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5000亿元人民币的家电市场。盛宴之下,资本云集。严晓群、李东生、顾雏军、何享健……这些家电业巨头曾频频挥舞并购大旗。如今,他们当中有的沦为阶下之囚,有的深陷后遗症的痛苦之中。当然也有人获得成功,然而,最终没有人能够成为“中国的松下”。
与家电业制造业形成对照的是,国美这个当今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业巨头,却获得了成功。如果把中国家电业比作一条大江大河,那么,各路资本竞雄江湖,最终却注定要被沉淀在下游。这似乎是曾经纷纷扰扰的中国家电资本演义的宿命所归。
大并购与大崩盘
20余年波谲云诡的家电江湖,差不多就是半部中国当代商业史。而一部中国家电资本演义,至今还远没有到曲终幕落的时候。
据汉鼎世纪估计,中国拥有5000亿元人民币的家电市场。盛宴之下,资本云集。从各种形式的资金募集,到资本并购的频繁发生,资本的潜流在这一行业里始终异常活跃。
2003年被称为中国家电业的资本时代。严晓群、李东生、顾雏军、何享健……这些家电业巨头都频频挥舞并购大旗。他们当中,有的如今沦为阶下之囚,有的深陷各种后遗症中,也有的获得了成功。但具讽刺意味的是,最终没有人能够成为“中国的松下”。
与家电业制造业各路人马杀入并购乱阵之中,最终斩获无多,形成对照的是,国美,这个当今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业巨头,在黄光裕的操作之下,却获得了成功。如果把中国家电业比作一条大江大河,那么,各路资本竞雄江湖,最终却注定要被沉淀在下游。这似乎是曾经纷纷扰扰的中国家电资本演义的宿命所归。
不仅仅是“国退民进”
短短几年间,中国资本市场就出现过几个有代表性的年份:2002年中国并购元年,2003年民企上市涨潮年,2005年民企造系崩盘之年。
中国家电业大并购发生在2003年。在这一年,家电业板块上市公司一直变局环生。家电民企并购上市公司或通过买壳上市,成为当年家电行业的一大特色。家电业的几大商系在同一时间集体亮相:格林柯尔系、斯威特系、美的系……
这是一场被认为是“国退民进”的资本运动。彼时,国有资产以改制的方式,退出竞争性行业。一些传统国有大型家电企业纷纷转型变制,有的甚至彻底告别家电行业。民企则通过购买家电企业的“壳”获得上市融资渠道,或是通过收购家电上市公司,涉足家电行业。但改制只是开启了中国家电并购的契机,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行业内部。
在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两轮驱动下,世纪之前的近20年,中国家电业完成了前期的积累与整合,阶段性的存亡格局基本底定。此时,家电业形如一座“围城”:旧的资本需要退出,新的资本则欲进入。在新一轮资本的作用下,家电业重新洗牌成为一种新的游戏规则,并购与造系运动则成为业内洗牌的一种特殊方式。
家电业也是一种特殊的“烧钱”行业。对许多家电民企来说,融资渠道十分有限。单纯依靠供应链形成的资金募集、运转手段已经愈加艰难。新的资本运作方式——直接上市或者借壳上市,被家电民企所认同。有的家电民企至今仍未如愿上市,但早已采用向供应链业成员出售内部股的方式进行新一轮融资。
同时,并购被业内认为是挖掘家电“资本时代”新的利润源的手段。通过并购,强化内部资源整合,形成协同效应,被认为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家电族系潮起潮落
如果说2001年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电器,标志着国内家电行业已经进入资本时代,那么,2003年家电并购则更加汹涌澎湃。
一度被称为“家电业并购大鳄”的顾雏军,2000年7月通过格林柯尔科技控股公司(8066.HK)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攫取到第一桶金之后,便开始其在中国制冷行业大肆并购的5年历程。
2002年3月15日,格林柯尔以3.48亿元的价格收购科龙电器(000921)。2003年,格林柯尔再以2.07亿元控股美菱电器(000521);年底,又耗资8亿元收购亚星客车(600213),收购主体是扬州格林柯尔——一家顾与其父亲共同拥有的私人公司。2004年4月,通过扬州格林柯尔,以1.09亿元收购襄阳轴承(000678)29.84%的股权;5月,又收购了扬州亚星(600213)60.67%的股权。
通过一连串并购,格林柯尔从名不见经传的一家制冷剂生产民企,很快变身为中国股市响当当的“格林柯尔系”(图1)。
另一位“黑马”斯威特系于2003年开始进入家电江湖。南京斯威特集团的前身是南京SVT新技术创业公司,成立于1992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南方信息产业集团兴办,严晓群时任总经理。中科院于1993年退出,公司变成7个创始人自己的公司,性质变为民营,严晓群出任董事长为实际控制人。
严晓群在业内也被称为“资本市场的运作高手”。2000年,他开始涉足资本市场,以斯威特集团为平台,以2.87元/股受让了一钢集团持有的一钢异型(现名“上海科技”,600608)3500万股法人股,成为其第一大股东。2002年底,斯威特入主著名纺织企业ST中纺机(现名“中国纺机”,600610)。半年后,中纺机摘掉了戴了多年的ST帽子。
而真正让严晓群和斯威特系在资本江湖声名大震的,是其于2003年8月击败顾雏军和格林柯尔系,以8.73亿元的价格,购得小天鹅(000418)1亿多股国有法人股(占总股本的27.84%)。随后,2005年初,斯威特再度击败格林柯尔和TCL集团,完成了对长岭集团重组,从而将*ST长岭(000561)纳入斯威特系旗下。
在业内,美的集团同样以造系著称。自2003年,在短短的两年之内,“美的系”(何享健家族产业)从单纯的家电产品制造业,相继进入了房地产、汽车、上游配套制造产业。在纳购了云南客车、三湘客车、荣事达、上风高科(000967)、华凌集团(0382.HK)和佛山金科等众多企业,坐拥包括美的电器(000527)和旭光股份(600353)在内的四家上市公司之后,何享健家族已经初步完成了产权改革、企业集团架构重整以及对“美的系”的建构。
TCL集团则在2004年把李东生的“国际化”变成了现实:2004年1月,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共同成立TCL-汤姆逊电子有限公司(简称TTE);2004年4月,TCL又并购了阿尔卡特移动电话业务,成立了TCL-阿尔卡特移动电话有限公司(简称TAMP)。
众所周知,中国家电民企的造系运动于2005年遇挫。在继顾雏军和格林柯尔系崩塌之后,今年,严晓群和他的斯威特系也踏上了顾的覆辙。李东生执掌下的TCL集团现在也正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巨亏。在这些企业“恐龙”中,目前只有何享健家族的美的系算是稳健。
时下,家电造系运动仍在继续。海信系和长虹系正成为家电造系的两股新的力量。
并购变成“穷帮穷”
按照之前的一种说法,中国家电制造业通过并购,有望成为“中国的松下”。但遗憾的是,所谓“中国的松下”至今仍然未能成为现实。
从全球并购经验看,并购成败关键在于并购后的整合,这恰恰成了中国家电民企并购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有评论曾经非常形象地指出,家电并购容易变成“穷帮穷”,一不小心做了“丐帮帮主”。像小鸭、长岭、美菱等企业之所以陷入某种困境直至被并购,其内部都存在着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收购这样的企业容易,但真正要让它们脱胎换骨却极其困难。
毫无节制的多元化运作,同样是家电业并购过程中的一大死穴。并购后带来的一堆品牌,也是一个弃之可惜,用之麻烦的问题。是多多益善,还是整合为一?国内企业都选择了前者,而从全球来看,无论是日本的索尼、东芝、日立、三洋,韩国的三星、LG,欧洲的飞利浦等等,家电巨头们基本上采用的是单品牌战略,因为,家电产品与肥皂、牙膏等日化产品不同,家电是耐用品,消费者的忠诚度非常重要。
按照国际经验,系族企业的多元化扩张辅之以合适的金融市场和融资渠道支持,有可能促进产业整合和经济发展。但中国家电业并购过程中经常容易遭遇多元化陷阱,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会产生“天花板效应”,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却无法产生相应的效益,甚至出现效益递减的现象。
也许正是受上述并购难题所困扰,以至于顾雏军的格林柯尔系和严晓群的斯威特系,都近似地形成“初期发展→快速扩张→快速的短期资金融通→再扩张→资金链条紧张→危机→溃败”的路线,最终折戟沉舟,彻底被资本市场所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