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国公司在南美的粮食战略来看,会通过控制购买土地、组织生产、建设运输设施、加工和销售等粮食生产流通的整个链条,从而对该国的粮食供应产生重大影响。虽然国外粮商不能购买我国耕地,但却可以通过粮食合同影响粮食生产。
生产量减少始终是粮食安全的首要威胁因素,生产量减少主要来自于耕地数量的减少。近2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并不稳定,1998年以来,粮食产量曾一度连年下滑,2003年跌到8600亿斤;从2004年后,粮食已经连续5年增产,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570亿斤。但产量下滑的潜在因素长期存在,主要是耕地数量减少,土地资源在工业化、城市化、交通现代化和传统的农业间重新分配。其中工业化和城镇化占用耕地是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将保持每年1000多万人口进入城市,累积5000多万人进入城市,按照目前建设部的标准,每人使用城镇土地面积约120平方米左右,如果不计已建成用地的内部挖潜,仅城市化大约需要6000平方公里(900万亩,近年来我国城市用地增长在300~500万亩左右)的建设用地,再加上产业园区用地、交通等基础设施用地、生态建设用地等的需求,如果用地限制稍一放松,2015年,我国耕地将很快突破18亿亩的红线,考虑到城市周围耕地质量较高,粮食产量可能会因此下降2%。而且,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干旱、飓风、霜冻、洪涝、冰雹等都会影响到粮食产量。综合来看,到2015年,我国粮食供给量可能会稳定在目前的水平上,上升空间不大。
消费量增长是导致粮食供需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消费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人口规模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人口迅速增长期,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总人口可能达到14.2亿左右,增长5000~5500万人,按人均每年需要400千克粮食计算(这是我国目前的粮食消费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将净增400~450亿斤的粮食需求。另一方面,我国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还比较低,未来,消费需求刚性升级的要求大,对粮食需求量下降,但肉、蛋、奶、油等高品质食物需求量增大,这些食物也需要纯粮转化为饲料后再生产等形式,一般来说,大约8吨粮才能生产1吨肉;再加上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生活消费水平也有自然升级的现象;消费需求升级还包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绿色生态产品的需求增加,这种产品单位面积产量要低得多,间接降低了粮食产量;该方面产生的需求增长可能也会增加400~500亿斤左右。粮食消费的威胁在于生物质能源发展,也需要大量的粮食,这方面的威胁与国家政策关系很大,也取决于其他新能源的发展状况,总量很难估计,但威胁的确存在。
粮食流通环节可能会成为未来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新因素。但自2008年起,中国关于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WTO过渡期已经结束,跨国公司开始进军中国粮食流通领域,跨国公司通过控制中国粮食收购企业、大量控制个体粮商等方式,对我国粮食流通产生新的威胁。
一直以来,我国小麦和大米可以基本保障供给,只有大豆严重依赖进口;在相对封闭的粮食市场中,数以亿计的农户使得粮食市场成为完全竞争市场,再加上国家对大规模粮食流通的限制,流通领域一直未被看作影响粮食安全的危险。但通过跨国公司在南美的粮食战略来看,会通过控制购买土地、组织生产、建设运输设施、加工和销售等粮食生产流通的整个链条,从而对该国的粮食供应产生重大影响。虽然国外粮商不能购买我国耕地,但却可以通过粮食合同影响粮食生产,如果外资粮商再进一步向纵深拓展到影响土地耕作,从源头输入转基因作物,还会严重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2008年11月,国家海关总署发出预警,指出外资企业在我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正在加强。国内企业在应对这种挑战方面准备不足,中国粮食市场调控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只有储备,没有加工品和销售的控制;中储粮作为中国最大的粮食储备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却没有粮食加工业务;中粮集团有加工业务,却不能掌控粮源,销售网络也不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