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安徽省流通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体现在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取得进展,城乡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消费环境日益优化等方面。但还存在发展相对落后,总量偏小,速度较慢;组织化程度低,骨干企业少,带动力弱;现代流通方式起步早,推进慢;管理方式相对落后,水平较低;流通秩序不规范,外部环境亟待改善等问题。提出要以商业网点规划为依据,促进城市商业流通健康快速发展,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大力培育骨干流通企业,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以建立健全监测与调控体系为抓手,增强市场调控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安徽省,流通业,先导性产业
流通业是安徽省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吸纳就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但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发展相对落后,总量偏小,速度不快等,严重束缚了安徽省流通产业的发展。
一、安徽省流通产业发展的现状
1.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00——2008年,安徽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054.3亿元增长到2965.5亿元,增长2.8倍,与经济社会同步增长。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增长迅速,有了较大的增幅。据不完全统计,安徽省拥有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商业网点300多个,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商品市场近130个,总交易额超过1100亿元,创建了20多个国家级、110多个省级商业示范社区,商业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商务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收入、带动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商务经济对安徽省GDP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过30%;商务领域税收收入占全省税收收入超过20%,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带动就业占安徽省从业人员25%左右。
2.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型业态的发展较快,先进流通经营方式与管理技术得到较快推广。安徽省现有各类连锁企业近200家,拥有连锁门店2000多个,合肥百大、安徽商之都、阜阳华联等名列全国连锁企业百强,连锁经营已经成为流通业中最具活力的组织形式。省烟草、煤炭、有色、叉车、汽车等行业已在有效运行B2B电子商务,农业、旅游、医药、商贸等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正在开展B2C电子商务,徽商集团设立了全国首家钢材网上交易市场。同时,合肥、芜湖、蚌埠、阜阳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物流配送中心也在蓬勃发展中。
3.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安徽省拥有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1000多家,零售额328.1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6%,其中徽商集团已跻身于全国企业500强,进入商务部重点培育的20家大型流通企业行列。与此同时,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安徽省商贸系统1000余家国有、集体流通企业中已有近90%完成了以“双退出”为核心的改革,有1家上市企业。大批的国有中小内贸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售卖等方式,基本实现了开放搞活。
4.商业领域对外开放取得进展。国际、国内一些知名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纷纷登陆安徽省。家乐福、欧尚、易初莲花、沃尔玛等国际知名商业企业已进驻合肥、芜湖、蚌埠等地。上海百联、北京华联、南京苏果等国内大型流通企业纷纷在安徽省设立连锁企业。外来商业资本带来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崭新的经营理念,推动了安徽省商业格局的变革。
5.城乡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消费环境日益优化。作为全国惟一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省,已累计建设连锁农家店超过17000个、农村商品配送中心290个,覆盖所有乡镇和30%以上的行政村;建设了5个国家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4个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改造了50个省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了44个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培育了30个省级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全省最大的合肥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建立了包括农资、日用品、农产品销售以及市场运行监控等方面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
二、安徽省流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安徽省流通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国内发达地区及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即使与中部地区的省份相比也还处于相对落后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相对落后,总量偏小,速度较慢。2008年,安徽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65.5亿元,较2000年增长2.8倍,但与全国增长水平及中部地区增长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差距,总量与6省平均值的差距还在拉大。自2005年以来连续数年位次徘徊不前。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最终消费及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全国水平。
2.组织化程度低,骨干企业少,带动力弱。全省中小流通企业约占流通企业总数的99%,实现销售额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左右。尽管有徽商集团、合肥百大、安徽商之都、阜阳华联等比较大的企业集团,但与国内外一些知名大企业相比,在企业规模、经济总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最大的连锁商业企业合肥百货大楼集团公司和商之都有限责任公司的销售额之和仅为国内最大的连锁商业企业上海百联集团销售额的15%。特别是随着零售市场全面放开,在各种外来资本蜂拥而人的竞争面前,本土企业的劣势愈发明显。
3.现代流通方式起步早,推进慢。虽然安徽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业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流通业态主要还是依赖传统百货店、食品杂货店等传统业态。批发业尤其是重点批发企业还处于结构调整、机制转换阶段,组织形式、管理水平、制度创新等严重滞后。大型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如现代化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等发展缓慢,制约着商品流通业的发展。
4.管理方式相对落后,水平较低。安徽省大多数流通企业目前还在实行“公司-商场-部组”三级管理、“公司一商场”两级核算、商场、部组承包经营的传统管理方式,把统一的经营主体裂变为一个个小团体和利益单位,降低了公司整体的、直接的竞争力,分散了公司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管理手段上,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内部电子网络、网上销售、电子订货等管理技术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5.流通秩序不规范,外部环境亟待改善。商品流通市场有序发展、规范管理、依法保护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假冒伪劣商品和坑蒙拐骗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商业道德和商业信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门封锁、地区分割、地方保护现象依然存在,流通业规划管理滞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业态、布局不尽合理,造成了资源浪费。
三、安徽省流通业发展对策
为促进安徽省流通业的发展,安徽省流通业今后发展的对策,必须围绕坚持流通业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城乡市场流通改革与创新并举、繁荣国内市场与开拓国际市场同步进行。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内外贸一体化要求,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建立健全市场监测调控体系,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创建公平和谐的市场环境,促进安徽省流通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以商业网点规划为依据,促进城市商业流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是优化商业结构,引导商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管理,对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及专业特色街进行合理定位,形成功能明确、分工合理的多层次的城市商业格局,解决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和业态发展不合理的问题。在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城市在扩大消费中的主导作用,重点培育皖江经济带;在商业业态发展上,加快发展贴近和方便居民生活的便利店、折扣店和中小型综合超市;积极发展家电、食品、建材等专业连锁超市以及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等新的业态形式;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大型综合超市,力争使其成为城市消费品市场的主力业态;鼓励大型百货企业的改造与整合。通过合理规划,不断增强和完善城市商业功能,促进城市流通业的健康发展。
2.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大力培育骨干流通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引导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实力的企业做大做强,是促进安徽省流通业加快发展,应对流通业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挑战的必由之路。应以一大批重点项目为支撑,迅速扩张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首先确定将安徽省徽商集团有限公司、合肥百货大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技术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安徽辉隆农资集团有限公司、阜阳华联超市有限公司、安徽华夏集团、安徽亚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亿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庐江安德利贸易中心有限公司、安庆金华联超市有限责任公司等11家企业列为省重点培育的骨干流通企业。其中,省徽商集团有限公司同时为国家重点培育的对象。
其次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土地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其他政策包括:(1)直营连锁经营企业办理经营资格审批和各类证照手续,由总部向所在地主管机关统一办理、统一年审,各分店持总部的批准文件或证照到所在地办理备案手续,纳入当地管理。(2)推动各级各部门联合检查,严禁重复检查、重复处理。(3)列入省重点支持的流通企业建设的配套支持手段。
3.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都是现代流通方式的具体表现,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而这三种流通方式都对信息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安徽省应以现有的信息技术为依托,促进现代流通方式的快速发展。
首先是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连锁经营在安徽省的生活消费品流通领域已经成为重要的流通方式。要在继续规范和完善生活消费品连锁经营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发展和延伸,以品牌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快发展直营店和加盟店,减少经营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确立连锁经营方式在流通业中的主导地位。
其次是加快发展物流配送。加快发展物流配送,关键是要建设多功能的现代化配送中心。要按照“政府营造环境,企业自主运作”的原则,加快建设合肥、芜湖物流园区以及其他若干个物流基地,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业,为企业提供周到的一揽子服务。
最后要积极推行电子商务交易模式,要大力实施“科技兴贸工程”,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电:产商务技术,积极开展网上交易活动,建立各种不同门类的电子商务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建立健全流通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用建设,完善网上交易管理办法和支付体系,扩大交易品种,促进B2B、B2C、C2C等主要交易模式的健康发展。
4.以建立健全监测与调控体系为抓手,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加大投入,加快市场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城市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茧丝绸企业为重点的《安徽省城乡市场运行监测信息直报系统》,进一步扩大市场监测范围,扩充和完善其功能,逐步建成安徽省的市场监测体系和覆盖全行业的便捷、高效的市场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切实加强监测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设备的现代化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帮助企业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网上直报信息,提高市场运行监测的质量和效率。
5.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保障,创造和谐发展环境。加强整规工作的法律和制度建设,根据国家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安徽省的具体实施办法,全面清理相关的法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坚决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地区封锁,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的形成。
6.提高思想认识为关键,加强对现代流通业发展的组织领导。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流通工作发展的速度、规模、效果。加快安徽省流通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对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思想认识。要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统一社会各阶层对流通业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链接、增值、引领、组合和渗透、推进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不断加强对现代流通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把流通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经济评价体系,建立流通工作责任制。
参考文献:
[1]金永生.流通产业组织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2]丁俊发.构建现代流通体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中国流通经济,2007(2).
[3]陆江.加快发展现代流通[J].中国流通经济,2007(4).
[4]王冬芳,周物明.中观维度的流通费用与流通经济探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9).
[5]杜丹清.中国本土商贸流通产业竞争力提升与政府行为研究[J].江苏商论,2006(2).
[6]代兵.中国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的发展研究[J].商业文化,2009(8).
[7]王曼莹.区域流通企业连锁经营市场营销模式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9(5).
[8]沈文,赵萍.论流通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财贸经济,2007(2).
[9]谢志华.流通产业创新与区域发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10]张芮娟,姜曼丽.关于中国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的经营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