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此文的初衷,在于揭示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虚高”,为饱受油价困扰的公众出口“恶气”。但采访过程中遇到的羁绊,却令记者再次体会到行业垄断的积弊,因而不得不调整文章主旨。
然而,即便是根据公开资料分析和少数几个愿意接受采访人士的“点拨”,成品油价格“虚高”的疑问,仍无法真正从记者心中打消。
以炼油亏损为例。国内炼油环节的垄断(目前,全国非国有炼油企业不足百家),使得炼油企业亏损难以真正服众。因为国有炼油企业与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巨额关联交易。
锦州石化今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向母公司销售成品油的金额为54亿多元,占同类交易的比例高达60.93%。即:公司成品油产品中,60%多一股脑儿卖给了持有自己80.95%非流通股的大股东——中石油。同样,公司向中石油采购原油及化工原料的交易,也占到同类交易的69.03%。与锦州石化相似,石炼化向持有自己79.73%非流通股的大股东(中石化)销售的成品油比例,更是高达100%,而采购原油的比例也达到97.91%。
事实上,在现有两大公司垄断原油炼制的背景下,由于配置计划和供应保证等原因,国有炼油企业的巨额关联交易在客观上无法避免。而作为两大公司系统内的一个生产环节,五花八门的财务手段,也完全可以使所谓的“炼油亏损”没有半年报上显示得那样惊心动魄。
除此之外,原油进口结构的单一、开采成本的不完全核算,以及成品油炼制、运输和销售环节的投资不足与体制矛盾,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虚高”。
进口方面,过分信赖中东原油的现实,不仅使“马六甲困境”愈演愈烈,也使中国在进口原油的成本控制上很难优化。在原油自采领域,油价接轨国际本无可厚非,但下一步如何在石油产业链上下游间合理分配高额利润,却是政府的当务之急。此外,如果炼油企业的炼化设备可以更多地吃些“粗粮”(高硫油);成品油运输体制可依实际需求,不断优化;成品油批发与零售真正实现公平竞争,那么,目前“虚高”的成品油价格将有望下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