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干预拗不过市场的“大腿”。
虽然商务部等五部委出台法规誓要整饬零售商的“渠道霸权”,但事实证明,和谐的商业生态环境的重塑还任重道远。
买方市场现状造就的零售商的渠道强势地位无可更改,在中国市场,零供矛盾更在于零售商积重难返的盈利模式。
原则上,零售商的收入来自于购销差价,但目前零售商主营利润在减少,非零售进账在增加。绝大部分零售商通过向供货商转嫁成本或者收取“进场费”和延期回款实现盈利。
在中国,零售商将诸多导购员工资、场地费等转移给了厂商,因此营业费用率表现得非常之低。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零售研究中心李飞教授的研究成果显示:“一项中外十大零售企业的比较研究显示,世界十大零售企业的平均费用率为23%,中国十大零售企业为6%。沃尔玛降低的是能与厂商共享的渠道成本,投资的信息系统和物流系统也可以和厂商分享高效率带来的好处,中国企业则是向厂商转移了成本,自己费用的减少是建立在厂商费用增加的基础上。”
因此,零售商和供货商的矛盾在中国愈演愈烈。
中国零售商的资金压力来源于扩张的需求。目前内外资企业都几乎进入了跑马圈地的亢奋期。在“规模带来效益”的理念下内资企业也在上演“小鸡快跑”。
但是渠道费用成为零售企业的主要盈利来源,也弱化了许多内资零售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力。占用渠道费用等于把流动资金转化为固定资金,阻碍了资金的良性流动。已有大量快速扩张而倒闭的超市佐证了这种盈利模式的脆弱——当流动资金出现缺口和供应商倒逼货款,导致了资金链骤然断裂而猝死。
未来理想的状态是形成沃尔玛和宝洁式的共生关系。双方也曾经过激烈博弈最终找到了一条双赢的价值链。二者建立的信息系统和默契使双方的渠道费用都极大地降低而获益,这意味着,建立在零供双赢基础上的商业模式才能使商业主体分享优化价值链所带来的诸多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