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国流通业将形成怎样的格局?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流通业将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今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年,将成为这些变化的关键转折点。 农村包围城市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加速升级,将带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城镇化加快发展,市场潜力巨大。作为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我国流通业将实现跳跃式增长。
“扩大内需”政策将为流通行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十五”期间,受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我国社会消费品流通总额从2000年的3.4万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6.7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5%。新疆证券研究员邹国英认为,由于本轮投资周期自2001年开始,投资率上升较快,导致最终消费率逐年下降。其中,居民消费率的下降是导致最终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说,扩大内需政策在“十五”期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的增长,但增长效果与计划存在一定偏离,尤其是居民消费率不升反降造成内需不足的状况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并且强调“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邹国英认为,接下来的5年里,在扩大内需的政策指引下,国内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将扭转居民消费率下降的趋势,并逐渐提高。良好的消费环境将对我国流通业产生积极影响,促进流通业市场容量的较快增长。
流通业的增长点将主要集中在农村。“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按照规划的要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分别年均增长5%。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不足,一直是抑制全国消费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消费市场的逐步培育和启动,将为我国流通业发展打开广阔的发展空间。
外资撞击内资
从2005年起,外资开始大规模向国内流通业进军。“十一五”时期,进入我国流通业的外国资本将呈级数增长。流通业将出现外资“合纵连横”,内资重新“洗牌”,行业急剧成熟的格局。
在“十五”后期的2004年12月11日,我国按照加入WTO时的承诺,取消了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流通业全面对外开放。去年以来,国内流通企业频频发生大规模并购重组:银泰举牌百大集团、鄂武商,物美与美廉美联合,华平投资入股国美电器,最近又传出家得宝收购东方家园。在这些并购重组的背后,不断闪现外资的身影。
北京证券研究员齐欣认为,我国流通企业起步较晚,而流通行业在2004年以前已经部分对外开放。因此,我国流通企业一直处于“内外夹击”的不利环境。不但国内流通企业之间竞争激烈,而且还要面对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流通巨头的竞争。
流通全面对外开放以后,相对于外资而言,内资流通企业的优势基本上不复存在。而且,由于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差异,国内流通企业处于非常不利的竞争地位。
全国政协委员、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宏伟认为,外资进入我国市场,并不是因为税收优惠,而是看中了我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在目前国际资本过剩、国内资金也非常充裕的形势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应该尽快统一,具体做法可以是外资提一提,内资降一降。这样才能真正给国内流通企业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在今年的提案中,也呼吁政府发挥法律和政策的作用,解决客观上存在的外资连锁企业享受“超国民待遇”的问题。
张宏伟表示,政府这些年为加快流通业发展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导致国内流通企业这几年失去了很多机会。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变,政府对国内流通企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去年8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齐欣认为,在“十一五”时期,国内流通业将加剧整合,内资与外资“对决”的结果,将带来国内流通业的迅速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