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是通过东道国的外资企业实现的。本文首先介绍对外直接投资范畴,然后介绍技术溢出对东道国所产生的四种效应,分析影响技术溢出的主要因素。最后以我国零售业为例进行分析,指出外资零售企业进入我国到目前为止对国内经济和国内零售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仍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制定来引导外资零售业的技术溢出。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外资企业,零售业
一、引言
“对外国直接投资一个经济体中的常住实体(直接投资者)以在投资者母国以外建立一个企业形式的永久性利益为目标的国际投资活动。永久性利益意味着在直接投资者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关系,而且直接投资者对于直接投资企业的管理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OECD的定义强调了国外投资在东道国通过进行绿地投资或者并购取得东道国投资企业的管理权。而国际技术溢出传导渠道主要有国际商品贸易(包括国际服务贸易)、FDI、劳务输出、人口迁移以及信息交流等。本文分析重点放在外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且认为这种技术溢出效应是一种被动行为的结果,也就是外资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活动中产生,外资企业无义务主动推动技术溢出。
二、外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
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一)连锁效应。连锁主要包括前向连锁、后向连锁和群体连锁。前向连锁指某个产业引起为出口产业部门供货产业部门的发展;后向连锁指出口产业的扩大、产品数量的增加会加大以其产品为投入产业部门的发展。群体连锁指某个产业带动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外资企业进入东道国,必然要和东道国上下游企业发生业务关系。而且外资企业通常拥有管理、技术和信息上的优势,东道国连锁企业就可以在日常业务联系中“免费搭车”,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从而带动东道国连锁企业的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不但可以直接增加东道国的就业和税收,还可以通过连锁效应间接地推动东道国经济的发展。
(二)人力资本效应。是指外国公司对当地雇员的人力资本投资和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外国公司对雇员培训会提高东道国雇员的技术、管理和市场等知识水平。再通过正常的人员流动,使得外国公司先进的知识传递到东道国企业中去。这种流动既包括了人力资本的“有形”转移,也包括人力资本的“无形”转移。外资企业对当地雇员的培训是这个层面技术溢出的基础。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设立研发中心会提高东道国利用外资的质量,是FDI进入高级阶段的一种标志。通过设立研发中心,将会对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进而提高东道国产品的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三)竞争效应。外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利用东道国当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来获得更高的利润。因此,外资企业会对国内同类产品的生产企业产生竞争压力。相比较而言,外资企业要比国内的同类企业具有更科学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导致其产品在价格性能比方面远远高于国内企业所生产的同类产品。因此,对国内生产企业来说,即使外资企业主要针对出口市场也会感受到较强的竞争威胁,迫使这些国内企业通过制度变革或技术改进等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应对外资企业的竞争。
(四)示范效应。这主要是针对国内企业而言。进入的外资公司给国内企业展示出更好的产品、更新的工艺技术、更科学的管理理念以及更高的盈利性。这对国内企业起到一种示范作用。一方面现有的国内企业会通过模仿来复制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另一方面更高的盈利性会吸引国内资金投入到这个行业中来,推动内资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影响技术溢出效应的因素
(一)东道国市场化程度决定了溢出效应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市场完善程度和东道国潜在吸收能力两个方面:
首先,市场完善程度代表东道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制约了技术溢出效应。当市场发展程度不高,国内的同类产品厂商对外资企业形不成竞争能力时,过度的引入外资企业,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外国投资企业进入会对国内企业产生排挤、侵占国内企业市场份额,造成国内企业生产能力和盈利水平的下降;而且如果国外企业更多地使用进口品而不是国内产品作为其中间投入品(主要指加工贸易),那么对国内前向连锁企业的生产不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此外,东道国对知识产品的保护程度也是评价市场完善程度的重要内容。
其次,东道国潜在吸收能力与东道国国内企业发展水平和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有明显的相关关系。Fredrik、Sjoholm(1999)提出,技术差距与FDI溢出之间可能存在非线形关系。在初级阶段,溢出水平的确随着技术差距的增加而增加。当差距增大到某一水平以至于当地厂商无法在现有的经验、教育水平及知识基础上对国外先进技术加以吸收时,溢出将与技术差距的变化背道而驰。Borenztein(1998)和Blomstrom等(1994)称这一转折点为门槛,认为东道国应具备一定的劳动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才能跨过门槛,享受FDI带来的人力资本扩张的溢出。
(二)政府行为主要表现在通过制定政策促进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的发挥。政府通过经营和市场规制来完善一个有效竞争的外部环境,即保证外资企业良好经营环境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推动外资技术效应的外溢。同时,政府通过对国内企业的优惠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国内企业吸收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但政府的政策只能作为从后性、补充性的机制,要受到市场条件的制约,即前面一个因素影响。政府要在“过度竞争”和“垄断”之间确定一个合理的“有效竞争”水平。防止垄断是要限制外资企业通过其技术优势谋取东道国市场的垄断地位;预防过度竞争是要避免由于外资企业的高盈利水准吸引,国内企业大量简单复制,从而导致重复投资和生产能力过剩,影响产生规模经济。
四、以零售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根据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我国零售业全面开放是在2004年12月11日,这表明外资进入零售业一个新纪元的开始(黄海,2005)。早在1992年,我国正式批准第一家合资零售企业上海八佰伴。目前世界排名前50位的零售商多数已在中国开展业务,如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日本伊藤洋华堂等。2008年限额以上零售业外商投资企业(年主营业务销售额500万元以上)达到703家,占到我国零售业企业总数的1.68%,但从业人数和销售额占到我国零售业的7.44%和8.84%。在进入中国的十多年中,外资零售业不仅为我国零售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零售技术、服务观念等,同时也给国内同行企业带来竞争压力,客观上激发我国国内零售企业的活力,促进零售产业的发展。
(一)外资零售企业加大在我国的采购力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外资企业到中国各地设立批发零售企业,有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会员店、便利店、超大型购物中心、商品批发集散中心,等等。除了进口少量商品外,外资零售业绝大部分都是从中国国内采购的,例如沃尔玛中国销售中的本地产品达到95%以上。家乐福经营的商品95%来自本地生产。除了在东道国企业采购当地产品外,外资零售业还带动了同类商品的采购出口。2001年沃尔玛中国采购总金额为100亿美元,2003年增长到150亿美元,近几年采购总金额增长到180亿~200亿美元,增长幅度每年约为20%。“至今沃尔玛已与近2万家中国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而法国家乐福在中国的26个城市中一共拥有9,000多家供应商。通过外资零售巨头的采购带动了相关商品的生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外资零售业巨头在中国的迅速扩张,不断拓展其销售势力范围,也带动了与此有关联企业的发展,如物流配送行业、运输行业、银行支付体系,等等。一般来说,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卖场,一家分店开张需要500名左右的底层员工、20~30名中层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往往从当地人才市场进行招聘,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2008年统计年鉴显示,限额以上零售业外商投资企业的从业人数达到313,970人。
(二)通过人员培训,提高外资零售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外资零售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都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努力使人力资源本地化。同时,外资企业内部人力资本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一般员工淘汰率都比较高,也就是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因此,跨国公司花费巨资对本公司员工的培训客观上会产生一种外溢效应,尤其是高级管理者或职业经理人的流动。以沃尔玛对员工的培训为例:沃尔玛有90%的管理者都是内部培养起来的。沃尔玛培训分为两类:一是专业技能培训,如新员工岗位职能培训、新店管理层培训等;二是个人素质和管理能力培训,如领导艺术系列培训、顾客服务系列培训等。众多的培训一方面是因为零售业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是提高员工素质,给员工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吸引员工留在本企业。而且沃尔玛还曾提出首次3年合同期满后,可以与公司签订“终身合同”。但以上种种措施都不能消除沃尔玛人员的流动问题。近年来,先后发生沃尔玛中国区总裁张嘉声、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全球采办总裁崔仁辅等高管跳槽到国内企业。有媒体曾经评论:沃尔玛内部提升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使不少期待大展身手的精英们纷纷出逃,跳槽至竞争对手之中。这种情形使沃尔玛成为中国零售行业的黄埔军校。联系到家乐福中国区副总裁跳槽到北京华联,德国麦克隆的采购人员“集体离职”等等以往发生的事件,都说明外资零售企业培训往往存在沉没成本,而这种成本通过人员自然流动会对东道国行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三)国内零售业企业加快了企业组织创新和企业间并购。随着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并取得成功,国内批发和零售企业比较早地感受到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压力。从八十年代我国就开始对批发和零售业经营模式改革的探索,培育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商业企业和连锁公司,在2009年连锁企业百强排位中,苏宁电器以1,170.03亿元销售额、941家店铺的业绩,名列全国首位,销售额与店铺数分别比上年增长14.3%和15.9%。国美电器有限公司、百联集团分别以1,068.02亿元、979.15亿元亿元的业绩排名第2、3位。目前在零售连锁企业中,内资企业2008年达到门店数153,789个,营业面积8,800.63万平方米,销售总额17,242.6亿元,分别占总数的91%、86%、84%。相比较外资零售企业而言,内资零售企业具有本土优势,文化传统、消费习惯以及经营环境上都具有相对优势。面对外来竞争压力,国内零售企业在吸收国外先进零售业态方面步伐大幅度加快。例如,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集零售、餐饮、娱乐、健身服务、休闲于一体,整合商业、金融和地产概念。它九十年代末引入我国,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发展迅速。号称“全球最大MALL”的新华南MALL位于广东东莞郊区万江,是中国首个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旅游、文化、运动七大特色主题区的超大型主题式购物公园。同时国内连锁行业通过不断开设新网点和并购行为增强自己应对国外同行竞争的实力。而在家电零售业,国美、苏宁、五星和永乐近几年通过连续收购和并购业务,一方面增强了其自身实力;另一方面客观上抬高了外资进入国内家电连锁业的门槛。
(四)零售业盈利增加,吸引更多国内资金、包括民营资金的投入。2000年批发零售业销售总额为23,042.3亿元,到2008年增加到91,198.5亿人民币,增长了3.95倍。同期批发零售贸易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67%提高到84%。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来看,2000~2008年间国内零售企业销售收入从3,952.83亿元增加到29,036.1亿元;利润从238.16亿元增加到3,303.1亿元,2009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中内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利润分别占当年的84.2%、6.0%、7.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批发零售业利润主要由内资企业创造。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零售业是较早放开非国有资本进入的行业,同时其尺度也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国内其他资本的进入,促进了国内零售业各种类型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外资纷纷看好我国国内零售产业,准备大举进入的同时,国内的众多非国有资本加快了培育自己品牌的零售企业。众多国内零售企业通过上市或者变相上市,募集大笔资金,为企业快速扩张奠定基础。如,国美在香港借壳上市、苏宁以IPO的方式在深交所上市、上海百联集团通过将其下属的华联商厦并入另一子公司第一百货实现集团整体上市,等等。
(五)市场化程度和政府对内外资零售业竞争中的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批发零售产业取得巨大进步,与其市场化程度是紧密不可分的。批发零售产业是最早放开的,也是最早进入市场经济的行业。“零售业成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目前,96%的消费品、95%的农副产品流通完全放开,企业自主采购、自主定价、自主经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大。”市场化的环境能培育国内零售企业良性发展的外部竞争环境,推动批发零售企业科技投入和组织机构变革。比如,连锁经营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培育出诸如华联、苏宁、国美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大型连锁集团。他们在物流配送、经营模式、管理理念等方面与外资企业相接近。而中小商业企业通过引入“自愿连锁”、集体采购和统一配送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企业组织变革和流通业态的革新缩小了国内零售业与国外的技术差距,增强了我国零售业对外资溢出效应的吸收能力。
市场经济中,政府作为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维护公平的市场环境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抓大放小”、“国退民进”政策的实施,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流通零售领域,形成了多种投资主体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2009年大型零售企业销售额中,国有商业企业只占7.4%,集体商业占2.4%,私营商业占32.5%,其余为股份公司、外资及港澳台企业等。针对国内批发零售企业,我国政府相继发布了《流通业改革发展纲要》、《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纲要》、《零售业态分类》和《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和标准,积极制定促进中国批发零售业发展的各项具体政策和措施,建立促进内外资平等竞争、规范供应商与零售商关系、打破垄断、保护消费者利益等方面的规则。针对外资批发零售业,我国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和管理办法,最大发挥外资商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和国内零售产业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
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外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会对东道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但这种技术溢出效应的方向和效果要受到东道国市场化程度和东道国政府政策的影响。就我国零售业情况来分析,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和政府正确政策的指导下,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到现在为止,对国内经济和国内零售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客观上促进了我国零售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零售业全面开放,面对外资零售业的大举进入,更要注重市场化和政府在技术溢出中的作用,一方面应当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完善政府间调控经济的功能;另一方面加快立法步伐,完善流通法律体系,规范竞争秩序,创造内外资企业的良好外部发展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杜美丽。外资零售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应对措施。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2.
[2]张立春,罗骥。FDI技术外溢效应的理论及其应用。云南大学学报,2005.1.
[3]陈万卷。冲击与促进一外资零售企业带来的启示。对外贸易实务,200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