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表明,1999年我国实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到了2004年,下降为2350万户,6年间“缩水”810万户。这条呈下降趋势的曲线,在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眼中代表的是我国不甚理想的创业环境。他说,目前虽然创业环境大有改善,但严苛的管理规制、沉重的税费负担、缺位的创业服务等仍在抑制创业活力。(8月21日《人民日报》)
重提“个体户”这个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时出现的词汇,涌动心头的是一个时代所释放出的创富激情。这个词汇,标志着中国人摆脱计划经济束缚,走向市场经济赋予的自主创富天地。
然而,谁能想到,在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入中,个体户数量却逐年减少。是市场经济不再需要个体户了吗?当然不是。市场经济离不开个体户这样的经济细胞,而面对大学生就业日趋严峻的现实,个体户更是吸纳就业的重要基石。
虑及周天勇所说的“不甚理想的创业环境”的现实,谁都能领会个体户数量减少所意味的民生之痛。人们创业热情不再,因其出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易让人感到沉重。而且不能不提的另一个事实是,在合法个体户减少的同时,城市里的无照摊贩似乎越来越多,并与城管处于紧张关系中,不断上演的“猫鼠戏”俨然成为一大城市怪景。民生之痛,此时更何以堪?
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周天勇所说的几点都值得重视,但除此之外,也应看到,一个数量巨大,但松散无序同时无法发出自己利益诉求的群体,注定在市场利益博弈的格局中处于弱势。
在社会利益日趋多元的大背景下,广大个体户却始终处在缺乏代言人的困境。我们注意到在很多地方,代表个体户利益的商会组织与个体户群落的大小总是相得益彰的:商会越有力,地方经济就越发达,“温州现象”正是有力例证。
理想的创业环境寓示市场主体与管理部门拥有充分、平等的博弈,因平等博弈,双方尊重彼此的诉求,在法律与规则的范围内解决争端,实现双赢,既规范了管理,也壮大了经济。由此而及,如果没有包括商会在内的各种协会组织的培育与完善,我们离真正成熟的市场经济就会有无法跨越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