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国美、大中、苏宁三大家电连锁巨头即将垄断80%的北京家电市场,上海永乐、云南盛兴再也按捺不住,急火火地加入了这场“圈地大战”。面对门店密集的北京市场,巨头们仍然兴致不减地“密谋”扩张。据估算,今年年底,将有140家家电连锁门店密密麻麻地分布到北京的市区和郊区。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濮婕/北京报道
1.5公里一家店
在北京开店似乎成为家电连锁巨头们流行的一种时尚。
5月1日,对北京市场窥视已久的上海永乐,终于挤进北京西四环开设了第一家连锁店,并且大张旗鼓地宣称今年要在北京再开6-8家门店。北京大中电器更是抢先一步,在“五一”前就开设了两家新门店;而北京国美电器也是毫不示弱,密云分店如今已经正式营业。
据《中国经济周刊》调查,家电连锁企业在北京“跑马圈地”的现象随处可见,长度仅有50公里的北京三环路两侧,就有30多家家电卖场,创造了三环商圈平均1.5公里左右就有一家家电连锁的罕见场面。
连锁配送、扎堆经营、低价销售……巨头们你来我往,市场份额此消彼长。他们对北京市场的疯狂角逐,确实有点让人看不懂,家电巨头们为何偏偏在北京上演“扎堆”大戏?
赢利并非“第一原则”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五一”,北京已有家电连锁门店91家,是国内拥有家电连锁最多的城市。
家电连锁为何乐此不疲地在北京“疯狂圈地”、“贴身肉搏”?其实,在家电营销方面,北京算不上是一块风水宝地。首先,它不像广州那样具备“天时”,因为广州销售的家电很多都是在珠三角一带生产;其次,它也不像上海那样拥有“地利”,因为上海销售的家电很多都是在上海本地和苏杭一带生产。而北京虽称得上是拥有千万人口的世界级大都市,但家电市场却恰恰是一个十足的“纯零售市场”——家电市场上很难看到北京的“土著”产品。
此外,从宏观上来看,北京地区的零售市场主要分布在市区,并且还是在四环以内的中心市区,除此之外的其他郊县以及河北省与北京相邻的一些地市都相对欠发达;而广州四周的深圳、顺德、东莞、南海等地和上海四周的“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江苏昆山、安徽芜湖等地都相对比较发达,又都毗邻商品生产地。于是,北京零售市场的“高度集约”便形成了一道独特的“竞争风景”。
据统计,现在北京市的家电市场份额在200亿元左右,并且北京的消费者也更倾向于到连锁门店去购买家电,加之厂商“决胜终端”的营销理念,这使得连锁商的地位一头独大。业内人士称,能否在北京市场获得回报,已经不是家电连锁商开店的“第一原则”,只要多开一家店,就意味着有了更多的渠道资本,生产商就会更加对自己“俯首帖耳”。这就是家电连锁业在北京迅速膨胀的直接原因。
生存“秘籍”各有千秋
据透露,家电连锁商都是从规模中获得效益。一方面,统一采购、管理、储运可以带来规模效应。规模化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连锁商在与生产商的合作中就把节省的中间环节和成本来变成利润。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名目繁多的费用,如场地支持费、场地使用费、促销费、折扣费等,“兵不血刃”地从生产商获取利润。
在营销方面,各个家电巨头们也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
据了解,大中电器现有连锁分店50家,遍布城区和郊县。大中电器一直坚持“诚信为商”的经营理念,在23年店庆之际,又推出了“在大中购买的商品,15日内,价格谁比我低,差价还给您”的竞争口号——其独特的竞争锋芒显露无遗。
国美电器就更“绝”了。目前,国美在北京有连锁分店48家,遍布京城和郊县,他们的“杀手锏”是始终坚持“薄利多销”。他们在北京每发动一次价格动荡,都会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强烈的“蝴蝶效应”,是个地地道道的“价格杀手”。
至于苏宁,也有自己的“看家本事”。面对大中和国美,苏宁是个十足的“外地人”。虽然他们的总体实力很强,但是起步晚于大中、国美。不过后生可畏,他们目前在北京也有了13个店,其“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经营作风,称得上是“杀入北京的一匹黑马”。
而对于姗姗来迟的上海永乐、云南盛兴,面对已经被瓜分的所剩无几的市场,其经营诀窍也各有千秋。
上海永乐在中国家电连锁行业排名第三,对于北京市场,上海永乐的相关人士解释道,上海永乐会尽量避开家电卖场密集的地方,不会主动去和其他企业抢地盘,谨慎地实行他们自己的“环城计划”,即今年在环城的每个角上都设一两家分店,最后形成一个环城规模。
云南盛兴从2004年6月份以5亿资金进入北京市场,一年间,已经在北京开了3家店。今年1月,其云南总部也迁到北京。云南盛兴通过将家电与超市捏合在一起经营,形成了自己“家电/超市”的独特经营模式,解决了传统百货及超市大卖场里家电品牌单一、种类较少的不足,又避免了以往家电商场没有日用百货的尴尬,因而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广大消费者的肯定。这种“1+1”的模式,正是他们力敌众多对手的“独门秘籍”。
“扎堆大战”之忧
据估算,今年年底北京的家电连锁门店将骤增至140多家,未来的“惨烈竞争”是可以想象到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主任陆刃波不久前曾发出警告:在北京出现数量众多的家电卖场是不正常的,因为商业资源毕竟有限,每个门店都有辐射范围,需要周边居民消费能力的支持。各家急剧扩张,必然有门店要关闭。
家电卖场的“扎堆”已经使得家电连锁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由于卖场之间“排排坐”现象越发严重,使得几家卖场同一型号产品价格之间的细小差距,都可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而卖场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以价格赢得消费者青睐,同一商圈内各个卖场间的连环降价也开始层出不穷。对于变得越来越精明的消费者,店家也不时用“返券游戏”、“全市最低价狂潮”、“买电器送大礼”等等诱人的促销手段来吸引消费者。
业内人士表示,家电卖场经营者若想在商品价格较低的情况下盈利,就必须尽最大努力降低成本,所以卖场能否生存直接取决于连锁规模的大小,这又促使连锁企业新开更多的门店,如此恶性循环的后果是大家一起死掉。
分析人士指出,家电巨头们在北京无限制地开店是非常不理性的。首先,目前这些家电企业打击对手的主要方式还是价格策略,从总体上看,连锁企业的品牌、企业文化不够鲜明,消费者的忠诚度不强。
其次,国家电连锁企业严重缺乏后备管理人才是业内周知的事实,连锁企业要想长期生存下去,必须从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及管理的强化入手。人才不灵,必将满盘皆输。
最后,连锁企业对区域市场的分析不够,没有步入理性化发展道路,而且信用透支比较严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电器产品不是一次性产品,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有限,如果企业不加分析,把电器门店当成了“快餐店”经营,到头来吃大亏的必然是自己。
如果今年再有大量的新店加入这场竞争,肯定会有一批卖场被淘汰,家电连锁业的洗牌将真正开始。对于每一家家电巨头来讲,这场“扎堆大战”或许是一场谁也输不起的“背水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