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干个体户是为了谋生,现在感觉是在创业。”32岁的胡峰这样描述自己从事个体经营十几年的感受。
胡峰从1986年开始随父母经营服装批发零售,后来自己也在郑州开了一间门面。走南闯北十几年,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胡峰现在和妻子尽量把生活规划得富有情趣,每年要添置新的家具或电器,生意进入淡季的时候,要到外地去旅游。“想想过去家里的生活状况,现在不能再委屈了自己。”胡峰说。
有一件事胡峰印象最深:改革开放前,每次吃饭前,父亲都要规定,夹一次菜必须要吃三口馍。当时家里挣钱的只有在工厂上班的父亲,每月能拿回49块钱,却要养活母亲和三个孩子。“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家的生活带来了转机。”
胡峰说:“妈妈做得一手好针线,又会踩缝纫机,当时刚刚开始出现个体户的时候,她就试着做了一些,先是帮人加工衣服,一件收一块五到两块钱,一个月下来的收入居然比父亲还高。妈妈不满足,决定做服装的买卖,就租了一间门面房,南下广州、常熟等地批进服装来卖。我当时不知道母亲一个人在外面忙什么,但家里吃饭时,肉、菜多了起来,随便吃。我当时就决心长大也要干个体户。”
“我们感谢党的政策,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胡峰说,“小平老人家去世的时候,我正在武汉进货,当时站在汉江边上,心里难过极了。”
“干个体户比上班挣钱多,而且比较自由,但开始很长时间里是被人瞧不起的。”胡峰回忆起到处奔波的经历,“我们很吃苦,经常坐20多个小时的长途车,有时站着,住最便宜的旅馆,吃最贱的菜,买回来的东西自己背着。”胡峰一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着别人看法,“在我居住的那个胡同里,我家最早盖起了楼房。现在街坊邻居有十几家搞起了个体经营。”
刚开始干个体时最害怕的就是碰到熟人,但现在胡峰见到在机关里上班的同学再也不觉得肩膀比他们低。“个体户的地位一直是在提高的,我们被人叫作‘大款’,不管是好话还是坏话,说明我们有经济地位。国家对我们的称呼是‘个体劳动者’,说明我们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我们还有自己的‘个体劳动者协会’。”
“我干个体户十几年,解决了自己的就业,减少了国家的负担,还交了税,可能还解决了其他几个人的就业,但刚开始干的时候就是为了谋生。”胡峰说,“现在不同了,个体户已被大家普遍接受,虽然人们从事个体还是为了混口饭吃,但在社会的眼里这都是一种创业,对下岗职工来说是二次创业。确实有不少通过个体经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生意越做越大。”
“谋生时,我感到的是生活的满足,创业时,我感到的是成就。”胡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