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011年的10年里,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在网点设置、体制机制、产业组织等层面都获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与发达国家流通体系相比,我国还存在流通管理体制不顺畅、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因此应在营造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坚持推进现代流通制度体系建设、拉伸产业链强化现代流通体系的产业引导与黏合作用等五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以完善我国现代流通体系。
现代流通体系是我国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大局,因而其建设与发展构成我国商务工作的主线和中心任务。回首2002年-2011年这10年,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在网点设置、体制机制、产业组织、理论与人才等层面铺开,在速度、规模、质量与效益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和巨大成就,经受住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国际竞争考验,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繁荣市场、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接力流通体系量质齐升
一、市场流通规模持续扩大
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10年间我国市场流通规模持续扩大。
2002年-201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48136亿元增长到18.3919万亿元,增长2.8倍,年均增长率14.3%;2002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44%,2011年增加到51.6%,增长了7.6个百分点;2002年商品零售额27860亿元,2011年为16.3284万亿元,扩大了5.9倍,年均增长率为19.3%。
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最终消费贡献率的提高,充分体现了现代流通体系在有效组织供求、衔接产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商业网点设施建设成效卓著
市场流通规模的扩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我国城乡流通网点设施建设加快发展。自2006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以来,全国累计建设改造农家店约60万家,覆盖75%的建制村,初步形成了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流通网络。截至2010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共4940家,营业面积达到24832.3万平方米,交易额达7.3万亿元,许多地方建立了电子交易平台,有形市场、无形市场相互促进发展。
城市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区、社区商业规范有序发展。商务部门几年间累计培育了568家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支持1500多家社区菜市场建设改造。
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相互联动。苏宁在境外通过收购建立起40个网点,诚通集团成功收购了俄罗斯国贸中心项目,义乌市场开展了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并在海外发展国际营销网络。
三、流通方式不断升级创新
10年间,便利店、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区、城市综合体等新兴业态发展迅猛,对发挥商业的便利和聚集效应、提升市场人气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的扩展应用加快了我国现代流通方式的创新步伐。
2002年全国连锁10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2%,2011年为3.8%,比2002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其中网络购物用户增长速度最快,年增长48.6%。2011年我国团购用户数量达到6465万,年增长高达244.8%,使用率提升至12.6%。企业微博营销成为互联网商务应用的新亮点。2011年,微博用户规模2.5亿人,激增296%,使用率高达48.7%。
四、产业组织体系相对健全、成熟
10年来,我国流通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注重改造提升,推进组织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新兴的物流、租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典当、拍卖等特种行业规范发展,从而形成宽谱系、长链条、多业态的流通产业格局。
此外,我国流通组织体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当前流通领域存在着国有、民营、外资、混合等不同所有制资本,大中小微企业、流通合作组织、自然人分别发挥着导向、主体或基础性作用,连锁经营与单体和特色经营平分秋色,从而形成了当今世界最为多元和丰富的流通组织生态。
五、现代流通管理和促进体系基本形成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2003年3月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组建商务部;20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这些重大事件推动了我国商务部门向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转变,推动系统、科学的流通管理体系和促进体系基本形成。
以商务部的成立为标志,内外贸分割的局面在机构设置和形式上宣告结束。其后,商务部不断进行机构和职能调整,各省、市、自治区地方政府也根据各自情况逐步进行机构和职能调整。10年来,按照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围绕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的中心目标,我国不断深化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整合流通管理资源,着力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生产与流通有机结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新型流通管理体制。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抓好流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行业规划、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
在流通规划方面,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通过多年努力,已形成按行政级别、行业和专题划分的基本框架。值得关注的是《国内贸易发展规划(2011-2015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国家级内贸发展专项规划。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都已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县级市规划编制完成率已达60%,汶川、玉树等灾区实施灾后市场服务体系恢复重建规划。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发布番茄流通技术规范等120多项农产品流通标准,整个“十一五”期间,商务部下达标准项目计划420多项,累计发布行业标准398项,标准完成率95%,是商务领域标准制定步伐最快的时期。
在市场监管和调控方面,积极推进市场监测预警工作;完善重点流通企业、重要产品的统计报表制度以及智能化水平;加快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防务;加强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市场监测,及时发布信息;商务执法体系不断完善,执法能力得到提升。
我国流通促进体系的建设从两方面着力:一是根据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编辑出版包括《商务促进》在内的商务系列培训丛书,加强对“商务促进”、“流通促进”重要性的认识;二是以开展试点工程为抓手,运用财税支出政策,依托公共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会议展览、教育培训等载体,不断探索建立我国流通促进体系的路径和模式。
六、诸多问题待破解
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与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流通发展环境、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和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流通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支持鼓励流通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迟迟不能落实;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低水平扩张、低层次竞争、低效率运行”的现象相当普遍,产业效率和效益需进一步提升;流通领域制假售假、商业欺诈、霸王条款等问题仍比较突出,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妨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五大举措完善流通体系
展望未来,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仍任重而道远,尤其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全方位营造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
我国已进入“十二五”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全国流通工作会议也一直在积极酝酿和筹备之中,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将得到确认和进一步提升,这表明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迈入了历史新阶段。流通领域和商务部门要紧紧抓住重要机遇,以开放与发展的视野和理念,全方位、多举措营造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要加快建立现代流通理论和人才支撑体系,积极开展流通基础理论和重大课题研究,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加大流通领域财政、税收、金融、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流通经营发展政策环境不断完善。要积极支持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商贸流通业发达的城市打造国际性、全国性现代商贸中心城市,支持一些地方探索从“商贸活市”到“商贸立市”转变的可行性路径。
二、坚持不懈推进现代流通制度体系建设
根据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顺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趋势、大方向,坚持不懈地推进我国现代流通制度体系建设,夯实行业发展和管理基础。进一步解决流通改革和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整合流通行政资源,适度充实地方流通行政管理编制、人员和手段。
建立相对统一、分工明确的流通宏观调控体系。持续推动出台《市场流通基本法》或《流通产业促进条例》,提高流通立法的层次和效力,并积极开展流通地方立法试点。认真贯彻落实《国内贸易发展规划(2011-2015)》和《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等流通专项规划。根据《商务领域标准化管理办法(试行)》和《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十二五”时期流通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健全流通标准体系,着力抓好重点及新兴领域标准制订和修订工作。
三、多向化凸显现代流通体系的强大社会功能
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链条,流通具有分销商品、实现价值、引导生产和消费等基本经济功能;若将流通当作“生产物的社会流通”纳入到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城市学等框架内深入研究分析,流通又具有诸多社会功能,集中体现在流通主体各种行为所产生的正负效果、溢出效应,以及流通的社会贡献和正负外部性等方面。
随着我国由偏重经济增长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理应更关注流通强大的社会功能。
结合日本等国的发展经验,未来我国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增强现代流通体系的社会功能:一是适应城镇化潮流,注重发挥流通建设城镇、繁荣市场、构筑宜居环境的功能。二是发挥流通提供消费安全等知识的教育功能,以及通过食品、产品安全建设确保安全、放心的社会环境的功能。三是适应绿色环保潮流,发挥流通推进环保和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功能。四是发挥流通应急、防灾、救灾的功能。
四、拉伸产业链强化现代流通体系的产业引导与黏合作用
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山东省寿光市,以蔬菜流通引领蔬菜生产,把现代农业和现代流通联结成有机的产业链、价值链。在寿光,新型农技服务、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撑,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为农业生产拓宽需求市场,围绕蔬菜产业的物流、会展、旅游等行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浙江省义乌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培育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展示中心和重要的小商品出口基地,成功塑造了现代流通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的典型,形成小商品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物流、会展、营销、品牌推广等一整条产业链,促进了现代制造业发展,繁荣了现代流通业。
未来我国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应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推动现代流通业与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以及旅游、会展、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强化现代流通体系在打造地区和城市的全产业链、长产业链中的功能和作用。
五、依靠信息网络提升现代流通体系的技术水平与竞争力
加大以计算机、互联网、卫星技术为标志的信息科技在现代流通体系中的应用,提高流通产业技术水平与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有效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现代流通体系高效运转。
将大型公共商务信息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传统商品交易市场信息化升级改造等列入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和支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在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等方面的研发、推广和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