应往往也很差,有些并购仅仅是形式上的结合,协同效应更无从谈起。
我国零售企业存在盲目并购的现象。有些零售企业将大规模并购作为企业发展战略,并以盲目的并购实现其发展目标,却忽视了企业内涵式发展。盲目并购的主要体现:一是并购动机盲目。并购并非出于企业发展的需要,而是效仿和竞争结果。二是并购前的尽职调查不够。三是盲目追求并购规模和数量,使企业各类资源紧张,经营困难。这种盲目并购往往致使并购后企业效益下滑。如深圳老牌上市公司农产品旗下的民润连锁超市就是这样。从2001年开始,民润连续收购了粤民营超市“四君子”:广州的“岛内价”、珠海的“新七星”、佛山的“真实惠”、阳江的“百惠”,在业内声名大振。到2002年底,民润的超市就遍及珠三角,成为拥有148家门店、销售额达23亿元人民币的广东零售业“翘楚”,然而大规模的收购致使民润消化不良。2003年民润的经营情况就出现了下滑的迹象,2004年财务报告显示民润的亏损额超过3800万元。
外资零售企业多为跨国企业,拥有先进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手段,对卖场终端的管理能力和对生产厂商的控制能力远强于中国企业。它们拥有品牌,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同时具有成熟的行业经营和并购经验,在同本土零售企业的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容易形成对中国零售市场的挤占和垄断。尤其是在新型业态和物流配送等领域,本土企业的劣势十分明显。比如在沿海部分大中城市中,连锁超市外资最高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80%至90%。
优化中国零售业并购的基本思路应该是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从企业层面看,要注重内涵式的企业发展道路,培养和造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习和积累并购的经验,重视并购前的尽职调查和并购后的整合。又比如加强国内零售企业间的并购以扩大规模,提高在市场竞争中抗衡外资企业的势力等。从政府的角度要积极创造有利于企业并购良性发展的法律和政策条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