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根据入世协议,中国零售业市场从这一天开始全面开放。事实上,外资零售巨头正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对本土零售业形成渗透和吞并之势。过去一年内,无声蒸发的本土零售企业至少有100家。更让本土零售 企业心惊胆战的是,外资零售巨头正加速潜入内地的二、三级 城市,而且其扩张速度令人咋舌。 2004年12月之前,除了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巨头通过“曲线”方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大部分外资零售商还只是隔岸观望。2004年12月之后,外资零售巨头即开始了在中国市场闪电式的“跑马圈地”,除了在全国“遍地开花”外,还通过不断收购本土零售 企业迅速布局。
截至目前,世界跨国零售500强中,已有七成(350家)在中国抢滩登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外资企业所占新兴业界的营业额比例已接近或超过50%。与此同时,本土零售商却呈节节败退之势,仅去年一年就至少消失了100多家。
商务部否认开放过度
很多专家和本土零售业者都认为,中国零售业的开放“过了火”。 自2000年跨国零售巨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关于“零售业是否开放过度”、是否“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争论就没停止过。2002年,由东方家园建材超市董事长张宏伟牵头完成的、长达100多页的《中国零售过度开放报告》送达高层,然而时至今日,政府主管部门、学者、本土从业者仍未达成共识。
11月7日,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表示:“从商务部政策的角度来看,外资商业企业在华并未享有超国民待遇,而且至少在网点审批、资本金、设店程序等3个方面甚至还没有享受国民待遇。”这是中国零售业市场完全开放后,商务部官员首次正面回应“开放过度”说,亦表明中国零售业市场开放的政策不会转向。
而今年“两会”期间挑起“外资威胁论”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最近再次对“外资商业企业在中国仍享有超国民待遇”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并希望政府对内资企业予以保护。
一位资深的本土零售从业者表示,现阶段外资零售企业的经营行为是以扩张和抢占市场为目的,而并非盈利。但在形成垄断后,他们即可以通过不属于国家的零售渠道和全球采购链,对国内的制造业形成打击。
厦门等地超市濒临灭绝
主管部门认为,商业开放是否影响经济安全,关键在于外商能否取得国内市场的控制、支配或主导权。而目前从总量上看,外商现在占国内零售市场的份额不到5%,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不过,黄海也表示,应对外资大型综合超市的快速发展现象予以关注。在最早进行开放试点的厦门、大连、上海、天津和北京等城市,外资大型超市所占当地市场的份额已分别达97.3%、43.4%、39.2%、35.3%和28.0%,扩张速度令人咋舌。
自2004年年底中国零售市场全面开放之后,外资零售巨头纷纷开始调整在中国的战略布局,渐渐呈现外资企业深入二、三级(省会及省内大城市)市场、外资独资化、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明显增加这3个新特点。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指出,不少外资零售企业今年一改过去的平稳发展策略,在加快发展步伐的同时,加大对二、三级市场的关注度。目前,外资零售企业开始加速进入城区人口为20万左右、甚至更小的城市。
家乐福(中国)发展总监吴庆指出,家乐福已开始关注内地的三级和四级城市(地县级城市),到今年底,家乐福在中国的店铺将达到96家左右,即新开店铺17家左右。与此同时,沃尔玛今年动工和规划中的16家门店,几乎全部分布在二、三级城市。家乐福、百安居、宜家、易初莲花等也都提出了拓展国内二、三级城市的计划。
商务部一位官员透露,为调控城市大型店铺合理布局,《城市商业网点管理条例》将最快在明年初出台,政府亦鼓励外资和本土大型企业向广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布局发展。
另外,外资零售企业独资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商务部去年批准了187家外资零售企业,其中外商独资的124家,占63%。而先前进入的外资零售企业如麦德龙等,也纷纷从内资合作企业中收回股权,实行独资经营。此外,通过并购国内零售企业实现快速扩张,正成为外资企业进行战略布局的重要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