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零售转变提前到来
不过,本土零售商或许依然不能太轻视外资零售商。
快消品市场研究机构Kantar Worldpanel的最新报告显示,虽然,与去年第三季度相比,在中国本土零售频频发力的情况下,外资零售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比如高鑫零售从去年同期的8.0%降到了今年的7.9%,沃尔玛集团则由去年同期的7.8%降到了7.0%;永辉超市的市场占有率由去年同期的1.2%升至今年的2.0%,并连续保持五个季度的全国市场稳定增长。
但外资零售商对快消品市场依然占有主导地位。截至9月9日的今年快消品市场占有率的前两位依然为高鑫零售和沃尔玛。而在前十大零售企业中,主要外资零售的市场占有率超过23.3%,而主要内资零售的市场占有率仅有16.5%。
同时,在业界认为外资零售新掌门人带来的影响还没到预期时间点的时候,他们的动作和反应却已迅速呈现。此前,由于年初外资中国区才集体换帅,2012年被认为是沃尔玛、家乐福们等的战略惯性期和政策的过渡期。
前述的沃尔玛门店扩张放缓和采购优化就是例证。虽然随着2012年新店扩张节奏放慢,在少了外延式扩张带来的销售增长后,沃尔玛等外资零售商拉动销售就更依赖于有竞争力的价格和商品、服务的内生驱动。但沃尔玛等似乎已找到调整的方向。
以当前舆论聚焦的沃尔玛的采购优化为例。此前,业内对沃尔玛的供应链系统未发挥出其全球零售老大的效力早有诟病,采购系统架构过于复杂、分散,产生资源重复和浪费比较严重,效率偏低几乎是公认。此次新帅高福澜主导的采购体系的调整,意味着沃尔玛由原来“总部—区域—城市”的三级采购模式,调整为“总部—区域”两级,采购大权进一步回收,可以进行集中采购,降低采购价格。
“采购体系是零售业的命脉,高福澜正在将此前的本土化策略转向美国沃尔玛的模式,压缩成本、集中采购和集中配送,一旦成功,业绩规模将会更大,也会发挥出沃尔玛的供应链优势,这才是对本土零售业的真正威胁。”业内认为,目前沃尔玛在华放慢扩张速度,而转向注重新开店的质量,并重点强化价格优势,是目前环境下相当理性并快速的反应。
实际上,高福澜试图让沃尔玛中国“回归”的还不仅仅是采购一个领域。沃尔玛中国区公共关系高级总监李玲在谈到对高福澜的评价时说,务实的零售人。“他每周都有三四天是在巡店中度过,亲自与一线员工交流,亲自将工作的心得总结成‘与Greg同行’,以邮件形式发送给全体沃尔玛中国员工。”
而沃尔玛的新年会上,首次面向员工的高福澜竟单膝跪地、与员工交流。“单膝跪地与员工交流”正是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首创。显然,高福澜正在用自己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以及对零售细节的专注将以往在高速扩张中渐渐迷失方向的“沃尔玛文化”重新注入中国团队,实质是在带着沃尔玛向零售本质的回归。
而对于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布局,依然属沃尔玛“迈出的步子”最大,其次就是麦德龙。随着互联网使用的普及和电商配送体系的不断完善,拥有技术、不缺资金的外资零售商们获得的增长的先机优势无疑非常可观。
同样在中国遭遇回归“领头羊”地位挑战的家乐福也在暗地储蓄能量。在谈到如何面对政策红利消失的挑战时,唐嘉年反而坚称中国市场城镇化的机遇大过挑战,并强调创新很重要。“当局势不妙的时候就必须有所选择,有侧重,”唐嘉年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家乐福注重长期发展,更关注是把零售业的本职工作做好,把门店开好,而不是考虑领先者的地位。 唐嘉年称,家乐福在农超对接、食品安全检测、节能技术等诸多领域仍保持着不断创新的领先优势,比如家乐福今年的能源花费相对2007年而言已减少30%,而节能投资一般1年已能收回投资。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认同外资零售巨头回归零售业本质的转变,她表示,在零售新时代,中国消费者正从关心商品价格转向更多关注自身个性需求和商品本身,零售企业只有创新转型、研究、摸准消费者需求,才能迎来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会。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