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沉甚至惊惶的气氛中,中国零售业度过了2006年。
这一年商业腐败案袭击了三家中国零售巨头:11月,由于涉嫌“初始资金不明”,物美董事长张文中接受中纪委调查;12月“社保基金案”将上海百联集团牵涉其中;此前10月底,媒体曝出国美董事长黄光裕正在接受调查的消息。
这一年一些著名的本土零售商开始为自己寻找“下家”:5月,美国最大的家电零售商百思买斥资1.8亿美元收购五星电器56%的股权;6月,印尼力宝集团控股铜锣湾百货;10月,沃尔玛收购好又多;11月,全球头号建材零售商家得宝收购家世界家居,在激烈PK下出局的东方家园再次踏上寻找买家之路。在英国最大零售商Tesco将乐购股份由50%增持至90%的欢庆声中,2006年终于结束。
这幅图景,与两年前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之时本土零售商们的豪情壮志,显得多么差异。2004年12月13日(零售业全面开放的第二天),在中国企业领袖论坛上,家世界创始人杜厦描述了他“在中国抗衡沃尔玛”的梦想,其时家世界即将赴港上市。张文中则宣称物美要成为西北零售之王,2003年底物美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此时正试图放手一搏……
当时,一度引发了激烈争论的“零售业过度开放”的话题,并未在企业家中间形成共鸣,这使得持此观点的东方家园创始人张宏伟有些孤单,他说,“零售业在此前已全面开放”,“零售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主权”,“缺少国际视野,这个民族很悲哀,我们会挨打。”这种被称为“狭隘民族情绪”的观点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反思、争论之后,似乎逐渐被商界遗忘。
零售业开放元年,龙永图在某论坛上高呼,“中国零售业的春天已经到来!”这一年外资与中国企业在完全开放的零售市场形成了看似均衡的竞争态势,中国企业扩张凶猛,外资亦按部就班开始“提速”。龙永图积极鼓励台下的数千名零售商,“要跳出零售业来研究零售业”,“跳出传统业态和理念”,“跳出中国市场”,“跳出重点城市”。
表面的平静使人们几乎忽略了在水面下陆续传递出的一些征兆:上市无望的五星电器正经受强大的资金压力;横空出世的“11号文”阻断了家世界等民企的海外上市之路;草率跨区域扩张造成的亏损正蚕食着永乐电器和大中电器的前途;一批中型零售商积极求售。物美在“民进国退”大潮中狂飙猛进,在此前后,急于扩张的百联寄望能获得“社保基金”的支持……这些突然涌现的机会为他们今日之危埋下伏笔。
与此同时,家乐福在法国、沃尔玛在美国、Tesco在英国用各种语言描述“中国的巨大机会”。他们携巨资而来。他们最先拥抱的是那些陷入资金危机的零售商,比如五星电器、家世界等;随后他们支持一批急于脱身的零售商获利退出,比如好又多、乐购等;对于这样的零售巨无霸来讲,他们的资金尚不能迅速发挥作用。
充满戏剧性的是,这一年中国发生的三件反腐案使百联、国美、物美这三个最顽强的本土零售商也凸显危机。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落马后,物美董事长张文中被双规;上海市原市委书记陈良宇的落马使社保“硕鼠”们逐一露出原形,百联集团身涉其中;黄光裕的被协助调查源起于北京中行原行长、中国银行董事牛忠光的案发。
2007年1月中旬,国美终于对外表示,公安部的协助调查已经正式撤消,笼罩在国美上空的阴影终于散去。值得庆幸的是,调查事件迄今为止尚未对国美、物美及百联的商业形成真正打击。
当中国政府率先全面开放零售业时,在既定的开放轨道上,日渐成熟的中国零售商们开始踏上他们未知的征程。按照设定的游戏规则,中外零售商原本可以在相当长阶段内同台共舞,甚至如杜厦所言“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由外资主导本土零售业,中国同样”。但遗憾的是在竞争规则之外,另外一些企业难以掌控的却可能产生致命影响的因素捆绑了本土零售商的手脚,比如,难以支撑他们的资本市场、外资的“超国民”待遇、民营企业面临的歧视性政策、腐败寻租,包括尚不成熟的市场中涌现的各种看似机会实为陷阱的诱惑等。
可以说,中国零售商的厄运并非来自开放,而是开放背后混乱的竞争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