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前不久联华和华联整合收官后,百联集团又开始了新的大手笔。日前,百联股份、友谊股份、友谊B股同时发布公告称,由于公司实质控制人百联集团正在筹划与公司相关的重大重组事宜,故同步停牌5个工作日。据消息人士透露,百联可能会将友谊麾下的百货业注入百联股份,而百联则可能将百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置入友谊。
作为中国零售业当之无愧的先锋代表,回望百联集团重组整合的七年时间,不仅战线日益收缩——由曾经的全国性流通企业变成了入境彻头彻尾、偏安华东一隅的区域性企业,而且整体效益也难见预期。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2004年中央拟重点培育的20家大型流通企业当中,百联集团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成员之一。而如今,百联集团似乎成了“国家队”发展的一个缩影。
分崩离析
2004年年初,为应对中国零售业即将全面开放的新形势,中央决定通过5到8年的时间,培养出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超级零售航母”。同年7月,国家商务部确定并正式公布了包括上海百联集团、大连大商集团、武汉中百集团等在内的、拟重点培养的20家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名单。这也就是业界广为流传的中国流通业“国家队”。
为此,2005年5月商务部和国开行还正式签署了《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流通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国开行将安排500亿元人民币的政策性贷款,专项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建设城乡现代流通网络基础设施。其中,国家重点培育的20家大型流通企业都是优先扶持对象。
然而事到如今,离当初“国家队”的出炉已整整6年时间,不仅没有让人看到当初规划的美好愿景,相反更让人增添一分忧虑。
据中国商报记者梳理,在当初的“国家队”成员中,已有一家出售——天津家世界集团,一家被并——苏果超市被华润万家收购,还有一家山东三联集团,尽管整体还在,但随着其核心业务三联商社被国美电器控股,其作为流通服务业企业的根基依然不存在了。
在剩下的17家“国家队”成员中,剔除浙江物产集团、天津物资集团、广东物资集团等3家物资企业外,真正算得上全国性连锁企业的也就只有深圳华润万家、国美电器和苏宁电器。而从法律层面上讲,华润万家和国美电器都应算是外资企业。换言之,真正的全国性连锁企业中内资只有苏宁电器一家。
相反,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企业又有哪一家不是全国性扩张的。尤其在“国家队”成立之初,最引人注目的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由于由上海一百、华联、上海友谊、上海物资合并而成,注册资金为10亿元,总资产284亿元,净资产84亿元,拥有遍布全国20余省市的4000多家营业网点,几乎涵盖了国际商贸流通领域现有的各种业态。但现如今退守华东市场已是不争的事实。
不仅如此,无孔不入的外资资本也正悄悄地改变着“国家队”的性质。国美电器和华润万家的外资身份毋庸置疑。但他们不仅自身就是“国家队”成员,同时还分别收购或者控股了“国家队”的其他成员苏果超市和三联商社。
而据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即便是在“国家队”队长百联集团中,也有外资的影子。其旗下重要的上市公司联华超市于2003年6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但其内资股只占到57.16%。
更不用谈与外资合作、合资的“国家队”了。这类“国家队”队员虽然没有直接让外资持有股份,但是通过与外资共同成立新公司的方式,在客观上淡化了“国有”性质。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当年商务部大力扶持民族零售企业的初衷。
重任难堪
按照时任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司长邸建凯当初的描述,国家培育“国家队”的初衷是为了使这些企业的销售规模、盈利能力、网络控制能力大大高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部分企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并在带动流通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中小企业成长、推动制造业规模发展、引导投资方向、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扩大就业等方面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现在看来预期难料。
根据中国商报记者对比2009年连锁百强排名前十名的外资零售商和前十名“国家队”企业的相关数据指标发现,从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元年的2005年算起,截至到2009年底的5年时间里,两者的整体销售规模增幅相差无几,但在门店增幅和单店销售增幅上两者对了个调。
分析数据显示,在这五年间,外资的总门店平均增幅为45%,而“国家队”为62%;但在单店销售增幅方面,外资高达37%,而“国家队”仅为26%。这说明“国家队”的门店质量难以和外资媲美。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相关负责人透露,内资大型超市企业2009年单店平均销售额为1.7亿元左右,而5家外资大型超市企业单店平均销售额为2.2亿元,如果扣除新开店因素,这一数字还将明显提高。而且,外资的这一对比优势就从来没有改变过。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9年连锁百强排名前十位的“国家队”中,单店销售增幅出现下滑的就占有4位,而且下滑幅度较大的两位均高达50%,下滑幅度较小的也在20%以上。对比外资,前十位的出现下滑的仅2位。
不过不容否定的是,“国家队”近几年在人才储备、管理水平、商品技术、品牌意识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尽管与外资仍有不小的差距。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整体市场环境的进一步成熟,中国民族零售业会有明显改观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