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袁 茵
北京报道
4月12日,《2004年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在北京发布。据悉,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今后每年将发布一次,该报告针对我国流通产业的特征和发展前景做了分析预测。
报告显示,从1994到2004的12年中,中国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外资商业企业302家,合同利用外资资金45.35亿美元,开设店铺3903个。报告的结论是,外资对中国流通业影响不大。
零售业有没有过度开放?
针对2004年外资流通业的发展,商务部黄海部长助理认为,从目前状况来看,外资流通企业在中国流通领域的市场份额还比较低。有数据表明,2003年,外资流通企业在全国外商零售额所占比重是2.6%,2001和2002年两年的比重相差不多,几乎每年的增幅在0.1%左右。
黄海部长助理公开预测:“2004年的统计数据出来后,外资流通企业在全国外商零售额的比重不会超过3%。因此外商流通企业暂时不会对中国的整体流通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一观点似乎给此前业界的部分忧虑吃了颗“定心丸”。
早在2003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宏伟提交了“中国零售业过度开放报告”。他认为,目前在开店数量上,外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已从进入期转向全面、快速的扩张期。面对携现代经营理念而来的国外零售商,传统商业不堪一击。
2004年两会期间,北京物美集团董事长张文中也表示,中国对外开放以后,如何使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在中国市场有一个共同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这是零售企业目前最为关心的一个要点。
和国内的流通企业相比,《2004年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认为,外资流通企业出现了以下新特征。
首先,外资流通企业的市场拓展重点集中在东部地区的大中型城市。目前国家开始从政策上鼓励外资流通业向中西部地区发展。因为中西部的外商投资原本属于限制类,目前可以按照非限制类的政策来处理。
其次,外资流通企业的经营方式相对集中。大型超市成为外商投资商业的首选投资方式。虽然在整个的市场份额中,外资所占比重并不高,但是在大型超市这种具有较高流通效率和效益的业态上,外资所占得份额相当大。
第三,外资流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其全球配置商品资源的战略步骤。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中国所销售商品的95%均为国家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显示出强大的采购能力,大量采购中国生产的质优价廉的消费品和其它工业品,供应全球销售网络。
第四,外资流通企业进入和拓展中国市场的方式,正在从投资建店转向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方式。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2004年,英国TESCO公司以2.6亿美元的价格,向顶新国际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顶超控股”收购了乐购超市50%的股份。借此全球第三大连锁企业、英国TESCO公司正式进入中国零售市场。
“零售国家队”名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郁认为,和外资流通企业相比,去年国内大型流通企业表现出成长迅速的特征。
根据《2004年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2004年全国前30家连锁企业销售额为3845.6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店铺总数为13801个,比上年增长23.8%,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7.1%,比上年增长1.2%。
但是和外资流通企业相比,中国流通企业还存在很多差距,例如竞争力不高、快速扩张能力较差,财物的运作能力不高、营销技术能力低、成本控制能力弱、人才聚积能力不强,品牌价值能力低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黄海说,为了增强我国零售业的整体竞争力,中国将有意识培育一些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现在商务部已经列出了一份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名单,也就是广受瞩目的“零售国家队”,并将对名单上的企业给予一定支持。但是这种支持和以往的试点不同,被列入培育名单的企业集团,其发展主要还是依靠自我完善和自我壮大,政府部门只不过是在政策上提供一些便利条件而已。
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的一位官员透露,目前这个名单还没有正式对外公布,要等4月中旬召开的全国流通工作会议之后决定是否公开。据悉,在全国流通工作会议上,国务院领导将就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现状作重要讲话。
据部分流通业人士告知,商务部的名单曾在私下有过透露,大约包括国内20家大型知名流通企业集团在内。
早在2002年年底,我国出台的《“十五”商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就提出,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其中要重点发展培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规模效益突出、管理规范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