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莞市政府这两年招商引资态度的转变上,可以看到东莞期盼经济转型的迫切心情。对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规划,就是这种迫切心情的产物。
2006年1月底,记者驱车前往东莞市政府近年大力打造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从中感受到的,是一番有别于各种官方报道的景象。
松山湖何以招商难?
据资料显示,整个松山湖园区面积达72平方公里,并有近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丰富的植被,可以想象假如整个园区的招商工作完成后,那将是一个何等壮观的城中城。
但记者进入产业园后,放眼远眺,见到的却只是一片广阔得一眼望不到头的规划空地,由于隆冬的缘故,切成一片片的土地上长满了枯黄的杂草。开车转了大半圈,才看到零星几栋企业建筑,处在这一大片“白地”当中,显得甚是孤单。
这样的情景让人错愕。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地处珠三角腹地,是2001年11月经广东省政府批准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莞市政府一开始就显现出欲借这个园区招揽高科技项目,摆脱低成本加工车间老面孔的迫切愿望。然而从2003年初开始招商到现在,只有寥寥可数的数十家企业进驻园内,这对于72平方公里的园区来说,无疑远未成气候。
与此相对的是,汽车驶离松山湖不久,我们就经过了一片鳞次栉比的厂房,同行的东莞企业家告诉记者,那是一片密集的IT制造产业群,是东莞前两年招商引资的成果,企业老板多为香港或者台湾人。
这一小片厂区当然只是东莞制造业的小部分剪影,然而其透露出来的活力,足以让人想起“若东莞至深圳的公路堵车半小时,世界市场的电脑价格便会上涨5%”这个闻名全国的比喻,多么生动地描述出东莞近年来作为傲视全球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地位。
一新一旧两片招商规划用地,一面是招商难、冷冷清清;一面却是热火朝天、活力逼人。这鲜明的一幕对比,正暗合着专家对东莞的批断:东莞经过了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高速增长阶段后,正面临着转型的困惑和阵痛。
粗放型增长走到尽头
靠“三来一补”起家的东莞,在过去20年是幸运的,因为它凭借靠近香港的地缘优势、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很快吸引了大量港台资本,完成了资金的原始积累。1996年以后,东莞GDP的平均增长率超过24%,这也是《报告》称东莞是“经济增长加速度最快”的城市的根本依据。
然而,根深蒂固的加工模式除了加快了东莞的经济增长速度外,也给东莞的后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丁力表示,当社会处在粗放型工业时期,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主要看土地资源、廉价劳动等资源是否具备,一旦有了这些资源,再加上大量成本指向型资本的投入,这个地区在此阶段的发展后劲就会比较足。然而,这个阶段可以持续多久呢?显然,当粗放型产业所需的各种资源消耗殆尽的时候,这种增长模式就不能继续下去了,而且还会留下土地紧张、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后遗症,最终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
而目前,东莞正即将走到粗放式增长阶段的尽头。2004年,东莞的GDP增长率下降到19.6%,2005年上半年为 18.7%——GDP增长率首次明显下降,使东莞从安于暂时性繁荣的心态中猛然惊醒。醒来的第一眼,政府看到的不但是资源的匮乏,更令他们痛心的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除了这两年偶尔还抬头“冒个泡”的步步高,东莞居然一直没有培育出几个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优质品牌。
因此,东莞市市委副书记、东莞市市长刘志庚才痛心疾首地说:“如果再以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作为优势来引资,和自杀无异。”
与一些同样面临着过度依赖粗放型和外源型经济的城市来说,东莞虽然已经“病”得不轻,但它总算在关键时刻看到了“病情”的关键所在,并没有讳疾忌医。
刘志庚表示,东莞市政府决定调整东莞的产业结构,通过政策限制土地利用效率低、劳动力密集的加工企业进入东莞。
从2005年开始,东莞下辖的32个镇区对外招商的项目要向市政府报批,没有项目就不能建厂房;项目投资额不得低于100万美元;同时宣布提高地价,最低工资也从原来的450元提高到574元。
产业升级的困惑
香港的刘先生前几年在东莞办的漂染厂,被政府和专家们列入了外源型经济中的成本指向型企业和高污染企业之列。政府引资态度的转变直接影响了他的企业命运。
“很明显,政府现在不喜欢我们这样的企业了。”刘先生说,以前政府把他“引”进来的时候,态度非常好。
但不久前,他的一个朋友兼同行托他在东莞找一块地,也想进东莞设厂,刘先生努力了一段时间,明显感觉到政府对他们这类企业态度的转变。最后,这位朋友还是没有如愿进入东莞。
不仅如此,2005年下半年,刘先生自己的生产牌照也到期了,他到政府部门办理续牌的时候,却得到了“不再续牌”的消息。这对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不能续牌,就代表着不能开工生产,政府这么做,分明就是要把我赶走。”
停牌没多久,刘先生就因亏不起停工造成的损失而只好把厂迁到湖南。他在东莞的厂房用地还有五年才到期,为了不至于白白损失几年的土地租赁费用,现在还在设法对外转租。
2005年上半年,东莞签订的外商投资项目第一次同比出现下降,减少了117宗;与此同时,一些劳动力成本比重超过总成本20%的加工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不太情愿地陆续搬离东莞,据称现在有的港商甚至已经把新厂开到了广西和越南边境。
大名鼎鼎的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就是在政府这样的思路下产生的。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松山湖几乎还没有任何项目的时候,东莞市就已经投入了100亿人民币,建设了100多万平方米的设施,今后5年还计划每年再投10个亿作为科技企业的扶持资金。这样的大手笔投入,目的是彻底改变以往低成本加工车间的老面孔,吸引大量拥有自主品牌和设计的制造企业,以及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和掌握专利技术的研发型企业进园,从而实现东莞产业升级的第一步。
然而,经过两年的努力招商,我们在松山湖规划地块前看到的仍是一片荒芜,问题出在哪里呢?一位在东莞经营了5年企业的负责人认为,东莞作为全球制造业重要基地,早已声名在外,但它给人们的印象无非是一个充满了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充满污染、缺乏文化的大工业基地而已。 而“科技含量高”的企业需要的并不是这些,他们更需要充足的人才储备、浓厚的自主创新技术氛围。东莞目前在这方面的条件乏善可陈。
按照传统的人才口径(即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职称以上人员)统计,东莞市本科生占人才总量的比率不到20%,深圳的比率是38.55%;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仅占人才总量的1.48%,而深圳的比率则是7%。
“土地资源没有了,劳动力成本上升了……东莞继续进行粗放式增长的条件已不再具备;而这么多年来过分依赖外源型经济,又制约了东莞内源型经济的发展,没有足够的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可以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想重新招揽和培养技术创新企业吗,又受到了种种资源的限制!”丁力毫不留情地摆出了东莞未来发展难免遭遇的种种难题,“因此,虽然东莞至去年为止仍是珠三角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但我们并不看好它的发展后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