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作为国民经济血液循环系统的流通企业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通胀压力的形势下,要通过多种措施,推动流通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其稳定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关键词:流通企业 增长方式 发展弊端 路径探索 流通业提速发展的必然性 (一)国家整体产业发展规划的必然要求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设,促进流通业发展,国务院于2007年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提升流通业的信息化服务水平;2009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提出物流企业要把商品流通网络做强做大,加快流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企业重组步伐,鼓励城市间流通平台的信息共享。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今后五年国家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为今后几年我国流通业的加速发展确定了方向。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流通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为例,根据国务院在2010年5月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长三角区域将成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服务业将成为推动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这一规划的颁布和实施必将加速长三角地区流通业的提速发展。加速长三角地区流通企业的整合,实现流通资源的共享,对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具有重要作用。
(三)地方经济发展对流通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流通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以江苏省为例,早在2002年2月,江苏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02-2010年)就颁布实施,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江苏省在交通、流通、信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采用现代流通管理技术和装备,建设现代化的流通基础设施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构筑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使江苏省成为现代流通产业大省。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江苏省流通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已处于领先水平。但是随着江苏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和货运量不断增加,对流通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现代流通和供应链管理理论,构筑信息化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对提高全社会流通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经济运行成本,促进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流通企业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流通企业发展到今天,在流通企业数量、企业经营规模、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其对生产制造企业、消费者乃至国家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但是,目前流通企业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通过对部分流通企业的走访调研发现,流通企业的增长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粗放型增长方式制约流通企业发展
在流通企业成长初期,企业数量和经营规模都不是很大,运营效率也比较低。这一时期,流通企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就是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铺点设摊上,在很多地方都建设流通设施,通过摊点数量取胜,于是形成了目前我国流通企业多、经营实力弱的局面,这正是流通企业粗放式增长模式的典型特征。很多流通企业希望通过在某一地区甚至全国设立企业的流通点位,但是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弊端,虽然在发展初期对于企业比较有利,但在今天的流通市场中已经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阻碍了部分大型流通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步伐。
(二)企业管理机制不完善
良好的机制是一个组织正常运转的强有力的保障,对于组织的日常运行和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流通企业而言亦是如此。但是,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很多流通企业并未建立起完善、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从流通企业的日常管理规章制度到长远规划的保障制度,从企业员工责任制度到企业人才激励机制等,都存在问题。有的流通企业偏重于日常管理,有的偏重于成本控制,还有企业的长远规划保障制度只是针对三至五年而制定的,有的企业根本不存在真正对企业在五至十年甚至更远的发展规划的保障制度,这对于流通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
(三)恶性竞争不断升级
随着流通行业的快速发展,流通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在为生产制造企业的产品运输、销售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提供了便捷渠道的同时,流通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随之出现的就是恶性竞争加剧。以速递行业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速递行业出现并开始发展,至今经过了二十几年的时间,速递公司的数量已经超过一万家,但是这些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注册资本达到100万元的民营快递公司不超过20家,排位前四位的快递企业的市场总份额占整个市场份额的比重低于50%。在速递企业数量多、实力弱的环境下,要想存活并发展并不容易。部分速递企业就采取了各种手段同其他速递企业进行竞争,这使得整个市场趋于混乱,恶性竞争异常激烈。恶性竞争导致的流通市场混乱对于速递企业的运营管理不利,对于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速递企业不利,对于我国整个速递行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四)流通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全球流通业的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跨国流通企业纷纷投入巨资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电子商务。虽然初期投资巨大,但是信息化对流通企业加快信息传递、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具有明显的作用。反观国内,虽然有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电子商务对企业调整经营结构、转变经营模式的影响,并且已经很好地运用电子商务。但是,大部分流通企业依然保持原有的经营结构和传统的经营模式,并未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企业经营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种意识上的不足和行动上的滞后将导致下一个流通业发展阶段竞争力的进一步下降。
(五)稳定经济社会的功能没有凸显
如前所述,流通企业是连接生产制造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生产制造企业若没有流通企业帮助其将产品顺利地运输和销售,很难专注于产品的研发而后生产,这将导致一些生产制造企业的倒闭,由此就会引发工人失业、收税下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没有流通企业的参与,就不会有现在如此多的选择机会和便捷的购买渠道,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其购买目的的实现将是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与此同时,消费者也是劳动者,如果生产制造企业倒闭,其经济收入有可能受到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消费水平的下降,由此将改变其消费支出。这一点体现在国家整体经济层面上就成为经济波动的因素。而当前我国经济正在承受着较大的通胀压力,此时流通企业通过发挥自身优势,保障生产制造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供需通畅,对于稳定目前经济社会形势具有良好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来看,流通企业本应具有的稳定经济社会功能并没有凸显出来。
流通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路径 (一)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注重企业内涵建设
流通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单纯依靠铺点设摊的传统做法已经行不通了。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企业的内涵建设上来,实现流通企业增长方式的优化和升级。流通企业不再将资金、人员投入到铺点设摊上面,而是将各类资源进行整合,根据企业自身发展规模和长远发展规划,将整合后的资源投入到其核心业务上面,改进业务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逐步提升流通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化程度和资源运用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水平。
(二)完善运营管理机制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流通企业的运营管理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正常运转需要企业内部领导和员工的积极配合,需要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良好合作,需要有各种制度的保障。在日常管理方面,要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确保流通企业的每一项业务都能准确、及时地进行,各个环节之间不能够出现“真空地带”;在人才的招聘环节,要形成良好的保障制度,确保引进的人才认同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并肯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企业领导要关心企业员工的生活,及时帮助员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能专心工作;流通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员工工作激励制度,对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员工要进行有差别的奖励,并通过人性化的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维护流通企业的外部形象;另外,流通企业要有较长期的发展规划,并为此规划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
(三)深化企业间合作机制以实现企业共赢
在流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深化流通企业合作机制对于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实现合作主体共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目前流通企业存在着数量多、实力弱的特点。在此形势下,流通企业应该加强深化企业间合作机制,通过各类流通资源的共享、实现流通企业在采购、库存、运输、配送等环节的合作,降低流通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这样做不仅仅使有合作机制的企业受益,而且对于整个流通行业而言都受益,对于规范流通行业竞争秩序、改善流通行业整体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利用电子商务实现流通企业信息化升级
地方流通行业协会要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未来产业规划,为流通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尤其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流通行业协会更应该充分发挥区位、经济、人才、政策等诸多优势,加强与政府、企业和地方高校的合作,建立电子商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流通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信息咨询服务,提升流通行业信息化水平,为企业经营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指导,为区域流通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提供技术保障。
(五)政府加强管理引导并发挥企业的稳定经济功能
鉴于流通企业对于稳定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政府部门有必要加强对流通企业的管理和引导。首先,政府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及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来引导流通企业的发展,使之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其次,政府可以创建流通网络服务综合平台,提升流通企业运营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务便捷程度。流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开展合作,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抗风险能力,实现流通企业共赢;另外,政府可以通过诚信公开制度等加强对流通企业的管理,规范流通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确保其实现流通本身这一目标的同时发挥稳定经济社会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穆建军.现代流通企业建设初探[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10) 2.张颖,陈荣铎.现代流通企业激励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10(19) 3.李玉银,杨梅.中小商业流通企业品牌建设探究[J].商业时代,2010(22) 4.李飞雪.浅析流通企业内控管理[J].会计师,2010(10) 5.陈建琴.探索金融危机下我国商贸流通企业发展之路[J].武汉商务,2009(10) 6.姚玉洪.促进中小流通企业发展的对策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