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争”。
江苏苏果超市日前宣称,其未来3年的发展战略是销售收入达到260亿元,连锁网点达到2200家,其中农村市场网点达到1500家,所占销售额比例达到70%。而农村市场的大部分来自长三角的外围地区安徽农村。
在外国零售业加速布局国内大中城市的同时,长三角的一些本土零售业也不声不响地走上了扩张之路。它们的策略是,在巩固已有市场的同时,加速拓展周边农村市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广被克隆的“农村战略”
4月22日下午4时,江苏东海县牛山镇的苏果超市外,40多岁的当地农民刘根正把洗发水、香皂等日用品放入自行车车篓。他告诉记者,自从镇上有了超市后,他就经常来买一些日杂品。“我们现在也像城里人一样到超市买东西了。”刘根说。而根据牛山镇苏果超市总经理丁玉云介绍,东海苏果超市只用了4年时间就已经发展成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的东海名店,解决了400多名下岗工人和农民的就业。
目前,苏果已经建立了2000多家超市型“农家店”。据苏果集团副总经理殷仁定介绍,苏果60%以上的门店扎根县城以及县以下的农村,经营的品种中70%为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销售规模中一半多的份额是在农村实现的。
苏果是江苏省供销社的下属企业,与农村有着浓厚的“血缘”关系。在起步阶段,苏果就采用整体加盟方式,实现了对区域农村市场的全面覆盖。业内人士称,“农村包围城市-占领城市”战略是苏果成功的关键。
而现在,苏果的农村战略似乎正被一些大型连锁超市“克隆”。湖南万客源超市、步步高超市,河北好日子超市,浙江慈客隆超市等也都开始实行“农家店”战略。 双重夹击下的战略转移
近年来,中国主要便利店企业出现了超速发展的状况。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33个国内便利店企业的门店数量进行了统计:2005年末,33个企业的店铺总数达13071家,较2004年的9836家增长超过3成。
而随着中国零售业的放开,外国资本也正在加快进入步伐。2005年,商务部批准设立外资零售(含批零兼营)企业187个,是2004年批准的零售企业的6倍多。与此同时,沃尔玛、家乐福、易初莲花等外资零售巨头也纷纷加大跑马圈地的力度,在中国市场新开店数量猛增。
目前,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一些地区的优势已经开始显现。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400家超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境外零售商超市的单位面积销售额为2.06万元/平方米年,远远高于本土零售商超市的单位面积销售额1.4万元/平方米年。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最新统计则表明,在上海、北京、厦门、大连、青岛、杭州等商业发达、消费较高的城市,外资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均已超过7%。
在来自内外两方面竞争压力的双重夹击之下,超市倒闭的情况在去年多有发生。中国零售业特别是便利店企业开始向中小城市实施战略转移,其中不少选择“走向农村”,试图通过“错位竞争”来建立“农村根据地”。尤其是像百联、苏果这样的长三角本土大型超市,不仅向农村转移,而且还采取向长三角以外的广大农村“突围”。这是这些企业规避过度竞争,壮大自身实力的重要手段。
当然,众多零售企业走上建立“农村根据地”的道路,并不排除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2005年2月,商务部启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希望通过这一工程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对于有关项目,政府通过贴息、补助等形式予以扶持。 农村成本土零售业重要砝码
苏果、“好日子”等之所以热衷于“农村根据地”,除去错位竞争的考虑之外,农村近年购买力的迅速上升是重要原因。
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5.5%。而在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66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7%。
在长三角地区,“十五”期间农民生活水平更是有了长足的提高。2005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60元,实际增长6.4%;江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76元,实际增长8.4%。
今年一季度,苏果实现销售收入59.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86%,增长了近12亿元。其中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在安徽马鞍山、淮南、阜阳等地的新布点。苏果有关负责人表示,安徽的网点将进一步向周边县及乡镇延伸,努力将其占比提升到70%以上。与此同时,苏果在江苏的扬州、泰州、盐城、南通等地区也已开始酝酿动作。
“农村市场正在成为本土零售业抗衡国际巨头的重要砝码。”业内人士分析称。本土连锁企业正在通过改造供销社传统网点、吸引社会加盟等途径迅速做大。而与此相关的一个事实是:2006年第一季度,我国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达6030亿元,同比增长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