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无疑是今年欧盟与中国双边贸易中最热门的一个词汇。23日,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表示,已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来自中国的鞋以低价倾销到欧盟,因而欧盟委员会建议从4月起对中国产的鞋类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而关税额度则从4月份的4%在六个月内上升到19.4%。
“一年里分阶段征收反倾销税的情况以前从未有过,这不符合相关的反倾销法律规定,”广东省公平贸易局局长陈立鹏2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8个多月以来,欧盟鞋类反倾销活动充满了这种‘不按规矩出牌’的行为,举一反三,我国外贸各行业都要警惕。” “鞋案”:种种做法史无前例
作为“欧盟对华鞋产品反倾销应对联盟”的发起人、广东创信鞋业董事长吴振昌26日对记者说,最新的消息显示,3月9日欧盟贸易委员会将召开会议,征求25个成员国的意见,惩罚性关税现在还只是临时性措施,预计欧盟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把惩罚性关税正式确定下来,到那时关税就将持续5年的时间。
“但企业的运作和成本都是不一样的,因而在以往的反倾销案件中,应诉的企业也会获得相对较低的税率,有单独税率和平均税率之分,”吴振昌说,“这种给予一个国家的所有企业同样税率的情况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觉得很不公平。”
陈立鹏说,以前欧盟发起反倾销特别是提出惩罚性税率的时候,都会提出相应的企业成本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即使是寻找“替代国”也要明确标明“替代国”的成本构成,但是这次“4%到19%”的税率却缺少相应的依据。
行业内人士说,给出奇怪的税率标准,在鞋类反倾销案里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欧盟发起反倾销调查后,有150家左右的中国皮鞋企业和30家左右的劳保鞋企业应诉,其中有13家企业被指定接受欧盟官司调查,然而调查结果却令业界大跌眼镜,无一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不讲规矩意图平衡内部矛盾
陈立鹏说,欧盟之所以采取这种“史无前例”的做法,根本目的是为了平衡欧盟内部市场矛盾。而曼德尔森也在此前明确表示,对于渴望获得亚洲廉价商品的零售商、以及声称85万个本地就业机会受到威胁的欧洲制鞋商,他已经最大限度地兼顾了二者的利益。
涉案金额高达7.3亿美元的鞋类反倾销案件波及中国1200余家制鞋企业和400多万工人,也是欧盟制造商和零售商“角力”的一个战场。意大利是对制裁中国鞋的主要推动者,而一些北欧国家因来自中国的中低端产品对其制造业部门威胁甚微,强烈主张维护对中国鞋产品的自由贸易。
另一方面,欧盟大型零售商一半以上的鞋子货源在中国和越南,鞋子采购期又长达6-8个月,如果限制亚洲国家生产的鞋子,进口商和零售商难以及时调整采购方向;如果反倾销税将每双鞋的生产成本提高4-6欧元,欧盟市场上的零售价格就会上涨15-20欧元,容易“激怒”消费者。
一些业界人士分析,“4%到19%”的渐进方式就是为了照顾欧洲零售商的利益,使他们获得足够的缓冲时间调整商品结构和削减成本,甚至来得及去寻找中国以外的生产商或贴牌工厂。
同时,为了照顾另外一些欧洲知名品牌拥有者的利益,运动鞋基本上被排除在反倾销名单之外。 警惕波及其他行业
陈立鹏说,对比去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可以看出欧盟此次鞋类反倾销采取了种种“不按规矩出牌”的做法,根本原因在于内部不同国家经济机构的差异,这使欧盟在出台反倾销政策时必须更注重“平衡”不同国家、不同利益集团的关系;其次,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产业转移又使得不少欧洲厂商与中国制造商的利益紧密相连,经过去年纺织品贸易争端后,双方不断发展的“联合维权”也让欧盟更加谨慎;中国企业的成熟和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能力也成为欧盟采取反倾销措施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专家分析认为,在鞋类贸易争端之后,“平衡”的手法会越来越多地用于中欧之间的贸易争端。因而中国企业应当更大声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以维护自身权益。
吴振昌说,他们代表的100多家中国鞋制造商希望在与欧盟贸易救济司司长维尼格的当面会晤中为自己辩护。而在维尼格3月10日起对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中,走访温州地区的鞋业制造商将是一项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