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买家在过去的一年中在国际市场频频出手。
海尔竞购美国第三大家电制造商美泰克公司,华为竞购著名英国电信设备制造商马可尼,南汽收购罗孚,中海油竞购优尼科……
尽管有成有败,但在海内外媒体中引发惊呼:中国并购时代到来了,中国跨国公司群体出现并开始发力。
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的定义,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拥有资产,包括工厂、矿山、销售和其他营业机构的所有企业,典型的跨国公司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厂商,以寡头垄断为主,拥有上亿美元的销售额,其子公司分散在几个国家。
在其他特征上,跨国公司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处于领头地位的市场份额、领先的技术、无可取代的渠道、多项行业知识产权,以及众多的高素质的人才。
当然,还有数十年成型的管理经验以及全球优秀的管理者。
表面看似热闹,但究竟谁是中国的跨国公司呢?要寻找一个群体或者标本的时候,似乎又无所指。
CNOOC、HAIER、LENOVO……
上述英文字母,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它们同对应的中文联系起来的,虽然他们已经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的跨国公司。
中国式跨国公司
如果把1979年10月成立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视作中国首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那么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则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经过25年的发展,中信已成为业务遍及全球的综合性跨国财团。
与中信几乎同时走向世界的还有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首钢集团公司、中远集团以及中国银行等。作为第一批中国跨国公司,它们在初涉国际赛场时尽管还显得相当稚嫩,甚至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它们已逐步熟悉国际竞争规则,有的甚至成为行业领袖。
20年前在国际航运市场上还只是三流选手的中远集团,如今已是世界最大的船东之一,“COSCO”(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的英文缩写)在全球都是一个令同行尊敬的标志。
成立20年的海尔集团,在张瑞敏的领导下,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家电强势品牌,并于1998年开始重点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目前已在美国、意大利等国建有超过10个生产工厂,全球年营业额在2004年就超过120亿美元。
就在第一批跨国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新一批的中国跨国公司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2005 豪购
对过去一年中国公司的表现以及未来趋势的判断和分析,波士顿咨询公司在上年年末发布了一份《向世界舞台迈进:中国企业的对外并购》的报告称,中国目前处于对外并购的第四次热潮,今后几年对外并购将继续发展并日益活跃。
“目前我们在经历新一轮海外并购热潮,特征就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在过去4年,发生了100多起中国企业对外并购活动。”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兼董事麦维德说。
事实如此,2005年可以用“豪购”来形容中国企业的频频出手。数字显示,并购金额可能突破140亿美元,这个数字是2004年的2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公司并购的手笔越来越大。
2004年最后一个月,联想公司收购“蓝色巨人”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开启了10亿美元以上大规模海外并购交易的序幕。
去年,中国网通、中海油、中石油,纷纷登上了国际大规模并购的舞台,其中,中海油竞购优尼科(Unocal)一案,更以185亿美元的总标引人注目。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刚完成的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FDI)方式中,跨国并购和股权置换呈现增长势头,战略性投资正在成为企业海外发展的新途径。
2005年境外并购类投资占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4.7%,对外并购主要集中在电讯、汽车、资源开发等领域。
未竟事业
严格意义上说,中国迄今还没有一家具有一流竞争力的世界级跨国公司。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是指能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进行最佳配置的企业,而中国目前的顶级企业中无论是已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银行、中石化,还是近年来表现抢眼的海尔、联想、TCL和华为,它们都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在全球配置资源的程度。
李东生就曾坦率地承认,TCL只是从业务结构来看具备了跨国公司的雏形,还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尽管中国公司有拓展全球业务的雄心,并正试图通过收购全球性品牌、扩大海外市场等行为加速成为跨国公司,但这只是一种设想,因为收购仅仅是开始,消化、整合,变为“造血”的工具才是最终目的。
中国还处于跨国公司的开始阶段。在专利、品牌、渠道、高级人才等战略资源上,中国跨国公司差距还很大。但欣慰的是,中国公司的学习能力很强,它们不仅仅在产品创新方面有所意识和突破,在公司治理和管理方面,也开始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