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零售之王——上海联华以2002年180多亿元人民币的年销售额,面对世界零售之王沃尔玛的200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时,我们在感慨之余,也暗暗思索,市场的空间是相近的,那么这种巨大的差距,能为我们揭示出什么?
供应链之争
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个“快鱼吃慢鱼”的现代商业环境中,快速响应客户个性化需求是生存先决条件,从单一企业竞争到供应链竞争是必然的趋势。在我们关注流通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时,看到的是更多是其内部供应链的管理和外部市场的扩张。
迅猛扩张市场。的确如此,不论家电连锁企业还是超市连锁机构,都在十万火急地扩张着自己的规模。如上海联华、苏宁、国美等“一天三家店”的扩张速度,在国内流通行业,已然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如东方集团(600811)宣布将减持民生银行股份所得的5500万元用于“东方家园建材连锁超市等重点项目的后续投资”,也没有在业内激起多大波澜。扩张、再扩张,连锁行业的“圈地运动”愈演愈烈。
但是,一些隐患却在其间隐藏。
除了加紧进行规模扩张外,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另一个着眼点是建立供应链联盟,籍此来整合上下游资源,“放大”自己的竞争优势。但“联盟”的根本是“团结”,是利益共享。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价值链上游与下游之间的“失和”。以我们在街头看到的越来越多的超市举例,当本土零售连锁零售业探讨与洋超市的竞争力时,有一点往往未被提及:现代连锁超市的核心是一个供应链系统。
深谙此道的国外超市巨头,供应链管理的新思维了然于胸。在他们眼中,供应商与零售商要整合为一体。而在我们的很多超市企业,更多听到的却是供应商们的抱怨,是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纠纷。诸如进场费、上架费、签合同费、条码费、名目繁多的赞助费等,已经将很多超市企业的供应链生生切断,上下游企业之间相持不下的利益之争,成为了供应链内耗的暗伤。
跨两道门槛
“规模但不经济”是国内很多企业的“伤疤”。除了观念上的巨大隐患,供应链管理的技术水平以及信息不对称也不容忽视。即便有很多企业开始重视供应链的全局观念,但是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技术门槛又开始产生制约。
仍然以为人熟知的沃尔玛为例。他们的管理均通过强大的信息技术来完成。通常,门点订货之后15分钟,信息就能全部进入超市采购中心,几分钟后进入厂家,厂家同时开始工作,他们的库存率极低,完全是按照订单组织生产、组织供货。在经营中,他们的重点已完全转向如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为此,一些大供应商同超市巨头们共同分享库存数据,他们不但将产品摆进超市,实际上也参与了超市的销售行动。要实现这一状况,提高供应链先进的信息管理水平是首要前提。
实际上,在走近联华超市、双汇食品时,我们已经发现了很多成功经验,我们也希望更多企业能够思考,当行业成本无法继续压低时,打造一种什么样的供应链体系,才能解决管理问题,提高生存的更大机会?
上海联华求证“沃尔玛”
从当初累计亏损500多万元人民币,到如今每天3家店的扩张速度,上海联华究竟靠什么走出了困境?又究竟靠什么与家乐福、麦德龙、欧尚等世界商业巨头对垒?
在零售业对外开放最前沿的上海,近些年来不乏有一些国际零售业巨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走麦城。而令人称奇的是,出自本土的上海联华却在去年取得了年销售额达180多亿元人民币、销售额高居国内零售业第一的佳绩,凭着眼下已有的1900多家连锁店的规模,一艘巨大的本土商业航母隐约浮出水面。
然而,谁曾想,正是这个联华,在最初成立的5年中却只发展了41家门店,累计亏损达500 多万元人民币。有人说,其在成立之初虽“貌”似现代业态经营,但其“神”却仍旧沿袭着传统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这也难怪会出现亏损。
从当初的困顿转入如今每天3家店的扩张速度,联华究竟靠什么走出了困境?究竟靠什么与家乐福、麦德龙、欧尚等世界商业巨头对垒?
联华为什么?
每当有人如此追问时,王宗南,这位上海联华超市有限公司董事长,总不忘津津乐道于联华所拥有的核心技术。他认为,要成功实施大开大阖的“联华战略”,最重要的一条是必须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国际竞争要求,用最先进的管理技术来锻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凭借在这些核心技术上的提升,上海联华的高速发展才有了坚实的平台。
一个商业企业的核心技术究竟是什么?王宗南说出了一个答案——这个技术主要包括采购技术、物流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内的管理技术。
1999年,当时联华采购的商品已有两万多种,采购、财务部门与3000多家供应商有着业务和资金往来。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与现实需求越来越不适应。联华为此启用了EDI自动订货系统,首先与上海10家供应商联手试点。至今,联华的订货系统已与上百家大型供应商联网,随时沟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