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北京流通业在环渤海经济合作中的作用 |
副标题: |
作者:潘宏 高燕 来源:2006年 第13期《商业时代》 人气: 时间:2006-5-20 14:09:16 进入论坛 |
|
|
内容摘要: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其发展程度可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北京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流通产业有所发展,而北京所处的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是不平衡和相对落后的。如何充分利用北京的资源优势,克服现存的问题,在促进北京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整个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就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的重点问题。本文认为,北京应该以流通产业为先导,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天津的合作,实现自身及环渤海经济圈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环渤海经济圈 北京 流通产业 京津合作 在当今国际环境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剧,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根据相应条款开放我国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客观上要求我国发展流通产业。在国内,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需要大力发展流通产业。流通产业在引导生产、拉动消费、稳定物价、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许多精辟的论述表明了流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只有现代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现代化的生产,大规模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大规模生产;流通是现代经济的火车头;现代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血脉和神经,是各种生产要素集结、融合与聚变的载体,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引导性力量。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现阶段,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加快需要以现代流通产业为依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迫切需要完善而灵敏的市场传导机制,建立买方市场常态下的商品畅销体系已成当务之急,借助电子商务改造传统流通产业、提高竞争力以应对外商挑战的问题日益突出,增加就业的巨大压力亟待流通产业做出“新贡献”,优化调整结构、加快经济节奏、提高运行质量需要流通产业的强力支持,扩大内需、增进消费、促进出口、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建立快速通道,开拓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现代流通产业与之并驾齐驱,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和城镇化难题需要城乡市场开通对接,加快西部开发需要商贸流通产业来带动等等。这些问题都与实体经济中的商品流通产业的发展紧密相关,都需要我国传统流通产业尽快实现向现代流通产业的历史性跨越。 流通产业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以及客观形势都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产业。针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应该发展流通产业,以实现区域内要素的高效流动,合理配置,达到组建经济区域的目的。 “环渤海经济圈”概念始于1986年,狭义上主要是指三省两市的范围,即北京、天津、辽宁、山东和河北;广义上还包括山西、内蒙古东部地区。它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我国欧亚大陆桥的东部起点之一,使其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城市区、工业区、港口区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具体情况详见表1)。 从表1可以得出,环渤海经济圈的人口、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相应指标的17.51%、25.82%、24.07%和21.65%,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位置的北京,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流通产业也有很大的发展。 北京流通产业发展现状 在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我国首部区域新经济指数报告中,北京的知识工作岗位、数字经济和创新能力三大类指标名列第一;在15个细分指标中,北京有8项位居榜首。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北京还是全国公路、铁路的枢纽,有着全国最大的航空港;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拥有众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研发机构,有着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北京流通产业发展趋势 在北京市商务局公布的2006年北京市流通产业发展分类指导目录中显示,“十五”期间,北京流通产业步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十五”规划重点按期实施、规划目标基本实现,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流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迅速,连锁经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连锁经营涵盖商业、餐饮、服务三大领域70多个业种,企业规模、行业组织化水平和市场集中度明显提升。 全市商业设施总体布局更加优化,城市商业中心和城市功能区配套商业快速发展,特色商业发展迅速,专业市场渐成体系,什刹海茶艺酒吧街等一批特色商业街和潘家园古玩市场等特色市场成为京城独特的发展景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连锁超市和便利店向城市社区、郊区乡村延伸,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商业国际化趋势日益显现,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和商品品牌进入北京市场,使北京成为国际品牌的集聚地。商业流通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持续增强,较好地实现了“十五”时期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 目前,北京市流通产业的发展呈现四大趋势,即市场规模逐渐扩大,社会投资商业积极性高,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新区、郊区、社区将为商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2005年,北京全市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640.4亿元,比上年增长9.3%;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76.9亿元,增长8.2%。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8%。预期今后几年,北京市场的规模将会持续扩大。 社会投资商业积极性较高 截至2004年底,北京市已建成开业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店铺116家,营业面积约281万平方米。随着北京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内外著名零售企业进入北京速度加快,全市经批准已运营外商投资商业企业26家,开设零售店铺139个,营业面积107万平方米左右。借助奥运商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后,随着众多新城和新的功能区域的确定,商业设施将进入新一轮建设高潮。 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 到2005年底,北京各类连锁店铺累计达到5973个家,连锁企业实现零售额9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郊区乡镇连锁超市、便利店达到1123个,比上年末增加681个。北京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速度加快,物流专业化、社会化特征有所增强,实力和服务能力稳步提高。今后几年,北京将继续推进物流节点空间布局调整、资源整合和社会化、专业化物流发展。 新区、郊区、社区为商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将北京建成宜居城市。截止到2005年底,城区内社区连锁超市的覆盖率达到87%,乡镇连锁超市覆盖率达到88%,千人以上大村便利店覆盖率达到53%。但在一些新区、郊区、社区,商业仍然不足。社区商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是未来城市商业发展重点和商业投资的新热点。 北京流通产业的发展目标 北京市委、市政府在2006年北京市流通产业发展分类指导目录中提出,消费和投资双重拉动、实现两个2000亿元的新目标,把扩大消费摆到经济快速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为首都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按照这一总体规划,北京市商业要从七个方面开创首都流通现代化的新局面。 这七个方面包括: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1744.8亿元的基础上,再增长10%以上,力争达到2000亿元;保持流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现商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建成一批具有首都特点的流通现代化标志性工程,已经确定的30个流通现代化重点项目要抓紧建设;今年要实现连锁商业零售额增长幅度超过30%,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接近25%;形成较为完整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新增4000家社区超市和便利店,新建800个早餐网点,建立700家规范化回收站;进一步发展壮大商业龙头企业,年内再培育形成10家国内一流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改善北京商业的持卡消费环境,年内新发展银行卡特约商户1.4万户,年底实现持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例达到15%。 2006年,还要加快“三地一港”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推进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据了解,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和房山良乡物流园区的建设项目已经上报今年全市60项重点工程。同时,年内要启动商业中心新一轮的调整升级,对公主坟商业区和双榆树——大钟寺商业区两个市级商业中心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整体提升改造,形成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化商业中心。研究制订朝外大街总体建设方案,对功能定位、设施布局等进行全方位规划,启动20万平方米的工程项目。加快木樨园市级商业中心的建设,规范发展专业化服装批发市场,形成以服装经营为特色的商业中心,繁荣南城市场。 由此可见,北京的流通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跳出北京范围,我对环渤海经济圈内的聚集效能远远大于辐射效能,流通产业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一种普遍的说法是,上海是一个集聚和辐射能力都很强的城市,而北京则是一个集聚强、辐射差的地区。这体现在北京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与天津的关系上。北京和天津毗邻,是我国两大直辖市各具特点,但是长期以来暴露的问题是:资源紧缺,但经济结构趋同,重复建设明显,合作力度不强。这使得本可以通过互补形成环渤海核心力量的两大城市结果是能力相互抵消,经济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限制。北京与河北的关系比较明显:北京的腹地,提供支持,享受利益。而北京与山东、辽宁的关系的鲜明特点就是“诸侯经济”,各自发展。 北京要发展,环渤海经济圈要发展,就要打破壁垒,加强合作,形成合力,辐射周边。流通产业正是一个加强人流、物流、信息流合理快速流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产业。也就是说,发展流通产业,可以使环渤海经济圈冲破发展障碍,形成一个整体,在区域内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集聚和辐射能力,提高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水平,并进一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为此,北京以及环渤海经济圈内的各个组成部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环渤海经济发展的建议 在认识到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必然性、存在的问题和流通产业的巨大作用后,环渤海经济圈内的各省市要摆脱过去只关注本地区的发展局限,而应该站在区域发展、社会发展的高度制定发展战略,以流通产业为突破口,为加强合作提供政策、法规、公共设施等方面的便利,在发达的流通产业基础上,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布局。为此,需要做到: 制定区域流通发展规划,形成市场环境 政府和企业要从系统工程和战略的角度统筹规划,在区域范围内根据各部分的特点和关系,构建协调有序的流通框架,做到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从而真正实现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 京津合作,形成核心力量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一个中心,以形成集聚和辐射的核心力量。环渤海经济圈就是因为缺少这样一个中心而一直发展缓慢。针对这一问题,就要培育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北京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和比较完善的流通体制,但是因为地理上是一个内陆消费城市没有港口而略显美中不足,天津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二者结合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将会刚强大。而且,北京和天津的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了初步的合作,如北京朝阳口岸与天津港口岸开始了直通;首都国际机场与滨海国际机场率先实现了跨区域机场整合2005年9月,在北京举办了旨在以流通业为突破口,推进京津两地间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城市流通京津国际论坛”,并且将以年会的形式每年举办一次等等,以后还应该加大合作力度。 发展以连锁经营现代化流通组织形式,形成广泛的适用性 连锁经营、物流中心等现代化流通组织形式的出现,正是适应了协调产销关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需要。连锁经营是商业经营集约化最具代表性的组织形式,它把大规模经营的要求同零售活动的分散化特点有机结合到一起,通过连锁组织系统,把众多的同类商业机构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从多方面发挥联合优势,实现经营技术的共享、协调运作的高效率和市场覆盖面的扩大,取得规模效益。连锁经营的多种具体形式,可以融合各种零售商业企业形态的优点,有广泛的适用性。 加快流通产业的科技进步,形成经营与技术开发的一体化 在发达国家,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流通领域的科技进步越来越趋向于与生产领域同步进行,从而实现了流通的高效率和高效益。当前我国的流通产业科技进步应以推广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根据我国国情,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改革传统经营模式结合起来,促成以商流、物流、信息流为主要内容的商品流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结算、储运等方面的科学化和高效率。国有流通企业应成为带动整个流通产业科技进步,加速流通现代化进程的“领头羊”,在流通产业中起导向和示范作用。要大力推进流通企业集团与科研院所之间以多种形式挂钩、联姻。科研单位可以对流通企业实行技术入股或技术转让;流通企业集团可以与科研院所联合兴办技术开发中心。有些科研单位可以进入流通企业集团,实现商业经营与技术开发的一体化。 加强流通模式研究和人才培养,形成全球经营观 按照加入WTO的相关条款,流通领域将全面对外开放,我国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外商进入的首选地区。因而,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流通企业,应凭借当地市场容量的宏大,消费流行的超前,服务设施的先进等条件,顺应国际流通技术的发展趋势,优先探索流通整合、先进流通策略和模式,培养具有全球经营观、适应大流通模式、掌握现代管理方法的经营人才,从而可以更好地参与竞争。 参考文献: 1.张丽君,韩笑妍.中国环渤海经济圈的现状及前景[J].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004 (1) 2.景体华.2004-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国家统计局,2005中国统计年鉴[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刘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分析[N].经济日报,2005.9.5
|
击更多【潘宏 高燕】的文章 |
文章录入:wxj 责任编辑:wxj |
上一篇文章: 从北京商业发展看“中国零售业的十年之痒”
下一篇文章: 暖冬中的北京商业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文章 |
>>热门标签 |
|
|
>>相关文章 |
>>查看更多 |
北京零售业组织管理研究
北京:五大零售业态服务短板看商业服务
商业巨头抢滩郊区市场
中国零售业国际化全球排名第六
中国零售业迫近“寒冬”
首都现代零售业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商业巨子出四招迎战市场
北京又一商业航母诞生
暖冬中的北京商业
发挥北京流通业在环渤海经济合作中的作用
从北京商业发展看“中国零售业的十年之痒”
争夺市场份额 青啤、燕京决战“紫禁之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