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大鳄”并购财技
“一地鸡毛”、利润近乎贫血的家电业却又是培育中国首富的行业,这是中国家电业蕴藏着的一个经典悖论。资本“大鳄”黄光裕在中国资本圈演绎了一系列惊人的财技,其个人财富迅速呈几何级数攀升。同样形成财富滚雪球效应的,还有苏宁、永乐等家电连锁企业。
“国美”们的并购
家电连锁业最近两年的并购整合,要远比家电制造业更吸引行业的眼球。国美们的每一个动作,几乎都成为行业的爆炸性新闻。
据统计,2000年到2004年的5年间,国内前7名的家电连锁企业,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72%。在经历了近年圈地浪潮、上市浪潮之后,最近两年,家电连锁业再次以频繁的并购整合,吸引了行业的目光。国美、苏宁、三联、永乐、五星、大中等大型家电零售连锁巨头都争相攻城掠地,展开新一轮的“围剿”。
中国家电连锁行业是零售业中毛利率最低的业态之一,平均为4%~5%,最多不过10%,净利润率则不足3%。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多开店做大销售额,才能得到厂家的优惠,得到更低价格或更高的返利。同时,因为市场资源有限,国外同业巨头的进入,迫使一些有实力的家电连锁企业不断通过兼并重组以达到扩大销售渠道,占领市场的目的。
家电连锁业的高速扩张,伴随着的是日益增加的风险。目前的竞争态势下,只有年销售额达到1.2亿元的连锁店,才能维持正常经营。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市场的110家门店,已经接近饱和,再加上价格战带来的不利因素,继续开店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市场洗牌,最终还是形成了大鱼吃小鱼的局面,一体化并购或互补式并购是做大做强的必然战略选择。
黄光裕的财技
北京是国美系发展的根据地。1987年,黄光裕和哥哥黄俊钦在北京开设首间电器门店,成立了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1993年,北京国美开始发展其连锁店网络,其后所经营的门店均采用“国美电器”品牌。
国美系于1999年开始拓展至北京以外的地方。在短短的5年内,黄光裕和他的国美系迅速崛起,旗下的电器零售业和房地产业不断加大拓展力度,“国美电器”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黄光裕也位列中国首富。透过由香港上市公司“中国鹏润”(0493.HK),黄光裕最终以资本运作实现了个人财富的最大化增值。电器零售、房地产、资本运作成为国美系的三大产业链条。
2006年,黄光裕在资本市场上更展现其高超的财技。首先引入华平(Warburg Pincus)作为战略投资人。其次是将黄光裕私人持有的、国美电器母公司非上市的35%股权作价70亿港元装入上市公司。这两个漂亮的动作现在经常为人称道。在完成国美电器母公司100%股权收购后,上市公司国美电器账上净资产仅1069万元,仅为营业额的万分之六,相当于6万元家底的公司做着6亿元的生意。国美的财技已经得到超水平发挥。
在黄光裕惊人财技的背后,其“借鸡生蛋”的高超手段成为公开的秘密。其借法有三:借还本付息的钱——银行的钱;借还本不付息的钱——厂商的钱;借不需还本付息的钱——股民的钱。而国美系最根本的一种盈利模式,就是“吃供应商”。这同样也是其他家电连锁企业的看家本领,苏宁也不例外。
在2005年苏宁电器(002024)的年报中,有一个现象十分突出:2005年苏宁的主营业务利润还没有营业费用多,也就是说加上各种费用后,主营业务实际上是亏损的。公司的最后利润来源于其他业务利润,该利润2005年的数字是9亿元。“其他业务利润”由以下7项组成:促销费、场地费、代理费、展台费、广告费、培训费、其他。但实际上其他业务和主营业务是不可分割的,也是同时进行的。换句话说,构成苏宁主要利润的是其他业务,也就是厂家对之恨之入骨的费用。
严晓群的遗憾
已经淡出家电江湖的斯威特系掌门严晓群曾说:“在资本时代做家电,不能仅赚经营利润,还要赚取资本利润。”脚踩多艘船,特别是牢牢踩住资本这条船,这是家电制造业民企造系运动中的不贰法门。
这也成为家电连锁企业的资本运作中的一个最根本的手法。黄光裕曾对媒体明确表示:“如果我的企业只做电器或只做房地产或只做资本运营,我就不可能取得一种长远、大规模的发展。靠单线,是不行的。”
相比于家电连锁巨头,家电制造业在踏上资本之舟时,存在着一个难以掩饰的遗憾,那就是制造家电的盈利水平远远比不上销售家电。尽管家电连锁业最近几年平均净利润率也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不足3%,但这仍然约为家电制造业盈利的5倍。收购5家制造家电的上市公司,还不如收购一家销售家电的连锁企业划算。
家电制造业的盈利状况至今依然低迷。2005年家电类上市公司年报数据集体彰显这类企业的经营困局,生存变得非常残酷。利润急速下滑,企业综合竞争力迅速下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整个家电业已滑落到生存艰难、发展乏力、未来前景堪忧的危险边缘。
相形之下,家电连锁业虽然竞争同样激烈,但对于有着5000亿元的家电销售市场份额来说,目前连锁店仅占20%左右,还远未饱和。也就是说,对于资本而言,在家电连锁业的动作空间,要远比在家电制造业的空间大得多。黄光裕和国美们的资本运作大戏还尚未上演一半。但对于家电制造业资本大鳄来说,资本的空间却似乎已经无多了。
外资黄雀在后
除非这个行业退出舞台,否则,一部中国家电资本演义还没有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不论是家电制造业资本,还是家电连锁业资本,事实上,都不得不直面外敌的挑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对中国资本群雄来说,各路来势汹汹的国外资本,都是一直晃动在其身后的黄雀。
数据显示,中国家电市场近5年将保持5%至8%的稳定增长,国内家电最大的竞争来自外资品牌,外资每年增长3%至5%的市场占有率。盛宴之下,外资纷纷觊觎而来。几乎所有的外资家电巨头都在寻找合适的方式抢占中国市场。更值得关注的是,与早期强调盈利水平相比,如今外资家电巨头开始照搬中国家电业惯用的“杀手锏”,以低价换市场的策略参与争夺国内市场。在家电制造领域,中国各路资本与国外资本之间的战火,只会烧得愈来愈旺,而不是熄灭。
自2004年12月11日以来,中国取消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区域、股权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外资开始大规模进入家电流通领域,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就接踵而来。百思买(Bestbuy)等国外巨头开始布局中国,今年更是多番发动并购大战。如何成功地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与国内各家店连锁企业乃至国际巨头抗衡,是国内众多家电连锁企业需要不断考虑的问题。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