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看到SK-Ⅱ回来,更希望人们从这一戏剧性的事件中能想到,一个理性的市场是不应把事情搞得这么复杂的
喧嚣一时的SK-Ⅱ事件,终于以国家质监总局和卫生部联合声明的发布告一段落。SK-Ⅱ在紧随其后的声明中表示,感谢政府,感谢消费者,将尽快恢复在华销售。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对这样的结局感到满意,但还是有一些困惑,SK-Ⅱ昨天还人人喊打,为什么今天又被“平反”了?SK-Ⅱ到底有没有问题?
仔细搜索SK-Ⅱ事件前后的报道,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首先,我表明自己的立场,就是欢迎SK-Ⅱ回来。这跟我个人的喜好没有关系,我用便宜的“大宝”,但并不反感有人消费高价的SK-Ⅱ。欢迎SK-Ⅱ回来,是因为我感到,我们需要一个理性的市场,而理性市场不会冤枉任何一个辛苦创建的品牌。
所谓理性市场,包括市场监管的理性、消费者的理性,更包括企业的理性。在理性市场中,企业经营者对自己行为的结果有预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并且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企业知道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一定会被查处,就会约束自己不去制造假冒伪劣。消费者知道政府会监管好市场,于是能放心地购买监管部门许可的产品;如果被政府通报的,一定是有问题的产品。也就是说,理性市场是不应该有太多的意外和惊讶的。
反观SK-Ⅱ事件,却充满了惊讶。首先是9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一条广东海关查处一批SK-Ⅱ含有违禁物质硌和钕的新闻,但新闻中并没有提及这是否会对使用者的安全构成威胁。惊讶的消费者被这两个生僻的字吓着了,要求退货的人潮水一般地涌向SK-Ⅱ柜台。这对宝洁公司是一个措手不及的大惊讶。为什么同一个产品,在中国的香港、台湾和新加坡没有问题,到了中国内地就有问题了呢?事发后,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三地均立即对SK-Ⅱ产品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其中有铬和钕的残留,但风险较低,可以安全使用。如果是中国内地的标准高,为什么不明文规定,以利企业在该产品进来前就做好准备呢?
同时,在产品没有最终结论前,进行停售与接受退货,这本来是可以为企业加分的行为,为什么会被视为企业有问题的证据呢?尤其让我惊讶的是,SK-Ⅱ收到的退货中,大部分是空瓶,某网站竟进行SK-Ⅱ空瓶的交易!
最后,轮到消费者惊讶了,在SK-Ⅱ专柜被砸后,宝洁完全停止了销售和退货,既没有说法,也无货可退,就这么僵持着。好在两星期后,监管部门进行了澄清,企业也十分配合,风波就此结束。
在SK-Ⅱ事件中,经济损失最大的是宝洁,但换个角度,如果SK-Ⅱ就此退出中国内地市场,那是不是那些已经习惯用SK-Ⅱ产品的消费者的损失呢?
说到这里,让我们再来看看SK-Ⅱ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或者说,理性的跨国公司应该是怎样的。
应该说,SK-Ⅱ作了一些理性的决定。例如,在政府没有提出要求的情况下主动停售,接受消费者的退货。一个负责任的公司在产品受到质疑时主动停售既是对自己产品的自信,也是对消费者负责的表现。但是,SK-Ⅱ是可以将退货程序处理得更好的。宝洁的一些举措是一种美国式的“理性”,例如为了避免将来可能的官司,让消费者签署一份宣称SK-Ⅱ产品没有质量问题的声明,但公司有没有考虑到中国国情和消费者的习惯呢?有没有考虑因此引发的批评可能超过对事件本身的判断呢?
我希望看到SK-Ⅱ回来,更希望人们从这一戏剧性的事件中能想到,一个理性的市场是不应把事情搞得这么复杂的。
我希望看到SK-Ⅱ回来,更希望人们从这一戏剧性的事件中能想到,一个理性的市场是不应把事情搞得这么复杂的
喧嚣一时的SK-Ⅱ事件,终于以国家质监总局和卫生部联合声明的发布告一段落。SK-Ⅱ在紧随其后的声明中表示,感谢政府,感谢消费者,将尽快恢复在华销售。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对这样的结局感到满意,但还是有一些困惑,SK-Ⅱ昨天还人人喊打,为什么今天又被“平反”了?SK-Ⅱ到底有没有问题?
仔细搜索SK-Ⅱ事件前后的报道,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首先,我表明自己的立场,就是欢迎SK-Ⅱ回来。这跟我个人的喜好没有关系,我用便宜的“大宝”,但并不反感有人消费高价的SK-Ⅱ。欢迎SK-Ⅱ回来,是因为我感到,我们需要一个理性的市场,而理性市场不会冤枉任何一个辛苦创建的品牌。
所谓理性市场,包括市场监管的理性、消费者的理性,更包括企业的理性。在理性市场中,企业经营者对自己行为的结果有预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并且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企业知道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一定会被查处,就会约束自己不去制造假冒伪劣。消费者知道政府会监管好市场,于是能放心地购买监管部门许可的产品;如果被政府通报的,一定是有问题的产品。也就是说,理性市场是不应该有太多的意外和惊讶的。
反观SK-Ⅱ事件,却充满了惊讶。首先是9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一条广东海关查处一批SK-Ⅱ含有违禁物质硌和钕的新闻,但新闻中并没有提及这是否会对使用者的安全构成威胁。惊讶的消费者被这两个生僻的字吓着了,要求退货的人潮水一般地涌向SK-Ⅱ柜台。这对宝洁公司是一个措手不及的大惊讶。为什么同一个产品,在中国的香港、台湾和新加坡没有问题,到了中国内地就有问题了呢?事发后,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三地均立即对SK-Ⅱ产品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其中有铬和钕的残留,但风险较低,可以安全使用。如果是中国内地的标准高,为什么不明文规定,以利企业在该产品进来前就做好准备呢?
同时,在产品没有最终结论前,进行停售与接受退货,这本来是可以为企业加分的行为,为什么会被视为企业有问题的证据呢?尤其让我惊讶的是,SK-Ⅱ收到的退货中,大部分是空瓶,某网站竟进行SK-Ⅱ空瓶的交易!
最后,轮到消费者惊讶了,在SK-Ⅱ专柜被砸后,宝洁完全停止了销售和退货,既没有说法,也无货可退,就这么僵持着。好在两星期后,监管部门进行了澄清,企业也十分配合,风波就此结束。
在SK-Ⅱ事件中,经济损失最大的是宝洁,但换个角度,如果SK-Ⅱ就此退出中国内地市场,那是不是那些已经习惯用SK-Ⅱ产品的消费者的损失呢?
说到这里,让我们再来看看SK-Ⅱ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或者说,理性的跨国公司应该是怎样的。
应该说,SK-Ⅱ作了一些理性的决定。例如,在政府没有提出要求的情况下主动停售,接受消费者的退货。一个负责任的公司在产品受到质疑时主动停售既是对自己产品的自信,也是对消费者负责的表现。但是,SK-Ⅱ是可以将退货程序处理得更好的。宝洁的一些举措是一种美国式的“理性”,例如为了避免将来可能的官司,让消费者签署一份宣称SK-Ⅱ产品没有质量问题的声明,但公司有没有考虑到中国国情和消费者的习惯呢?有没有考虑因此引发的批评可能超过对事件本身的判断呢?
我希望看到SK-Ⅱ回来,更希望人们从这一戏剧性的事件中能想到,一个理性的市场是不应把事情搞得这么复杂的。
|