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日本百货公司巨头之一伊势丹集团在华开设的第一家门店——上海华亭伊势丹正式关门。
这不是伊势丹第一次在华关店。2007年9月,伊势丹关闭了开张仅2年的济南店。 此外,由于合作方的关系,原定今秋亮相的北京西单店也变得遥遥无期。
“我们在开店时会考虑环境的变化,但中国的发展变化太快了,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天津伊势丹公司总经理栗林徹对上海门店的关闭也表示十分遗憾。
进入中国15年,目前伊势丹在华仅剩下天津、成都、沈阳和上海梅陇镇4家店。“伊势丹在中国的扩张比较保守,带有试探性的意味。”曾与伊势丹有过深入接触的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史俊对记者如是表示。
然而,面对日本日趋萎缩的国内消费市场,伊势丹不会不觊觎中国的广阔市场。2006年,伊势丹集团公布的《伊势丹集团新十年发展规划》显示,未来10年在海外投资开设20家分店。其中,中国市场是最主要的投资对象。
关闭中国首店
“一言难尽。这次关门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谈起华亭伊势丹的闭店,上海华亭伊势丹公司销售服务部经理高超英言语中透着无奈。
据了解,闭店的直接原因是华亭伊势丹与物业方锦江国际购物中心的续约合同没有谈妥,因此公司选择了在合同结束前闭门谢客。但是,不再续约的背后,是客流量的持续减少,知名品牌不断撤离,以及连续5年销售额的下降。
这不能不让人怀念起它曾经的辉煌。1993年6月,伊势丹在华的首家门店——华亭伊势丹开张。作为日本首屈一指的高端百货,伊势丹的经验让华亭店很快成为上海高端百货的一面旗帜。1996财年,其销售额一度高达36亿日元。
然而,近年来随着上海淮海路商业布局的变革和发展,以及其他高档百货、购物中心的兴起,华亭伊势丹渐显疲态。2007财年,其销售额滑落至23亿日元,仅为11年前的63.9%,并且连续两年出现了营业赤字。
“日方有他们自己的理念,基本上是严格遵照他们在日本的经验,但这在中国就不一定适用了。”高超英对华亭伊势丹后期的没落有自己的看法,“伊势丹对市场的反应有时不够快,以至于它在与竞争对手争抢市场份额的时候总感觉慢半拍。”长期研究日本百货业态的零售专家黄伯效表示。
据了解,济南店也是因短期收益未达到日本总部的期望值而关店。此外,伊势丹原定今秋在西单开设京城首店,也因为合作方未能完全解决拆迁问题上而陷入了漫长的等待。
各自为战
记者了解到,目前伊势丹在华的4家门店中,天津伊势丹与上海梅陇镇伊势丹的经营状况一直较好,2008上半年的销售额分别达到32.5亿和31.2亿人民币,利润分别达到1.25亿和2.25亿人民币。
成功门店的经验为何没有被复制到其他门店?分析人士认为,与伊势丹一直未设立中国总部有关。据了解,自1993年进入中国以来,伊势丹在中国的门店直接对日本总部负责。
事实上,经伊势丹内部人士证实,中国门店在业务上各自为政,有时在招商采购、引进商户方面不但没有集约连锁,还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
“这与日本企业的风格有关,以集权式管理为主。”史俊对记者表示。而栗林徹也承认,未设立中国总部使得伊势丹的一些经验不能在中国很好的推广,“进入中国的时候,确实没有考虑规模性的发展。”
“但这种状况可能会有所改变了。”据栗林徹介绍,日本总部方面也已经意识到没有中国总部对其在华发展有所限制,最早会在2009年下半年会在华成立总部。
扩张计划继续
虽然在中国市场扩张不利,但伊势丹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却越来越重。
由于日本国内消费市场日趋缩小,加上大型购物中心和超市纷纷
拓展网点,使得日本百货业界面临着多重压力。据统计,日本百货市场总规模已持续11年下降。
伊势丹也不免受累于此,根据其2008年度报告,2008财年伊势丹的销售额同比仅上涨了0.5%。“日本百货行业的不景气,以及中国市场的持续高增长,将使得伊势丹把中国作为其发展重点。”史俊对记者表示。
作为一家老牌百货,伊势丹百货自1972年在新加坡设立第一家海外分店起,已有30多年的海外扩张历史。目前,伊势丹在日本以外的市场已经设立门店近20家。
2006年,伊势丹集团公布了《伊势丹集团新十年发展规划》,预计在2006年后的10年间,约有1000亿日元用于战略投资、装修店铺和向海外扩张。预计在海外将开设20家分店,其中,中国市场是最主要的投资对象。在中国市场上伊势丹将以上海为基础,向南方市场扩张;以天津为基础,向北方市场扩张。
“和久光百货、洋华堂、百盛相比,我们的发展速度有一些缓慢。但我们的理念是成功了再去开另外一家,要比较稳健的发展。”栗林徹对本报记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