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理论和零售企业管理理论作为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将零售企业的资源要素和能力要素作为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的基本要素,采用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从财务的角度设计具体的评价指标,为企业管理者识别和评价自身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6年的7.9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万亿元,增长98.3%,年均增长18.1%,消费品市场步人了快速发展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期间之一。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最现代化的零售经营业态都已先后在中国登陆,中国零售业成为全球竞争最激烈、增长最迅猛的行业之一。中国零售业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内资零售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求得持续发展,是每个内资零售企业面临的课题。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能为零售企业提供竞争优势比较的方法,为企业管理者认清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培育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提供借鉴,同时也可以为企业股东、供应商、银行和政府部门识别和评价零售企业提供帮助。 一、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必须寻找理论上的依据和支撑。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理论简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于1990年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学者哈默(Gary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经典论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中首先提出。文中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综合。”
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核心竞争力迅速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众多学者纷纷对它的内涵、构成要素、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主要以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起来,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理论主要有三大流派:一是以迈克尔·波特(MichelE.Porter)为代表的“市场结构论”(又称环境论),它侧重于从企业外部产业结构和企业的市场定位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二是以伯格·温纳菲尔特(B.Wemerfelt)为代表的“资源基础论”,它侧重于从企业内部的资源差异性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认为企业间存在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积累的知识的差异,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三是以
1.服务人员不能客观引导消费者进行商品的比较。顾客接受消费品信息最直接的渠道来自于服务人员的介绍,而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品以及服务态度将直接影响顾客对商品信息的接受和认可。如果服务人员能够提供较好的服务,客观引导消费者进行商品比较,将会更好地促进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实现。在实际销售过程中,服务人员往往是根据自身主观臆断或带有其他目的对商品进行比较评价。这种主观臆断的比较评价会使顾客产生反感,不利于促成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发生。
2.超市产品无差异化。随着超市商品日益同质化,消费者在购买商品过程中将会更加注重超市的购物环境、超市所提供的服务。超市应当更加注重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 3.超市便利性程度不够。便利是超市消费者考虑最重要的因素,超市消费者一般会选择离家较近的、交通比较方便的超市。距离短不仅为消费者节省了体力成本、经济成本,更节省了时间成本。由于时间宽裕程度不同,消费者对于时间付费的意愿也存在着不同。常常是越忙碌和紧张的消费者越愿意为时间支付费用。因此,超市应当在方便顾客出入、停车和减少排队等候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此为消费者提供尽可能大的便利。 (四)实际购买阶段存在的问题。图四通过对淮安五家超市在实际购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数据中发现,目前超市在实际购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结账排队等待时间过长、收银台结账效率低下、收银台人员服务态度不好。
1.收银台结账效率低下。收银台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顾客的满意度又直接影响着顾客对该超市的忠诚度,这将直接影响顾客的惠顾性购买。
2.结账排队等待时间过长。结账排队人数众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超市生意的火爆,但是结账排队等待时间过长会使顾客产生厌烦情绪,这也将大大降低顾客的满意度。
3.收银员态度不好。收银人员作为超市的服务人员,她们的行为举止将直接影响整个超市的形象。收银人员态度不好将直接影响顾客的满意度,同时也损害了该超市的品牌形象。
(五)购后评价阶段存在的问题。消费者对产品的实际感知起始于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或消费过程。对购买的满意程度取决于最初的期望水平,当对产品功效的感知与最小期望水平匹配,即功效水平等于或高于最小期望水平时,通常会导致消费者满意。当对产品功效的感知与最小期望水平不匹配,即功效水平小于最小期望水平时,通常会导致消费不满意。
图五通过对淮安市五家超市购后评价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的数据中发现,目前超市在购后评价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超市利用虚假广告夸大商品属性、顾客投诉处理不及时、售后服务不完善。
1.超市诚信问题导致消费者最小期望水平过高。顾客感知的超市的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促销活动和售后承诺等方面,其中消费者对促销中的诚信问题最为关注,超市的诚信缺失严重损害了顾客满意和顾客的重购意愿。超市为了刺激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常常会运用一些夸大商品属性的虚假宣传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这些夸大性的广告无意中增加了消费者的期望水平,当消费者购买并使用该产品后,发现产品的实际效用小于消费者的最小期望,这时就会产生顾客不满意。
2.对于消费者的抱怨、投诉处理不够及时。超市对于消费者的投诉处理不够及时,对于那些经过处理还不满意的顾客,超市也没有去深入思考原因。超市对顾客投诉的处理结果几乎没有公开过,而且一般没有设置专门的顾客投诉处理部门。这严重损害了超市的品牌形象,降低了超市的美誉度。 3.售后服务问题。超市售后送货的及时性以及提供售后服务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后评价。目前超市在售后服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售后送货不够及时以及售后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冷漠,这些问题都会促使消费者产生购后不满意,如果不能及时的处理好这些购后不满意,将会给超市带来巨大的损失。
五、基于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营销策略
(一)基于认知需求阶段的营销策略。购买行为始于购买者对某个问题或需要的确认。市场营销人员或企业要确定激发某种需要的环境,即找出可引起对某类产品感兴趣的常见刺激因素。消费者觉察到目前实际状况与理想状况的差异,从而认识到一个问题或需求。需求可能由内部刺激引起,也可能由外部引起。
1.感官刺激策略。认识需求阶段,超市对消费者需求刺激的形式主要包括文字、声音、图片、灯光。通过卖场设计影响客户的消费心理,可以刺激客户需求,进而促进销售。比如说环镜色彩,卖场可以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来烘托卖场气氛传达购物信息。
2.加强广告投放力度和强度。通过广告媒介树立超市独特形象,借助电视、电台、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体,提高超市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使消费者对超市产生认同感。
3.销售促进策略。销售促进直接诱导消费者发生购买行为,都是以改变消费者的现场购买行为为导向的。消费者促销手段种类繁多,超市目前主要运用的手段有价格促销、回扣或折扣、抽奖活动和竞赛活动、会员积分、奖品、奖券等。大部分消费者促销手段都是为了提高购买行为的发生率,即提高消费者购买某种特别产品或某种系列产品的次数与可能性。消费者促销可以通过树立某一品牌的商品形象或树立公司形象,以鼓励消费者不断地购买此产品。
4.商品美陈策略。美陈工作是影响消费者心理的良好手段,如利用卖场中的背景音乐,缓解消费者的焦虑心理;利用醒目的打折牌刺激消费者立即购买的欲望;利用合理的商品陈列,增加购物心理等。这些作用可以不同程度地为销售者带来收益。更值得注意的是,商品美陈对消费者心理产生的影响往往是持续性的,可以形成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为销售者创造长久利益。 (二)基于信息搜寻阶段的营销策略。消费者的需求被唤起以后,有的不一定能立刻得到满足。这种尚未满足的需求会造成一种心理的紧张感,促使消费者乐于接受想要商品的信息,甚至会促使消费者主动地搜集相关信息。 1.拓展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可以在传统获取信息渠道的基础上拓宽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比如说在网络广告、手机短信、宣传气球、在户外大型LED电子广告屏上做广告等。
2.品牌化营销策略。超市通过提供差异化的商品或服务,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包括提供不同档次或类别的商品或服务等。超市应当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形成自身独特的品牌形象。如沃尔玛始终坚持“天天平价”的经营理念,不追求奢华,持之以恒地每天做到廉价,为顾客提供优质廉价、品种齐全的商品和友善的顾客服务,并且始终坚持沃尔玛的优良传统,“服务社区、回报社会”,笑迎八方客,用爱心与真诚使顾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努力做好超出顾客的期望。
(三)基于评价决策阶段的营销策略。消费者在获得全面的信息后,会根据这些信息和一定的评价方法进行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进行比较,一般涉及到产品属性、品牌信念、效应要求、评价模式四个方面。
1.环境营销策略。顾客在超市购物时,店面布置、专柜设计、产品摆放、灯光设置、气氛营造、色彩搭配都会影响到顾客购物的情绪,所以,超市的设计应方便顾客活动,营造舒适的购物环境,直接从视觉角度吸引顾客。 2.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观。超市间的竞争从以价格竞争为主要特征的低层次竞争向以服务为主要手段的较高层次的竞争过渡,人们已经意识到价格竞争迂回余地有限,服务竞争上升的空间是巨大的。因此,超市需要认识到“优质服务促进销售”是至关重要的。超市需要在全体员工中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观,要从商品的品种、质量,服务,购物环境等方面,尽可能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真正体现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3.加强服务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意识。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策略可以仿制,技术可以引进,但是员工的观念、技能和经验却是不能模仿和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超市作为服务业的一种,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素质则更为重要。因此,超市企业在制定策略的同时,还应利用激励机制,吸纳人才,留住人才,并提供全面系统的职业发展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进取心,使企业有长远的发展潜力。
4.产品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策略。随着超市商品日益同质化,超市经营者只有不断地改善进货渠道,提高进货产品在功能、外观、价格、质量等方面差异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竞争对手相区别,在竞争中取胜。同时,超市还可以通过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来吸引消费者。
(四)基于实际购买阶段的营销策略。消费者通过对商品反复的比较评价后,形成指向某品牌的购买意向,从而做出实际购买决策。
1.设立快速收银台,提高收银效率。消费者可忍受的排队时间取决于秩序是否井然以及一切能反映等候的时间长短的迹象(队伍中的人数以及他们推车中货物的数量、收银员的速度)。超市里消费者排队结账队伍过长等问题容易使消费者产生抱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该超市的整体印象。超市可以通过设立快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Hamel)等为代表的“企业能力论”,认为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是该组织的特殊能力,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能力体系,其能力的积累、保持和运用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虽然国内外学者有着诸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视角,但就“关于核心竞争力应该有着怎样的特性?”却有着共通之处,归纳起来主要有六方面特性:一是价值性,即能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二是异质性(独特性),即企业拥有的独一无二,并能为企业提供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三是不可模仿性,即其他企业难以复制的东西;四是难以替代性,即不易受到替代品的危胁;五是延展性,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渗透到企业产品或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六是动态性,即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长期的竞争发展过程中逐渐培育形成的。
(二)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有特征。零售业是指以向最终消费者(包括个人和社会集团)提供所需商品及其相关服务为主的行业。从事零售商业活动的企业称为零售企业,零售企业的基本业务环节包括业态的选择和定位、店铺的规划和设计、商品的采购和库存管理、商品的陈列和促销、商品销售和顾客服务等。根据我国《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标准,将零售企业具体划分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商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17种零售业态。因此说,针对最终消费者所从事的商品销售和服务活动的零售企业是通过各种不同的业态经营模式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不同需求,它包括有店铺经营和无店铺经营两种形式,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有店铺经营的零售企业。 由于零售企业是处在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中间的流通环节,主要职能是进行商品流通,通过商品销售和服务为顾客创造价值,其价值链的构成在业务流程、组织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具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六大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特 性,即以服务为中心的商品销售活动,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二是差异特性,零售企业具有多样化的业态和业种,而不同的业态和业种都有着自身独具的特征。因而从行业角度看,不同业态和业种的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根据零售行业的不同竞争特点,迈克尔·利维(Michael Levy)和巴顿·A·韦茨(Barton A.Weitz)认为:对零售企业来说,建立长远的竞争优势取决于5个因素:(1)顾客忠诚;(2)商店选址;(3)与供应商关系;(4)信息管理与分销系统;(5)低成本经营。这5个因素融合起来就可以建立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再结合“资源基础论”和“企业能力论”,笔者认为:零售企业经过长期精心培育起来的、独特的、不宜模仿的、能够给零售企业带来有差别的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最终构成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具体表现在资源方面有:店铺资源、人力资源、品牌资源、信息资源;表现在能力方面有:获得顾客忠诚度的能力、获取店铺资源的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信息化管理和分销能力、高效的营运管理能力。
二、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为了帮助零售企业正确认识其自身的竞争优势及其与同行业其他企业之间的差距,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工作。选择何种指标、多少个指标构成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数据来源的可能性和可靠性,而且还要有理论依据。在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建立时,我们依据以下原则:
继承性原则: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继承性地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理论,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理论和内容运用到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上,同时结合零售企业的行业特点,使所设计的评价指标能够系统科学地反映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全貌。
综合性原则:通过多维度的设计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要素,形成一个多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同时考虑到零售企业多业态的特征,寻求能够反映和评价不同业态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共性因素,侧重于企业绩效和结果的定量评价,更多从财务的角度进行评价指标的设计。
可操作性原则:一方面,评价指标所涉及的经济内涵应该概念确切、含义清楚,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明确;另一方面,评价指标所需要的数据要易于采集、可靠性强,计算方法简便,便于分析、对比和评价。 三、基于财务视角的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上面的理论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我们从零售企业的资源要素和能力要素两个维度构建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评价要素和指标设计上,尽量采用财务评价方法。评价体系由四层次构成:(1)最高层(总目标层):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2)基本要素层(目标层):包括资源要素和能力要素两部分;(3)评价要素层(准则层):资源要素中包括4项评价的内容,能力要素中包括5项评价内容;(4)评价指标层(指标层):共设计了32项具体评价指标。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一)资源要素。依据“资源基础理论”,资源要素是构成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零售企业间存在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积累的知识的差异,最终能够产生收益差异,说明零售企业资源优势能够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这些资源要素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点,是零售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按照零售企业运行的特点,零售企业的有形资源主要体现在店铺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源最终体现在品牌资源,积累的知识的差异体现在信息技术水平方面,即信息资源。这些资源要素构成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支撑和载体。
1.店铺资源。零售业界有不少专家认为,零售业成功的关键是“place-place-place”,即选址一选址一选址,甚至有人把零售业称为“选址决定命运的产业”。随着我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内资零售企业为了获得与外资零售企业竞争的砝码,“跑马圈地”获得优质店铺资源成为大多数零售企业共同的选择。而外资零售企业为了进入中国零售市场,往往通过收购、兼并内资零售企业的方式,获取在中国市场的优质店铺资源,快速建立终端销售网络。这些都说明,优质的店铺资源成为零售业经营中重要的有形资产,并能给零售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具体的评价指标为:营业面积(平方米),反映企业可使用的店铺经营资源总量;单位营业面积产生的营业额=营业额/营业面积(万元/每平方米·年),单位营业面积产生的利润额=营业利润/营业面积(万元/每平方米·年),主要反映店铺资源的运营效率。指标性质属于正向指标。
2.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零售企业经营的主体,谁拥有了优秀的人力资源,谁就拥有竞争优势,企业的经营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人才素质和人才管理水平。人力资源是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的评价指标为:职工总人数,反映员工总量;人均营业额=营业额÷职工平均人数(万元/人·年),人均营业利润=营业利润÷职工人数(万元/人·年),反映员工的劳动效率。指标性质属于正向指标。
3.品牌资源。零售企业品牌是区别于其他零售企业的标志,品牌一方面代表一个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另一方面还代表顾客对企业的认识度、美誉度、信任度、忠诚度、追随度和持久度。对零售企业来说,品牌蕴涵一种潜在的企业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对消费者来说,品牌是质量和信誉的保证,可以减少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和风险。因此,品牌是一种无形资源,品牌给零售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是内在而持久的。具体的评价指标为:品牌价值。品牌价值的大小可以参阅有关品牌研究机构(如世界品牌实验室)每年对外发布的评估结果,上市公司也可以参阅股票的溢价。指标性质属于正向指标。 4.信息资源。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实现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在业务上的协同能力,优化和提升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营运管理和顾客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管理绩效和节约企业管理成本,同时为零售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分析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信息。这些都将形成零售企业的差别竞争优势,因此,信息技术成为零售企业重要的资源要素。具体的评价指标为:信息技术拥有率=信息技术总值÷企业总资产,反映企业已经拥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技术的投资收益率=信息技术带来的收益÷信息技术投入总额,反映企业信息技术所创造的价值水平;近三年信息技术投入增长率=近三年内信息技术的投入平均增长额÷期初信息技术总值。指标性质属于正向指标。
(二)能力要素。“企业能力论”流派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系列核心能力的体现,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保持和运用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通过恰当的业态选择和战略定位、供应商的选择和战略合作、商品的销售和服务、商品经营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共同推动来实现的,使这些经营与管理上的优势转化为高效率和高收益的优势。高效率和高收益的优势,从财务的视角来分析,主要表现在:强大的规模实力、良好的财务结构、高效的营运能力、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1_规模实力。通过绝对值指标反映企业的规模和效益水平。具体指标有资产总额、净资产额、主营业务收入、毛利额(净销售额与所销售商品成本之间的差额)、净利额(毛利额减去运营费用,再加上或减去其他收入或费用,又称税前利润)。指标性质属于正向指标。
2.财务结构。反映企业经营的安全性和可持续的生存能力。其中,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总资产结构,以及企业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流动比率反映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速动比率反映企业偿还紧急债务的能力,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其中速动资产是指现金、有价证券、应收票据以及应收账款等快速变现的流动资产,速动资产的计算可采用流动资产减去存货的办法;固定资产比率=固定资产÷股东权益x100%,反映固定资产占股东权益的比例,如果固定比例超过100%,说明部分固定资产的投资是靠负债来维持的。指标性质属于适度指标。 3.营运能力。反映经营者利用资产创造财富的能力,对资本的可持续的营运能力。其中,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平均资产总额×100%;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平均流动资产×100%;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100%;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前三个指标分别从总资产、流动资产和存货三个层面反映资产的周转情况,指标性质为正向指标,周转率越高越好,管理费用率属于负向指标,指标低好,用于考察企业的管理效率。
4.盈利能力。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其中,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收入÷平均资产总额x 100%;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平均流动资产×100%;主营业务净利率=主营业务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主营业务毛利率=毛利额÷主营业务收入×100%,其中,毛利额=主营业务收入一主营业务成本,成本费用利润率=净利润÷成本费用额×100%。指标性质属于正向指标。
5.发展能力。用近三年的数据考察企业的资产增值情况、收入增长情况以及利润增长情况。其中,近三年总资产平均增长率=近三年总资产平均增加额÷期初总资产额×100%;近三年净资产平均增长率=近三年净资产评价增加额÷期初净资产额×100%;近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近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额÷期初主营业务收入×100%;近三年净利润平均增长率=近三年净利润平均增长额÷期初净利润×100%。指标性质属于正向指标。
四、结论
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资源要素和能力要素构成,其中资源要素构成零售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载体。能力要素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动力,能力要素是各种资源要素在投入产出活动中综合作用的产物,既有对资源的依赖性,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对资源的反作用力,两者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形成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零售企业竞争特点出发,吸收了“资源基础论”和“企业能力论”理论思想,从资源要素和能力要素两方面,采用综合评价法,从财务的视角设计了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列出了具体评价指标的内涵和计算方法,具有指标容易识别、数据易于获取、计算方法简单的特点。但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仅是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工作的一个方面,下一步计划构建评价模型,选取一定有代表性的零售企业,搜集企业相关财务数据和企业内部经营数据,开展实证研究,以验证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